让世界充满爱

2009-05-31 07:45尹凤霞邹兰春邹秀敏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作文同学老师

尹凤霞 孙 雷 邹兰春 邹秀敏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发动学生写作内动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矫正写作目标,以我手写我心,独抒性灵,充实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其中反复提到“自己”,如果说“我要写”是写作的动力,那么“为自己写”则是写作的终极追求。所以,教师若能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以情动情,以心换心,才能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共鸣与反响,从而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联想和创作的欲望,并顺着这个方向为自己写、写自己的东西。

2.教学途径:以“情感思考”为先导,“方法技巧”紧跟随。探讨此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作文课堂教什么”?过去我们对此认识往往多了些神圣的诠释,却少了些质朴的理解。其实,“作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为特定环境下的师生之间的作文活动。至于怎样活动?活动什么?传统的课堂模式,大多是教师居高临下指挥着学生如何“审题、谋篇、行文、润色”,如何做到“构思要巧妙、立意要独到、语言要生动、技法要高超”等。可这些“方法技巧”的传输和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却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普遍呈现“新八股”风(情感虚假,言之无物,千篇一律)。可问题是否就出在“方法技巧”本身上呢?

我以为写作“方法技巧”本身无错,而错就错在教师“教授之法”程序不够科学。因为任何“方法技巧”都必须是学生在拥有了“写作情感”的前提下,才能在实践中去感悟、内化成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不论是偏重于指导“方法技巧”,还是侧重于激发“情感思考”,所呈现出总体趋向是:教师将“方法技巧”的指导与“人”的存在有机结合起来,即教师在关注学生思想情感和其主体性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让学生先“动情”、“入理”──然后再“得法”。这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也凸显了课堂教学在写作中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学简案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普通人的意识,从而使其有同情心,这是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的起点;知识与能力:了解写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流程为,观察体验生活—感悟思考生活—真情表达生活—提升人格境界,回归火热生活。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命活动;过程与方法: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借助于“理解爱的真谛”、“分享爱的体验”、“感悟爱的内涵”、“真情表达”四个活动环节,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对爱的本质有一个深入的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将自己独特的体察与感悟记录下来。

2.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已有积累,激发其写作兴趣,把握生活瞬间,唤醒创作意识。

3.教学难点:感悟爱的内涵。

三、学习思路

导入:1.理解爱的真谛;2.分享爱的体验;3.感悟爱的内涵;4.表达爱的真情。

【课堂实录】

一、教学序曲

1.直入主题,交待学习重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写作指导课——“让世界充满爱”。前几天,老师看到网上有这样一项“关于学生作文面临困难”的调查。(多媒体呈现调查资料。)

结果显示:学生认为作文最难的是没内容可写,此问题约占60%的比重,而没思路﹑不会表达等其他问题约占40%的比重。同学们觉得这项调查符合您的情况吗?符合的请举手!(多半学生举了手。)看来的确如此,有感才会有思,又思才会有悟,也才会有流泻于笔端的文字,真情实感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这节课就让我们理解爱的真谛,分享爱的体验,感悟爱的内涵,主要解决的是大家无米下锅的问题。

2.审题

(多媒体展示:自拟题目,以“让世界充满爱” 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不少于500字,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师:谁来读一下教材的写作要求?咱班哪一位同学比较含蓄,平时一般不举手发言?(学生指出一位同学。)好,请你起立。拿破仑说过:“如果你的剑不够长,就要向前跨出一步。”老师相信,这节课,你会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学生朗读得很投入。)

师:你很有发展的潜质!同学们,拿到一个作文话题后,首先要看清楚这个话题可以写什么?然后再看我要写什么?最后是怎么写。对于记叙文就要思考,我们要写什么人,什么事?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老师希望这节课同学们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二、理解爱的真谛

师:本次作文要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那么什么是“爱”呢?

生:“爱”就是关心!

生:“爱”就是奉献!

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爱”是对人或事物有深厚而真挚的感情;古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爱”是惠爱(赠予,慈爱),仁爱(仁,古代一种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同学们的感悟力很好!那“爱”又包括哪些种?你认为哪种爱最伟大呢?

生:“爱”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师:这是从对象不同的角度划分。

生:“爱”包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爱祖国,爱人民!

师:你已经从个人的圈子中走出来,放眼社会,有了大爱的胸怀!好!从对象﹑性质等不同角度划分,可以说爱包罗万象﹑种类繁多。

…………

三、分享爱的体验

师:可见,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愫!正如教材所给资料显示,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普通人,关爱、同情弱者,因为身在困境中获得别人的关爱,或在别人有难时你出伸友爱的手,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与满足,这种爱弥足珍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爱的体验,大家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多媒体展示:在下面两个内容中任选一个,进行思考活动。

⒈同学们,在你困顿之时,情绪低落之际,是谁在默默地关怀﹑支持着你?或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又怎样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温馨的往事……

⒉在书上的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内容,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我们该怎样向别人(伙伴﹑普通人﹑失学儿童、伤残人员……)表达我们的爱?]

(思考片刻后,仍未有学生举手,教师适时进行激情感染。)

师:同学们此刻或许有千言万语,但不知从何说起。老师就有过这样的真切体验,同学们想听听吗?(学生兴奋地回应:想!)有一年九月,我新带了一个初一班,学生很顽皮,我还有两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那一段日子,繁重的工作压得我透不过气来,真有一种心力交瘁之感。这时正赶上教师节,我收到了毕业生这样两则短信。

(多媒体展示:还梳着那披肩的长发吗?还是穿颜色各异﹑款式多变的时装吗?还是那含糖量很高而充满慈爱,却影响了我一生的嗓音吗?老师,我想你……您的学生:小墨

我们从“一瓶水”缘起,七年中,它如永不干涸的雨,潜藏在我心底,回首那些值得感恩的人,尹老师,还是你。您的学生:小超)

师:这两则短信如一场春雨,洗涤了我内心的沮丧与消沉,那一刻,我胸中激荡着爱的暖流,世界上还有谁比老师更富有呢?我同时拥有着几十颗最纯真的心灵!也正是这一点,让我有了不竭的动力,收获着为人师的辛劳与甜蜜!同学们,分享了老师的爱的体验,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师:看来,只要用心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爱!那大家就一起分享一下彼此的经历吧!

…………

生:我想说一说怎样向伙伴表达我们的爱!我们班的小哲前几天摔骨折了,没有来上课,我想給他叠100只纸鹤,表达对他早日康复的祝福!(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相信,友爱的力量会让你的伙伴拥有无穷的勇气!

生:如果小哲来上学,还没恢复好,我可以当他的拐棍!(众生笑。)

生:落下的功课由我来负责帮他补,谁让我是学委呢!

师:在其职,谋其政,这份责任心,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

生: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我看到他们美好的家园转瞬间成为废墟,受灾的同胞处在水深火热中,就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压岁钱,捐给灾区。虽然我的MP4梦破灭了,但我却为自己感到自豪!

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多难兴邦,众志成城,泰山可移!中国,我们为你自豪!

四、感悟爱的内涵

师:方才,我们以教材为核心,体验到在困顿中受人帮助时的感动和助人时的喜悦,其实拓展开来,爱无处不在!在平凡的日子里、在日常的琐屑中都有爱的影踪,即使在逆境中,我们也可以成为播洒爱的使者。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下锅的米,但“文以载道”,我们究竟该用自己的文章承载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呢?下面让我们借助于大作家的作品来感悟爱的内涵,看一看他们是怎样用小事件展示出大精神的!

(多媒体展示: ①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企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节选自屠格涅夫《乞丐》)

师:大家最想听谁朗读呢?(气氛很活跃,大家推荐一生。生朗读。)同学们,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屠格涅夫很善良,平等待人,连乞丐都不歧视。

师:是的!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需要人格上的平等、尊重,否则爱就变成了施舍和怜悯,尊重是爱的本质。

[多媒体展示:②一位好友来探望我,来时她经过了一片很大的树林,于是我就问她观察到了什么? “没什么特别的。”她回答。要不是我已经习惯这样的回答(因为一直以来我都确信有视觉的人看的很少)我几乎不会相信我的耳朵。我对她说:“你没听到杨树在抽芽吗?知更鸟在下蛋吗?春之交响曲在奏响吗? ”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节选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用屏幕补充相关资料:

●一岁半,海伦·凯勒不幸染上疾病,致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随之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17岁,海伦·凯勒考进了美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

●大学期间,她开始写作。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生:海伦凯勒很坚强。

师:命运似乎对盲、聋、哑的海伦很不公平,但对生命的挚爱与执着使凯勒成为生活的强者,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照亮了整个世界!

(多媒体展示: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师:由这一小段文字,你又体味到爱怎样的内涵呢?

生:杜甫很让人敬佩!它可以说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了!

师:发言能引经据典,实在难能可贵!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安置好的浣溪沙草堂被秋风吹破,“屋漏无干处”,被子“冷似铁”,穷困潦倒的杜甫此时心中系念的依然是普天下的贫寒之人,秋风吹掉屋上茅草本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诗人借此寄托的却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仁爱情怀,此种境界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范中淹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和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可见,“忧”有时也是一种深沉的爱!而也正因此,才成就了杜甫诗圣的美名!

五、表达爱的真情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心中已贮存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回归生活,看一组图片。

师:是谁伫立在在风雨中?看一看公共汽车上人们漠然的表情。蒲公英正在想着什么?在喧闹的街市角落里,有一个小乞丐正在拣拾垃圾。这位残疾人心中有怎样的爱?否则她怎会如此困窘却又笑得这般灿烂?

(多媒体展示:“一花一木一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曾经触动过你情感的人、事、物、景呢?请你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个片段。)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要当仁不让!

生甲:生活中常会有一些不幸的事发生,就拿5月12日的下午来说吧。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 5月13日早晨,在北川灾区一片废墟上,一个幼童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为了感谢救他的解放军叔叔,在他们那里得到的爱,他向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了一个礼。他就是——郎铮。是啊,只要有爱,就有希望!

师:事件交代得很清楚,语言流畅,好!托尔斯泰说过:“一切艺术源于至微。”写记叙文也如此,要把传神的细节描摹出来,要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比如周汝昌先生评价 《红楼梦》是:“闺阁中历历有人。”历历可见,就是记叙文的写作关键。请你再改一改,好吗?(生甲诚恳地点点头。)

…………

生甲:老师我改完了。生活中常会有一些不幸的事发生,就拿5月12日的下午来说吧。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 5月13日早晨,在北川灾区一片四周仍在冒烟的废墟上,一个左臂受伤年仅3岁的幼童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为了感谢救他的解放军叔叔,在他们那里得到的爱,用他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他就是——郎铮。

小郎铮用那颗真诚、懂得回报的心感动了子弟兵!的确,只要有爱,就有希望!(加着重号处为补充的内容。)

师:细节的描写更传神了,另外,最后用“小郎铮用那颗真诚、懂得回报的心感动了子弟兵!”画龙点睛很到位!

生乙:我本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我十岁那年,死神夺走了我父亲的生命。我们花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但还是只能眼睁睁的将父亲下葬,从此我便与妈妈相依为命。失去父亲的我整天闷闷不乐,每当放学后,看见别的伙伴和爸爸一起回家的情景,我都会低着头,偷偷哭泣。

不知为什么,这事让同学和老师知道了,原本以为同学们会嘲笑我,甚至不愿意上学。但我错了,彻底错了,原来他们都那么有爱心。

当我走近教室,他们全涌上来:“这是我的《作文精选》我知道你特喜欢,送给你,这是你最喜欢的花篮……”望着那一双双充满爱和温暖的眼睛,我的心开始颤动,鼻子酸酸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了。

“别哭了,以后我们都是你的朋友,我们的爸爸就是你的爸爸,以后常到我家来玩,好吗?”听着这充满关爱的声音,我使劲点了点头。同学们的爱使我本已冰凉的心田重新回荡着爱的暖流。就这样,我开始了新的生活,最终成为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从此,在我的眼中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绿绿的小草,暧暧的阳光,甜甜的微笑……

我尝到爱的甜蜜,因而深知爱的珍贵。于是,我把我所有的爱毫不吝惜地献给了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师:看来真情实感出佳作呀!我最欣赏的是你后面的景物描写的部分,还有你恰当地使用了修辞,记叙文的语言亮起来了。你来读一下景物描写的句子和使用了修辞的一个例句,好吗?(生读。)

…………

六、教学小结

师:看来,这篇作文同学们回家之后一定能完成得很好!但是我们在一节课上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大家都收获到什么?

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下锅的米就能找到。

…………

师:广阔的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要让自己拥有一颗善动情的心,先调动生活积累体验爱,再来借助于作家作品感悟爱的内涵,提升对爱的理性思考与认识,“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读书让我们深刻!眼中有爱,心中有爱,笔下自然就有了爱,继而来真情表达。写作是为了充实生命,最后我们还要回归生活,让我们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让我们都做一个爱的传播者,让世界充满爱!爱,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人性的升华!

七、延伸

师:其实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所揭示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爱的哲学。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天下担当的大爱境界;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大爱境界;佛家的“普渡众生”、“觉悟”、“慈悲”,所体现的更是一种博爱情怀!那么就让我们……

(多媒体展示:

1.阅读国学类的书籍,提升爱的境界。

儒家: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

道家:南怀瑾讲《庄子》《老子》等。

释家:《佛心领悟》等。

2.写一篇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记叙文,500字左右。可发至我的邮箱:yinfengxia2006@sina.com,我们再来碰撞﹑交流。)

【教研评析】

甲:我觉得学生作文能力不过关,主要原因不在文内,而在文外。“文外功”一词大概源于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谈的虽然是写诗,却与作文同一道理,我们不妨理解为“汝果欲学文,工夫在文外”。

乙:对此,唯物主义思想家,其实也是文艺理论家的王充还有个比喻:“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有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

王充这里虽然没有使用“文外功”一词,但他提出的“毛”与“体”、“文”与“实”的关系,正是文内功与文外功的关系,他道出了“毛”附于“体”、“文”源于“实”,即文内功源干文外功的道理。

甲:尹老师这节课就抓住了作文教学的“本”,立足点放在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情感上,这是写作的原动力。只有学生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写作才可能变“教师要我写”为“学生我要写”,“点”选得准确而富有新意。 以“情感思考”为先导,“方法技巧”紧跟随,这一教学思路,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所以,这节课虽只有一个“真情表达”环节在让学生写,但前面三个环节的“文外”功夫的铺垫与酝酿则至关重要,使得最后的写水到渠成。在“真情表达”部分学生之所以发言如此精彩,就源于生活积累被调动起来,几则补充资料深化了他们的思想。

乙:我觉得尹老师在课上着意强调的“劳于读书,逸于写作”的观念,还是很正确的。 文外功,不仅表现在生活方面,还表现在文化底蕴上。想写一手好文章,必须多读书,多积累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已经道出了其中奥秘。桐城派大师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行文之实”的说法,与“文外功”含义相同。读书和作文的关系,《程氏家塾分年日程》中还有这样一个比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既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易于作文者也。”

因此,加厚文外功,不但要丰富生活阅历,还必须在“穷理读书”上下功夫。否则,会成为陆游所说的那种“工藻绘”、“镂虚空”的“痴人”。

甲:尹老师这节课在“感悟爱的内涵”部分,补充了几位名家作品, 拓展了学生对爱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读书使人深刻,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尤其在初中的课堂上。包括“教师的建议”部分,让学生读国学类书,儒家:如于丹的《〈论语〉心得》;道家:南怀瑾讲《庄子》《老子》;释家:《佛心领悟》等,来提升爱的修养与境界。尹老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揭示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爱的哲学,所体现的是一种博爱情怀。”很有思维的深度。这种读书的引导,一方面展示了教师本人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尹老师一直在努力地阅读,不断地完善着自己,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挖掘与领悟。

乙:尹老师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传承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是“语文报杯”大赛的宗旨,也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尹老师觉得:“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学生离开学校那一刻能够很好地‘做人、‘处世,在此过程中展示出一流的‘人格、人性、人品。”这一点我是赞同的。是的,语文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诗意、优雅而又有质量。语文对我们的馈赠,决不仅仅是一个中考,亦或是高考的圆满,她可以丰富我们的一生。语文将为我们构建出一个“精神的家园”,一片心灵的芳草地。语文,可以让我们拥有:舌战群儒的口才;妙笔生花的才情;游刃有余的人际交往能力;历练一颗胸怀天下的大慈悲心!语文,你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容地在考场上绽放光彩,而且你会带我们奔向更辽远的未来,去赢得人生一次又一次的竞赛!

甲:其实简言之,语文课要让学生爱生活、会思考、喜读书、能说善写,做一个有生存质量的人。因此我觉得语文课要做到 “四有”,具体说来就是有生活、有思考(从而有思想)、有读书的引导,有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其他学科主要提升学生的智商相比,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情商和德商。

乙:尹老师的课总体虽是成功的,但也会有不足。比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不是可以再紧凑些?评语的质量再提高一些?课可以再厚重些?总之,希望尹老师能快马扬鞭,争取再有所突破。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作文同学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