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座位”而引发的思考

2009-06-13 05:51金良彪
成才之路 2009年17期
关键词:思考生活化小学数学

金良彪

摘要:小学数学生活化既是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兴趣训练“生活化”、日常生活“数学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思考

在我们学校数学教研活动中有一课例“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座位”,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座位”这一教学环节中,想到了生活与数学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执教教师是力图按照“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建构知识”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的,这个思路无疑是与“知识链”的观点相一致的。但是最终却未能形成期望的理想学习效果。其问题就在于,教师在学习活动程序的设计与操作中,忽略了“知识链”各个环节的连续、递进关系,使信息与知识、知识与策略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而缺少使之连续、递进的阶梯。一般地说,提供给学生感受的信息,通常应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是较大思维空间的事物或是情景,但是仅仅感受信息并非是真正的学习,它必须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融合,才能形成问题和思维发展的生长点。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要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兴趣训练“生活化”、日常生活“数学化”,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渺。

一、 技能训练“生活化”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因此,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本例中,课堂内的座位排列和电影院的座位排列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感受的信息。由于前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一致,因而能迅速实现耦合,并理解数字的排序意义,而后者虽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信息,但是其排序规则与小学低年级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忽略了这个“距离”而使“信息耦合”环节缺失,从而导致“知识链”的断裂,使“信息感受”与“生活体验”成为缺乏内在联系的孤立行为。从而随后出现了学习秩序失控和学生“找不到座位”的结果。

二、 思维训练“生活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的。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对于学生“找不到座位”的问题,我们也许会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把问题的症结归因于“教师不能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但是问题在于,当一些学生在听课教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座位时,却仍然是一脸疑惑,弄不懂“为什么我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指导与帮助是很重要的。

新编小学数学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导思想,注意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发创造冲动,形成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独立释疑的学习方式,促进知识、能力、创新的交融。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 兴趣培养“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开发学生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多少有趣的比例吗?根据研究,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 1:7;脚底长与自己身高的比也大约是 1:7……”并进一步告诉他们: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等,这是利用人体有趣的生活现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四、 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例如,通过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拿电影票,去找自己的座位,像这样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企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这样,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2]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

教育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1.

[3]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

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6(6).

(乐清市大荆镇雁东九年一贯制学校)

猜你喜欢
思考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