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2009-06-04 08:12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4期
关键词:职工

坚韧不拔,艰苦创业,是“东汽精神”的坚强基石。40多年来,东汽人从建设之初吃山沟水、住古寺破庙、靠麻绳拉设备进厂房,到困难时期做菜刀、造大门、生产榨糖机,再到新时期一流的发电设备生产基地……永不服输的东汽人,硬是把一个荒凉之地建设成了美丽的“十里东汽”。

光阴荏苒,星月流转,东汽已经整整走过了40几个春秋。

40几年前,在大三线的建设浪潮中,一大批有志之士来到这川西小镇,寄居庙宇、相伴青灯,让一张小小的蓝图,演變成一座座高大的厂房。苍茫中,那最初的一段石灰线,渐渐伸向远方,延伸成东汽人的梦想之路、腾飞之路。

40多年过去了!

东汽创造出让世人瞩目的辉煌:国内第一台国产化东方30万千瓦汽轮机组的试车、我国首台高国产化率重型燃气轮机发运、我国首台百万千瓦等级核电半转机组开工、国内首批有厂家标识的国产风电机组下线、用于太阳能发电的电路级多晶硅生产线奠基……东汽人以汗水和智慧、信心与豪情,倾力构建起“多电并举”的大发展格局。

四十载历程,是四十载的艰辛创业:

四十载春秋,是四十载的成功追求:

四十载追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感人的故事,每一章都闪烁着精神的光芒。

百折不挠一曲风雨兼程的青春之歌

不少老职工还记得,工厂依靠了四十多年的这座大山,名叫曙光山。

早春二月,曙光山已经遮掩不住满山的春意,万物复苏,遍山吐翠。站在山巅,俯瞰汉旺,小镇就像一条航行大海的巨轮,山腰上的那座古寺如今已难觅踪迹,造化之力抹去了古寺曾经屹立的一切,一道道泥石流划破大山的躯体,记忆着那一刻的悲情和伤痛。

时光流转,回到1965年,那时的汉旺还是中国西部一个普通的农村,没有一层以上的楼房。传说中,汉武帝刘秀曾避难于此,这是汉旺镇名的由来。

盛夏时节,这个山谷小镇的沉寂被打破,突然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的行踪很令当地人生疑,老是围着镇子打转,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不久后,这几个神秘人物搬到了汉旺场口的一座古庙里——下寺。事后人们知道,神秘人是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原工会第一副主席徐均平等率领的筹备组,任务正是筹建东方汽轮机厂。

于是,山里第一次涌入这么多操着南腔北调的人,第一次开进这么多机械,第一次,响起现代工业文明的轰鸣。

曾任东汽副厂长的徐均平回忆起这段艰苦创业史,至今无比自豪:“当时,只能住草棚,一下雨,还得赶紧把图纸藏在被窝里,否则就会淋湿。后来,住宿点搬到了附近的庙里,可庙里除了灰多、老鼠多外,蛇也特别多,经常一进庙门就能踩死一条蛇。有一次,一位职工的母亲从哈尔滨赶来看望儿子,睡到半夜,突然听见‘砰的一声,好像从天棚上掉下了什么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酒杯粗细的蛇,吓得再也不敢睡觉。”

1970年,一主机、三主机、四主机相继竣工,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后来担任东汽党委书记的黄华池带领工人用麻绳、滚杠把设备运到车间,自己安装,自己调试……当年的艰苦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难以想象的,拓荒的东汽人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

东汽“元老”们在这片刚建的厂房中开创的奇迹,成了“东汽精神”最初的诠释。东汽第一任厂长丁一将其归纳为“一根麻绳闹革命”精神。

艰苦创业一腔热血谱华章

在精神的感召下,东汽在狭长的山谷不断铲平土坡,用人的力量与自然抗争,把这个企业绵延十里。

82岁的老厂长丁一,谈起建厂初期那段艰辛岁月,感慨万千——

“1980年、1981年、1982年,是东汽最困难的3年。国家那3年没有汽轮机生产任务。其实我们也可以向上要工资、报亏损,但我们是生产单位,不是机关,不能坐等救济工资。找国家要,那老脸也不好搁呀!”

为解决全厂职工“吃饭”问题,在1981年上半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丁一提出了“做行商,吃杂粮,创名牌,争大上”的口号。

“做菜刀、制柴油桶、造榨糖机……每个车间靠着自己的特色,开新路、揽新活。那一年我们不仅没有亏,还赚了8万元。”

“我们当时干过机库大门、给水泵、冶金齿,真是做到了只要是能干的活都不放过,利润很小的任务也要接下来,真有点‘吃杂粮的味道。”丁一说。

步入新世纪,东汽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东汽人同时也奉献更多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

2000年的夏天,尤永红,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用自己的生命让东汽精神继续升华。

“当时,北京和济南连续有两个投标项目。尤永红连续熬了4个通宵,回到厂里,把行李直接放在办公室,又泡到计算机上赶图纸。”他不知道,此时,极度的疲累已经把死神引到了他的身边。

曾与尤永红朝夕相处的产品开发处处长赵世全说:“后来有人跑来给我说,尤永红腿上长了好多点点,很吓人。我就去找他,把他从计算机上拽下来,撩起裤腿一看,腿上全是葡萄大小的紫色斑点。”

在厂里的逼迫下,尤永红被送到成都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查。可这一去,他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热爱的工厂。一周之后,尤永红就因为淋巴癌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孩子才几个月大。

凭着这股奉献精神,一代一代的东汽人在这片土地上,从无到有,建成了一流的发电设备生产基地。

求实人和不可阻挡的兴旺繁荣

三线建设时期,本着“靠山、分散、进洞”的布局原则,东汽选址在龙门山脉脚下的汉旺镇,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信息也不畅通。然而,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们都是当时工业界的精英,天时和地利上的劣势,反倒激发出他们的斗志与倔强。于是,一个个工业厂房拔地而起,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开始崛起。

东汽人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东汽不占天时、地利,唯有“人和”才能稳定和发展。“求实人和,创新开拓”的东汽文化便在艰苦创业时期开始孕育。

东汽也曾经历“孔雀东南飞”的尴尬,而重新凝聚人心的正是“人和”。上世纪70年代初,东汽先后有500多名职工纷纷调离东汽,走向城市。东汽管理者在反思中悟出一个道理:解决人心的问题要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入手。

于是,职工的衣食住行被纳入东汽工作的重要内容——

工厂办起了供应站、牛奶场:职工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运动场等文化娱乐设施拔地而起;制定了《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了“职工重大疾病救助互助基金”等保障机制。

于是,职工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

无论是“厂领导接待日”,职工和厂领导面对面交流,还是“合理化建议活动”中,职工5年内提出36372条合理化建议,并由此实现重大技术革新和管理成果1355项,增产节约创值1428万元,还是每年开展的职工技术培训和技能大赛,人的力量处处彰显。

东汽越来越有人情味了,“出走”的职工纷纷返回东汽,一名从无锡回来的职工由衷地道出了“无锡风光好,东汽情谊深”的心声。

“一个企业技术再先进、管理再科学,如果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作引导,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目标也就会因为失去精神指引而迷失方向,因而在创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应在传承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以引导企业向着更高的且标发展。”东汽决策层这样认为。

“‘人和文化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彰显着它的巨大力量,”东汽党委副书记朱贤滨说,“抗震救灾更是东汽人和内力的一次爆发。”对东汽来说,人和带来的是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人和蕴含着大气,潜在地表达了“共赢”的价值观。当内外两种有利的局面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企业的兴旺繁荣就不可阻挡。

猜你喜欢
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职工摄影
用心守护职工健康
职工书画
职工摄影
职工沟通会暖人心
职工违规操作受到伤害应认定为工伤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