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榜样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2009-06-10 05:30陈丽芬王哲锋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榜样教育边缘化偶像

陈丽芬 王哲锋 黄 明

摘要:榜样教育法历来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当前,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突出表现在榜样的边缘化与现实缺位、偶像消解榜样、大学校园榜样精神迷失三个方面。其原因在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迷失、榜样教育方法失当四个方面。建议高校榜样教育重构在榜样的选择与树立、宣传、合理运用三个方面下工夫,从而为榜样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在反思的基础上创新高校榜样教育,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关键词:榜样教育;边缘化;偶像;反思;重构

榜样教育法是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又叫做典型教育法或示范教育法。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塑造榜样、宣传榜样的教育传统。然而,当前高校榜样教育的过程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零效应”或负效应。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中,曾经征服人心、净化心灵的榜样精神,几乎“失落”了、“失灵”了,这种榜样精神“坍塌”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面对高校榜样激励的缺失现象,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并重构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新榜样观,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和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突出表现

1.榜样的边缘化与现实缺位

榜样教育是中国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各行各业的榜样层出不穷,新的榜样不断被推出,每个榜样都是完美无缺的,每个榜样所代表的精神都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但现实的悖论却是:一方面,榜样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另一方面,“食人间烟火的世人”依旧我行我素。在更多人的心目中,过去的道德榜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已日趋边缘化,而处于中心的偶像们(影视明星、名企老总、公众人物)又难以作为道德楷模而存在。榜样,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缺位了,这种缺位导致我们传统德育模式中不希望的偶像成了“榜样”,希望的榜样却成不了偶像。

2.偶像消解榜样

随着政治话语与“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社会舞台上的淡出,世俗化的社会生活激荡起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情感选择,统一化的榜样已让位于多元化的偶像。在社会生活领域,尽管榜样依然在主流文化圈被反复树立与强调,但其荣耀却难以与30年前的黄金时期相提并论。当学校主流榜样教育步入尴尬境地的同时,“偶像崇拜”却声势浩大地蔓延,青少年从情感率真的角度更喜欢偶像,本能地拒绝榜样。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度普遍较低,偶像崇拜超过榜样学习,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强调通过强化榜样教育来试图促进大学生的道德重塑,只能是缘木求鱼,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美好、善良而又无法实现的愿望。

3.大学校园榜样精神迷失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工作者正确运用“榜样的力量”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以往那些曾经征服人心的榜样,连同净化心灵的榜样精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被明显地冷落和疏远,甚至遭受贬抑、嘲讽和诋毁。榜样(先进典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这种困惑在大学校园里的表现让人忧心忡忡。一方面,校园内树立和涌现的众多榜样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淹没于时代的发展洪流。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榜样,往往费了很大力气树立起来,却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舆论上的榜样产生怀疑、戒备乃至厌烦、反感的心理,大学校园里的榜样逐渐在人们心中迷失了。

二、道德教育反思: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大学生崇拜偶像而不信奉榜样是一种叛逆的反抗,教育者树立政治榜样而不是生活原型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等导致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最先感受到这一变化,大学生大都有自己的目标选择,不再盲目模仿,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大学生树立的榜样,不一定是大学生真正追求的榜样。因此,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必然要进行全面更新,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高校榜样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带来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独立意识增强,个性鲜明,创新意识活跃,自我判断与自决能力提高。这一系列变化对榜样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认为“我就是我,没有必要学习别人”;另一方面,随着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会进行自我设计,寻找自我发展的楷模以发展自我。

3.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迷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现象乘机侵入,恶化了榜样教育的社会环境,使得榜样教育的影响力大大减弱。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手软”现象,也使得大学生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了迷惘。舆论上的先进典型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生活中的“伪人”随处可见:学生经常将尊敬老人挂在嘴上,在公交车上却从不给老人让座;教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要诚实高尚,在家里却等着家长送礼;腐败分子在台上慷慨激昂,在台下却照样贪污腐败……青年学生不禁要问:道德在哪里?榜样有用吗?所有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对当今的精神榜样和社会现实产生了迷惘,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向钱看”的时代,只有能赚钱的人才是当代英雄,对其他榜样统统不屑一顾。

4.榜样教育方法失当

长期以来,榜样文化建设中存在功利化、政治化和应时化的倾向,榜样教育主要定位于国家、社会和集体,突出强调培养“道德人”,而忽视了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发展。

榜样教育方法失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榜样树立不当,虚构或夸大榜样形象,使大学生对榜样产生了反感。榜样形象过于单一,大多“高、大、全”,缺乏现实性、亲切感甚至真实性,难以获得学习者的认同,严重影响了榜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

其次,对榜样的阶段性学习多,常规性宣传少,造成“水过鸭背不透毛”。

再次,对榜样的宣传报道缺乏深度,使榜样难以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

最后,现实中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弱化了榜样教育的效应。

就教育效果而言,榜样教育尽管从总体上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以下两种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一种是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引起逆反心理,使榜样和榜样教育者的形象同时受到损害;另一种是人人赞扬榜样,但无人将榜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动,最终使榜样教育归于低效甚至无效。

三、高校榜样教育重构:走出误区,强化效应

1.正确选择与塑造榜样:注重榜样的层次性、多样性与时代性

第一,注重榜样的层次性。当前教育者树立的榜样无论人物形象类型还是职业类型都较单一,与大学生的榜样崇拜有很大差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很大,某些榜样在某些学习者看来高不可攀,因此就丧失了学习、模仿的愿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榜样,使人人有榜样可学。

第二,注重榜样的多样性。有资料表明,大学生的榜样主要包括伟人、各界名人,也包括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这充分表明榜样选择的多样性。要营造一种“人人都有榜样、人人都学榜样、人人都希望成为他人榜样”的校园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成长示范,使他们不至于“偶像缺失”。

第三,注重榜样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观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如果树立的榜样缺乏时代性,那么其认同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也会大大削弱榜样教育的效应。大学校园榜样的选择应以当代的榜样为主,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较为完整的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不只是历史上的榜样具有的那类永恒的价值观。如果榜样教育仍仅仅聚焦于原有的榜样身上,那么本来是有血有肉、具有丰富生活内涵与社会成长背景的榜样则被简化成了简单的说教与教条。

2.优化榜样的宣传机制:注重榜样的真实性、宣传的长期性、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第一,保持榜样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榜样发挥作用的灵魂,任何先进典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在树立、培养典型时,应恰如其分地宣传其优点并正视其缺点,使榜样真实可信。不应弄虚作假,任意夸张、拔高,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使典型既可信可敬、富有高度,又扎根现实。绝不能回避典型的缺点和不足,人为地拔高;否则,只能降低典型在青年学生中的可信度,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注重榜样宣传的长期性,把常规宣传与阶段性学习相结合。把学习榜样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重视对公众人物的引导,采取制度化的方式使他们深入社区、学校,发挥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偶像教育作用。不能搞“年年春天学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形式主义。

第三,丰富榜样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榜样教育往往摆脱不了教条式说教的框框,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使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教育者本身道德水平的限制外,主要在于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与老套。美好的品德往往融于生活细节、生动的人生事件中。这不仅可以增加“榜样文本”的可读性,而且更能充分、全面地呈现榜样性格,复原真实人性。应采取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走访、事迹报告会等多种方式,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改进榜样的呈现方式。

3.合理运用榜样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受教育者树立道德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传播真理的工作,更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在榜样的树立、宣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领导者、组织者、宣传者的言行。教育者应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自己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最真实的榜样。从自身做起,坚持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遵守道德的典范,切忌“说起来必须,做起来随便”的言行不一致现象。

第二,从身心上切实关心先进典型。传统榜样教育中,“忆伤”往往成为事迹报告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让榜样现身说法而避免让典型老“忆伤”,要避免让事迹报告会成为痛说“血泪家史”的报告会。简单化、公式化的榜样形象带给青年学生的是“榜样难学”“榜样可敬不可学、不能学”的心理感受。同时,现实中榜样遭受冷落,甚至沦落到生活窘迫、生存困难的悲惨境地,这种强烈反差也往往会弱化榜样的宣传效应。一个“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先进典型,除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不懈努力外,更需要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关心榜样的成长、进步与生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切实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树立愉快、健康、幸福的现代榜样形象。

参考文献:

[1]檀满仓.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师,2006,(7).

[2]黄海.反思我们的青年榜样教育——兼论榜样的人性反思与理性批判[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3]王建香.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责编:路童

猜你喜欢
榜样教育边缘化偶像
偶像报
探析酒店专业学生就业中的榜样教育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榜样教育:小学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构建大学生榜样教育体系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