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美术教育创新教学刍议

2009-06-10 05:3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乔 峰 孙 艳

摘要: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我国建筑教育的一个薄弱点,而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则可以大有作为。美术教师只有转变旧的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才能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现代化设计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现代化的审美设计能力,又要有扎实的技法表现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绘画和装饰艺术设计的技能,是该专业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美术课教师面临的一大研究课题。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只有转变旧的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才能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一、美术教学理念的创新

理念指导人的行为。教师思想意识的超前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和约定俗成的教学规则,一切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质做文章,即从学科教育转向文化教育、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美术类课程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有其独立性,但它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的作用已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与音乐、舞蹈、影视、文学、美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尤其是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美术教育,更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不应该被看成单纯的学科教育。确切地说,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美术课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学习如何画画,而是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设计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美术教师不但要在美术学科上有较高的造诣,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美学、文学、音乐、社会科学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全面的、高品位的文化素养。

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要达到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与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来体现,而教学方法是随着教学目标的不同而转移的。美术教师要研究寻找符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以适应专业教育的要求。

1.从单一教育模式转向多元化教育模式

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美术具有视觉艺术自身独有的特点,又有其表现的多样性。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美术教育要结合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让学生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会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绘图技巧。目前,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写生等常规课程。鉴于目前的形势,笔者建议,还需要开设手工制作、模型设计、美术设计、美术鉴赏等课程。为了使学生不至于因为只接触单一的教育模式而局限在一种形式的小圈子里,造成他们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发达,缺乏创新意识,变成眼高手低的画匠,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开设艺术欣赏课,将艺术欣赏的理论与艺术欣赏的实践融为一体,以对具体艺术作品的赏析作为提高艺术鉴赏力的主要手段,以欣赏方法的抽象演绎作为作品赏析的总结,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激发他们对绘画艺术进而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兴趣。比如,我们学校在美术课上大胆引入音乐辅助教学,结合音乐、文学等学科,借助音乐那跳动的音符、优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调动学生的情绪,涤荡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韵律和节奏中体会流动的线条和生动的形象,使他们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更好地开发了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2.从单一讲解模式转向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示范,学生在下面描摹。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乏味,有很多弊端。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变得有激情、有感觉,画出来的作品会更有创意、更有个性。因此,我们结合专业教学特色尝试实行了“学生教老师”的教学模式。比如,上课时教师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做绘画示范并讲解,当学生有些意思表达不出来时,教师就适时地进行提示,教学效果非常好。笔者认为,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因为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我们也尝试着改变教学环境,从教室里走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每年暑假,我们都要带着学生到不同的地方写生,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生活情景与建筑形式等,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日积月累,学生的大脑里就会有丰富的形象美、情感美的记忆,这些都成为触发他们灵感、启发他们进行创作活动的丰富素材。

3.由示范灌输转向启发引导

目前,示范灌输式教学在美术教育中还在被广泛运用,这实际是一种单一的、程式化的写实训练,一种纯粹的、再造型的技能训练。当我们用“比例”“透视”“解剖”等法则衡量对象时,无疑给对象加上了一个无形的框子,所以在这种方法指导下,不论我们如何重视写实,都会有学生画不准、画不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学生画不准的原因是他们的创意思维在头脑里形成的预先图式和对象呈现的客观形象发生了冲突,他们既想创造又唯恐失去对象的客观形态,最终导致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以致连基础训练所追求的“写实”也做不到。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造型技巧是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载体,基础训练应该是创造意识的记录,技法是形式,思维是内容,二者的培养应是齐头并进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采取默写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把观察写生过的形象以及储存在大脑里的记忆重新表达出来,同时要求学生要在原来写生的形象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创作新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把原来画过的形象再画一遍。

三、对美术教育在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发展的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及生活、工作的室内环境都有了更高的需求,对于具有专业水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广泛,这一方面加速了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也对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专业内的艺术教育,美术类课程一般是培养学生具备一种与科学的或逻辑的思维有所不同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空间形式以及空间形式与空间内容间适度关系的敏锐感受力和判断力。因此,虽然传统地客观描绘外部事物的能力对于将来专门从事技术科学的学生来说仍然是必要的,但这种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容易将学生的创作冲动压抑掉。而随着教学理念、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等的不断发展,更加灵活、主动的美术教育方式将成为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一种趋势或潮流,如何调动起学生对建筑与空间的情感认知,从而将其转化为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主动探索的。作为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学,我们的美术教育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甘红.中国大学改革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新理念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田青.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3).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