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2009-06-10 05:30王丽波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实习基地旅游管理专业高校

王丽波 

摘要: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与实习基地共赢的合作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

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全面检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而实习基地则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平台,它的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习的效果。因此,本文拟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入手,探讨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

鉴于实习的重要性,各高校一般都会安排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笔者对郑州几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作了调查后发现,它们都分别在两个学期安排了校外实习,如下表所示。

实习时间的安排情况

据表可知,在实习时间安排上,有的学校安排到第6和第8学期,有的安排在第7和第8学期,这两种时间的安排恰好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理论(长期)——实践(短期)——理论(短期)——实践和理论(长期)——实践(长期)。

从目前来看,高校的实习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学校统筹安排模式。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会统一安排学生实习,而且会派出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实习期间,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以便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一般情况下,一些旅游企业都与学校建立有长期合作关系,是学校的实习基地。

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针对学生有扩大实习选择面的要求,且能够找到相应的实习单位,学校采取了统一安排与学生个人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多数学生,学校负责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少数有其他实习需求的或有其他实习渠道的学生则自主实习,学校负责实习指导。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实习方式更加灵活,并能使学校顺利完成学生的实习教育任务。

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自由实习。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这种模式一般用在毕业实习时。经过前面的专业集中实习后,为了给学生充分选择的自由,许多学校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采取分散实习的模式,而且这种实习与将来的工作单位往往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每个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且目前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然而双方在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的实习安排使实习基地名存实亡

从前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州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的专业实习时间都在第6学期,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返回学校上一个学期的课,然后再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实习时间安排,对于酒店和其他实习单位来说很难接受。比如,河南工业大学和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该校学生每年的实习时间是5月上旬到8月中旬,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每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一个班,要等到次年才能再派实习生到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实习。而这期间饭店由于自身需要,必须接纳其他学校的实习生,而如果其他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较长且正好与河南工业大学的实习时间安排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那河南工业大学学生来年就无法在该酒店实习。实际上因为本科实习时间都较短,基本上不足半年,而且招生规模较小,这种情况在实习时比比皆是,长此下去实习基地实际上就名存实亡了。笔者带了河南工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2级、2003级、2004级和2005级四个年级的学生在酒店部分的实习。前三个年级的学生在酒店的实习都是在实习基地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而到了2005级的学生实习时便因此种情况不得不另外寻找实习地点。

2.学校与实习基地缺乏共同利益

在当前实习模式下,有的实习基地与高校各有所求,没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使得实习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饭店、旅行社、风景区的企业性质使其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大的客户满意度为始终坚持的目标,为此其对实习生的选择十分慎重,希望杜绝任何可能由实习生工作不慎导致的影响声誉的事件,而且旅游企业往往将学生看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学生想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但企业往往要求学生来了,就要“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高校在学生实习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则是希望那些声誉和效益俱佳的旅游企业尽量多安排学生,希望实习单位能为学生提供管理岗位的实习知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双方立场上的不同,使得学校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的计划难以落实。笔者所带过的河南工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四个年级在酒店部分的实习中,学生所从事的无一例外都是服务员,几乎不存在实习期间的轮岗,按照初进时的面试要求主要分布在中餐厅、西餐厅和客房部三个部门,有极个别学生虽然能力较强,但因为外表不太出众,被分配做PA,从业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

3.学校与实习单位缺乏定期沟通

学校与企业由于分属不同的体系,再加上受我国目前旅游本科类高校的培养体制所限,实习基地协议在很大程度上仅是为应付评估检查而签订的,双方缺乏更深入的沟通和合作。如河南工业大学与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自从2005年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以来,双方仅在学生实习期间有联系,学生实习结束后双方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也没有按照实习基地协议上所签订条约要求的那样,彼此为对方提供所需的服务。显然,这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

1.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否合适,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实习的重要前提。对实习基地的选择可从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内部指标需求、待遇与工作环境、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

2.安排合理的实习时间

(1)实习时间点的选择。实习时间的设置一般是根据教学计划而定的,对于高校来说,一旦设置下来,几乎就难以改变。高校在制订教学实习计划时并没有考虑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的实际需求,这样就会与实习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些矛盾。如河南工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时间设置在5月到8月,而这个时间对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这样的五星级饭店来说并不是旺季:一方面对员工的需求并不太多;另一方面,相应来说,学生也很少能够获得对大型宴会活动的组织和接待经验。对于在旅行社实习来说,虽然此时属于旅游旺季,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岗位工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熟悉,因此就有可能失去接触实践的机会。基于此,笔者认为最好的实习时间选择应该是从3月到6月或者8月到11月。

(2)实习时间长短的安排。实习时间的长短对于实习接纳单位尤其是实习基地的连续性实习安排都有着重要影响。对比中专生和高职生1年左右的实习时间来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是3个月左右,而且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数量也较少。人员的衔接对于实习基地来说不能够像中专生和高职生一样完美。另外短短的3个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让学生熟悉实习环境、工作条件、接受培训和正式开展工作的作用,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要求从低标准向高标准转变,即从低技能、低要求岗位向高技能、高要求岗位转变和从参与工作向参与管理转变,在这种情况下,3个月的时间显然就太仓促了。较理想的计划是,实习安排应分为3个阶段,即服务实习、专业实习、管理实习;至少也应是两个阶段,即服务实习和专业实习。因此,在实习计划安排上,学生实习期尽可能为半年以上,以保证实习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3.寻求与实习单位的共同利益

学校的任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的任务是创造效益。因此,旅游企业往往将学生看成廉价劳动力,从而将本科生与中专生和高职生放在同一层面使用。实习基地与学校的实习目标不一致,而且缺乏必要的事前沟通是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受目前旅游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旅游教育培养远远不能收到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洛桑模式”的效果。总体来说,旅游本科生有着中专生与高职生难以比拟的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思维活跃等优势,而目前这些优势并没有被实习单位认识和发掘。比如,2007年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12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淮阳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写出了3万多字的《淮阳县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方案》。这份方案引起了淮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大学生所做的方案非常详尽,对淮阳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表示愿意拿出10万元购买这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事实上,学生在几个月的实习期间,如果能够被如此挖掘潜力,相信能够给实习单位带来较大的利益。因此,学校在与旅游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时就应该让双方的合作更进一步,应将制定的实习大纲交给实习基地,并会同实习基地相关人员根据大纲和现实情况,制订学生在本地的实习计划(包括进度、内容、要求等),学生来实习时向其公布。实习基地根据学校要求和管理需要,在各岗位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员工担任学生实习的专任辅导员。总之,只有学校与基地明确各自的责任并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4.建立新型的合作模式

以往的实习基地建设中,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并不紧密,仅在实习时才体现出来,因此建立新型的实习基地合作方式势在必行。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较好的示范。2008年年初,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试行职业导师制度,聘请12名旅游业界的精英做兼职教授,担任本科生职业“领航员”的角色。这些业界精英多是河南省内5A景区、星级饭店以及知名旅行社的老总,如洛阳龙门石窟管理局局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郑州索菲特国际饭店副总经理等。另外,学校还规定企业高层管理人士在成为兼职教授后,聘期一般为两年,学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每名导师可指导3~4名学生,学生每年在导师所在单位的实习时间不低于200小时,导师面授时间不低于80小时。这些企业高层管理人士不仅要在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还要在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给予帮助,并参与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如该学院2005级一名学生由河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指导,另5名学生则由在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带领下在景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并由他指导毕业论文的设计写作。这种新型的“导师+基地”模式,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士指导学生更有力,学生实习更具体,双方的联系也就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12).

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实习基地旅游管理专业高校
实习基地建设与国际经贸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
独立学院营销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