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

2009-06-10 05:3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培养

高 芳

摘要:培养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优化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兴趣,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乐学、会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笔者拟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新颖,唤起兴趣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恰当的导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其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明显提高,从而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获取知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就快,学习效率就高,学得也就扎实。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诗歌、时尚前沿的资讯、设有悬念的实验、促人思考的疑问等,都可作为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比如,教师授课时可以引入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的问题的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学生一听数学解法中也有诗歌,便立刻便兴致盎然,随即一看,不大明白,好奇心骤然就被激发起来了。随后,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这种算法,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再让学生回到诗歌中好好体味,不少学生便会茅塞顿开,感觉学有所获。这种导入,消除了学生翻开课本时的枯燥感,集疑、趣、妙为一体,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兴奋的状态之中,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便为进一步教学做好了铺垫。

总之,寓教于乐,将知识性、娱乐性融为一体,既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又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由“快乐学习”到“学习快乐”的心理转变过程,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传播美感,感染兴趣

庞加莱说:“数学美不是给我们感官的印象美,也不是质地美和表现美,是一种比较深奥的理性美。”的确,数学美不同于音乐、美术、体操的艺术美,也不同于小溪流水、万马奔腾的自然美,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内在的、不张扬的理性美,是现实美的真实反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数学美的传播,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引导学生审视数学的美。通过揭示和挖掘数学美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并努力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感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黄金分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歌唱家的最佳站立位置、人体上下身的最佳比例、女青年腰带的最理想位置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放手让学生质疑,通过故意做错或说错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把柄”,使学生始终处于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巧妙设疑,带领学生从一个“圈套”跳入另一个“圈套”,使学生带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从中发现错误,找寻原因,在问题中求得进步,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过程。

这样,学生既可以享受到思考的过程,又可以获得思考后的成功体验。学生参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数学、用数学的实践过程。也即教师寓数学问题于疑问之中,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四、因材施教,保持兴趣

高校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已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他们的基础、兴趣、接受能力等均呈现出各种差异。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上就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学习兴趣。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事先通过统计调查,将班内的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类,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针对这三类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求其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并能独立解决相应习题;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要求其熟练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并能灵活解答各类习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除了要对教材上所有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外,还应扩大知识广度、增加知识深度。这样,课后的作业练习就要因人而异:基础差的多做一些基础题,中等程度的学生多做一些灵活题,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然要补充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二是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时刻考虑学生的差异: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例题要简单;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讲课时需选用难度较大的例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应注重思维的锻炼,讲课时可寓理稍加深刻一些。三是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保持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因材施教,就可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五、和谐教学,稳定兴趣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朋友关系。这种交流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故而,教师的一举一动均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耐心的辅导,一声温暖的问候,都将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教学实践证明:一些学生偏爱某门学科,往往是因为他们喜欢教这门学科的教师。也就是说,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学生只有对教师本人感兴趣,才有可能对教师所教的课感兴趣。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学会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教学中教师采用激励法,注重肯定学生的每一点儿成绩、每一个进步,使学生感到“我行”“我能”,让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脑、勤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热情、耐心地给他们以帮助,并坚信问题会在他们不断的努力中得到解决;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战。

这样,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给学生输送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感情信息,让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你和他们在一起,他们才会更愿意接受你这个人,进而更乐意学习你这门课,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六、实践教学,深化兴趣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体会数学、感受数学的无限魅力。这种实践教学环节,对逐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结合现实背景,使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生活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例如:在讲解分段函数时,教师可以结合市民所关心的出租车费问题、个人所得税问题等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和努力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可以满足学生亲自操作的愿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不断地体会到“发现”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那些探索性和挑战性较强的问题,对于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着独特的作用。

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