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9-06-10 05:30郭红彦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社团高校大学生

郭红彦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社团,是大学生培养自身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丰富大学生活的重要方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和精心指导大学生社团朝着科学、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

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随着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社团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社团存在着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社团的特点和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对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鱼龙混杂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数量不等的大学生社团,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社团诞生。这些社团包括理论学习类社团、兴趣爱好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社会公益类社团等。

目前大学生社团可谓阵容庞大,类型多样,但真正有影响的却不多,这种鱼龙混杂的现状让很多大学生对社团嗤之以鼻,认为社团只会收钱,很少开展活动,参加社团起不到锻炼自我的作用。据了解,每年社团新招入的会员几乎全是大一新生。可以说,质量较差、口碑较差的个别社团影响了大学生社团的整体声誉。

2.管理松散

大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一般都有着自主性、松散性和成员广泛性的特点,加上现在很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这给社团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管理松散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活动无目的是管理松散造成的最突出的问题。很多社团成立之初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由于宗旨和目标不明确,缺少长远规划和科学指导,开展几次活动后便悄无声息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昙花一现”甚至“有始无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应该问责于社团管理者。他们没有从源头、过程和结果等环节上加强管理,使得很多社团都是没有经过细致论证,仅凭学生一时的兴趣和热情就匆忙成立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缺乏有效的给养和科学的管理,夭折自然在所难免。

3.资金匮乏

资金匮乏是大学生社团普遍面临的困难,也是影响很多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社团都没有固定的经费,除了大型活动学校会投入一些经费外,日常的运转和活动开展多依靠收取会费和拉赞助。

资金的缺乏造成社团开展活动后劲不足,很多有意义、上层次的活动被搁浅或被迫放弃,严重制约了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

1.管理规范化

强化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管理者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强对社团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坚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方针,以育人为宗旨开展社团活动,实现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为社团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在社团的发展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选配一批德才兼备、热心社团工作的指导教师,对社团进行正确的鼓励和指导,以提高社团的活动质量和影响力。当然,指导教师如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

加强对社团的规划和指导。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是关键。高校应根据社团不同的特点和宗旨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优化社团结构,扶持创办特色社团,推广大众化社团,重点培养重点社团,充分发挥它们排头兵的示范作用。同时,还要加强社团形象建设,加大社团内部管理,提高社团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只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保证社团实现良性发展。因此,高校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定期汇报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和社团评比制度,完善社团机构设置制度,提高社团干部素质,规范社团运行机制,为社团的持久、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使社团发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引导和协助社团内部建设。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参加的相对独立的群众性组织,应该有平等宽松的良好环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高校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应重在协调而不是控制。要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社团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成员都能以主人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来对待社团的每一项事务。此外,要引导和协助社团完善内部规章制度、部门结构,引导社团重视文化积淀和内部创新,以提高社团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活动质量。

2.发展品牌化

品牌是社团的灵魂。树立品牌意识、构建特色社团是使社团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社团的活动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时,社团才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此外,品牌社团还具有辐射效应,可以带动更多的社团发展。

高校在社团管理工作中应坚持出精品、创特色的工作思路,重点扶持思想性强、特色鲜明、结合学科和社会实际、学生喜欢的社团,加大对品牌社团的投入,使社团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社团活动也要坚持品牌化,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成员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出发,结合专业和学习实际,创新形式,挖掘内涵。

3.活动深入化

活动是生命线,只有高质量的活动才能打造高质量的社团。目前,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规划和认真总结,一些社团活动还在低水平地重复开展,缺乏创新意识和特色,这对于社团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高校应对社团开展活动实行严格的申报审批制度,严把社团活动的审批关与质量关,把活动的质量、深度和效果放在第一位,让每一个社团成员都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时,还要注重活动的丰富性,避免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和趋同化。

4.运行社会化

经费的捉襟见肘严重制约着社团的发展,社会化运作是社团发展的新方向。学生参与社团的最大目的是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社团的社会化运行正好给渴望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的合作,还可以争取活动经费,这也是社团和社会实现共赢的良好途径。

由于资金短缺,很多社团已经自觉地把目光转向校外,寻求社会资金支持,但是,引进校外经费难度比较大,能够长期合作的更是少数。因此,社团必须制定长远的公关战略,拓宽可持续合作的公关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拓宽合作渠道,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寻找一批能够固定进行校园推广的商家进行长期合作,利用商家提供的经费、物品和人力支持,积极谋求生存和长远发展。同时,社团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尝试的勇气,大胆突破传统模式,在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上探索企业化经营,学习和借鉴合作商家规范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和运行模式,借鉴企业的优秀文化,以促进社团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总之,大学生社团是有效凝聚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指导,加大投入,科学管理,确保大学生社团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大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胥长寿.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社团高校大学生
缤纷社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