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寨产品市场”: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09-06-04 04:23张晓辉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09年4期
关键词:产品文化

张晓辉 许 健

2008年,“山寨”一词在网络上异军突起、大行其道,并迅速走红,“山寨手机、山寨电器、山寨明星……”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时尚文化,层出不穷的“山寨现象”扑面而来,有些甚至取代了正宗元神,得到不少追捧和青睐。人们不禁会问,是否有一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东西都会“山寨化”?

“早上,我被‘山寨版手机的铃音叫醒,洗脸后抹上‘迪澳润肤霜,泡上一碗‘康帅傅红烧牛肉面,再喝袋‘豪牛牌酸酸乳,然后潇洒地穿上一身‘阿迪瓦斯运动服出门上班……”这是杭州一位“山寨族”在网上晒出的“山寨版”生活。

“山寨”一词起源于广东,最早出现的是“山寨机”,此后,随着“山寨服装”、“山寨食品”、“山寨药品”甚至“山寨一条街”的出现,市场上刮起了猛烈的“山寨风”,对此消费者感到迷惑。

迷惑同时,随之兴起的“山寨文化”又令人不得不正视。事实上,如今,“山寨风”已然吹到了诸多领域,以至于影视作品和春晚都出现了“山寨版”。

2008年,“山寨”一词在网络上异军突起、大行其道,并迅速走红,“山寨手机、山寨电器、山寨明星……”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时尚文化,层出不穷的“山寨现象”扑面而来,有些甚至取代了正宗元神,得到不少追捧和青睐。人们不禁会问,是否有一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东西都会“山寨化”?

主打平民化路线“山寨手机”一马当先

“山寨”来源于广东话,起初是指那些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它们通过小作坊起步,模仿成名品牌,快速复制生产销售。“山寨”产品涉及手机、数码等多个不同领域,主打平民化路线,以价格低廉取信于民。

作为最早走上“山寨”道路的产业,“山寨手机”可以说是“山寨家族”的开山鼻祖。当主流品牌在热销不断大获其利的时候,小型生产厂家们再也按捺不住了,这块巨大的蛋糕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于是顶着仿冒或伪造的嫌疑,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山寨手机”。NOKIA、Anycall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几乎都遭遇到了“山寨袭击”,变成了NOKLA、Anycoll,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被誉为“山寨之王”的“桔子手机”——iOrange。

“桔子手机iOran句子ge”以苹果的iPhone为仿照蓝本,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iOrange几乎拥有iPhone的全部功能,操作界面也与iPhone高度相似,而售价却仅是其1/3左右。从市场反应来看,尽管质量不如苹果手机有保证,但无需破解、刷机等二次操作,为桔子手机赢得了不小的销售量。在桔子手机的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该公司更是打出了“国货当自强”的口号,以此博得消费者的垂青。

“‘山寨的五六百元钱,但是功能很全面,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来讲,用一些‘山寨产品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位正欲购买“山寨手机”的大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时下“山寨机”因为低廉的价格、时尚的外形和强大的功能在学生群体和年轻人当中广受欢迎。数据显示,有“山寨机”背景的天语手机在2007年的国内销量已经超越了摩托罗拉、三星、索爱、LG等手机巨头,再次证明了“山寨机”的市场规模。

市场闹“山寨”质量无保证

杭州市民张先生回淳安老家探亲时曾见识过“山寨食品”的厉害。当时,有位老乡拿着一罐“旺仔”牛奶,说喝了之后闹肚子。“一罐‘旺仔牛奶在正规超市一般卖到3.5元,”张先生说,“而老乡买的牛奶只有1.5元,引起了我的怀疑。”

张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位老乡买的牛奶是“旺仔”牛奶的“山寨版”,虽然“山寨版”牛奶和正版牛奶从外观上看几乎没有区别,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山寨版”牛奶外包装上的“旺仔”两个大字旁边多了一个小小的“健”字,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而这只是“‘山寨大河中的一滴水。”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向记者抱怨说,一次他住在乡下的岳母过生日,亲戚朋友送了不少礼品。“乍一看都是名牌,但仔细一看,才发现‘可口可乐变成了‘可口可乐、‘雪碧变成了‘雪霸、‘康师傅红茶变成了‘康帅傅红茶……”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早些时候,南京竟然还出现了一条“山寨街”。在这条街上,乍一看不少商铺都是大牌,但仔细看,不禁让人大跌眼镜,原来这些品牌都是清一色的“山寨”店铺,其中“屈臣氏”“必胜客”“李宁”“星巴克…哈根达斯”等分别被克隆成了“曲同氏”“必胜糊”“李明”“巴克星”“哈根波斯”等。不过,这条被网友称为“史上最雷人”的“山寨一条街”,在挂出招牌后的第三天就在工商部门的干预之下消失了。

亟待整顿的“山寨市场”

如今,主流品牌的“山寨化”速度惊人,并已迅速蔓延至多个领域。日前,一款号称“集成三大引擎步入搜索新时代”的“百谷虎山寨搜索引擎”现身互联网,更是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

截取百度、谷歌、雅虎三大搜索引擎的标志集合而成的“baigoohoo”,其LOGO的字体颜色皆与原版一致。在输入搜索关键词后,搜索结果的网页并列分割成三栏,三大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从左到右依次排列。

记者发现,在百谷虎主页上“备案/许可证号”的位置上显示着“正在备案中”的字样,而根据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有关规定,网站未备案就开通属违规操作。

南开大学法学系教授何红锋认为,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山寨”产品在风格上存在着大量模仿,他们善打擦边球,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介于合法和非法之间,以目前的法规无法定论。

如果说上述“山寨”产品是以价格和功能获得消费者好感的话,“山寨家族”里的另一个成员——“山寨药”的出现则让人难以接受。

在天津市的一些药店记者发现,一些仿照知名品牌的“山寨药”赫然摆在货架上,有的甚至与正宗产品摆放在了一起。“京都念慈庵”旁边是“念安堂”,“慢严舒柠”变成了“慢咽舒宁”,“斯达舒”有了“兄弟”“斯大舒”,多种药品都出现了“山寨版”。

药品仿冒者可谓下足了工夫,不仅在产品外包装和商标上类似,甚至连字体字号、颜色花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如果不仔细观察,还真难以区别出原版药品和仿冒品。

对于“山寨药”的药效,一些药店的销售人员则表示,“山寨药”和正规药品的成分一样,只是生产厂家不同,是一些小厂家欲借品牌药品的知名度来提高自己的销售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调查中记者发现,正规药品上印有的是“国药准字”的批号,而不少“山寨药品”的包装上印有的却是“国食健字”样式的批号。“对于所谓的‘山寨药,要是严格地讲,它们根本不能叫药,

只能叫保健食品,不具备治疗功能。”何红锋说。

“山寨春晚”,大年夜民间“分羹者”

谁能想到,一个“北漂”在网上“自办春晚”的设想,竟得到那么多民间草根的响应!由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牢牢“把持”20多年的大年夜黄金时段,终于出现一个来自民间的分羹者。

“山寨春晚”,把人们对草根文化的关注推向一个新的高点。

由四川籍“北漂”施孟奇发起的“山寨春晚”在今年春节前的一段时间里比央视春晚还受关注。在网上自称老孟的施孟奇今年36岁,操着一口地道的“川普”,他的呼吁极具感染力,“我们就想做一台和央视不一样的春节联欢晚会,让老百姓自己演自己的节目。”

“尽管最初我们的很多的节目都还不成熟,多数只是一个建议,或一个想法,但每一个参加的演员积极性都很高。”虽然今年的“山寨春晚”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样成功,但老孟相信,有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未来“山寨春晚”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

近年来,草根文化的迅速崛起为“山寨春晚”提供了充足底气,草根高手们所展现的艺术天赋令人惊叹。2008年迅猛崛起的“山寨文化”,则将这种草根精神推到了新的高点。不过,仿造、快速、平民化的另一面很可能意味着做工粗劣、潦草敷衍,不久前以《丑女无敌》为代表的一批“山寨剧”就遭到了社会的声讨。“山寨春晚”也同样很难走出“粗制滥造”的困境。但很多网友表示,正如此前超女,星光大道等节目捧出的精彩新星一样,相信百里挑一、集思广益的“山寨春晚”应该能捧出耳目一新的好节目。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室主持人、教授王鹏认为,“山寨春晚”是对过于模式化的央视春晚的反击和反讽。当前大量出现的“山寨文化”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网络催生了各种反讽、自嘲、调侃式的草根艺术形态,并获得了自给自足的生存空间。

不过王鹏指出,如果仅仅只是恶搞,“山寨春晚”则丧失了它“叫板”央视春晚的意义。“山寨春晚”要想给观众呈现一台精彩的民间春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山寨现象”走俏,扎根尚待创新

尽管“山寨产品”让不少消费者怨声载道,但推崇“山寨”的也不乏其人。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的“山寨产品”大都存在着质量保证、生产审批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然而制约“山寨产品”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模仿瓶颈。如何走出单纯模仿,创立自主品牌,保证产品质量,才是“寨主”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近期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40.8%的人认同“创新”,39.9%的人认同“DIY”;也有41.4%的人认为,可以激发人们追求创新的精神。

不过仍有近三成网友对“山寨现象”持抵制态度,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冒牌文化,是伪劣剽窃的代名词。在各大网络社区的讨论版上,网友们对“山寨”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但对于“创新决定‘山寨的长久”这一观点网民们却普遍认同。

有人说“山寨文化”是草根创新向精英消费的挑战,它将开创本土生产的创新新模式,可以有力反抗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暴利行为,成为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并将预示着本土制造从Made in China到Design in China的转变和革新。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白雪洁教授说:“从企业角度来讲,‘山寨产品的兴起也恰恰说明了这些企业的市场嗅觉敏锐,能够把握市场需求进行开发生产,满足消费者高端产品低消费的心理。在不侵权的前提下,‘山寨产品能够出现在市场上,并且没有引起法律纠纷,即说明其存在具备一定合理性。”

白雪洁认为,“山寨化”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市场的创新,“山寨企业”要想在市场选择中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则必须在自身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重新树立品牌,培育消费群体。同时还需要配合政府调节,形成规范的消费市场,这样才会在未来真正的有利于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一山寨现象折射出了我国相关法律方面存在的漏洞。与其一味追究企业责任,不如相关政府部门行动起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工商质监部门加强质量监管,把好产品进入市场和商标申请的关口,保护知识产权,堵住法律漏洞,尤其是在药品等特殊领域。

如今,随着“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春晚”“山寨剧”的出现,“山寨现象”已经从物质产品层级上升到了精神文化层面,“山寨文化”的提出更是给这一新兴力量扣了一顶文化的帽子。

综观各种“山寨现象”不难发现,这种以模仿为主的初期竞争行为,即使成功也只是短暂的胜利。若要长久下来扎稳根基,则必定需要摒弃利益至上的不良习气,发挥自主创新和改良,打造自有品牌,形成健康的行业市场环境,长久地赢得消费市场,迎来“山寨”里的春天。

(编辑张科)

猜你喜欢
产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玩具产品供求
玩具产品供求
新产品
产品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