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语文课堂的“解说”

2009-06-13 05:52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包身工成语知识点

薛 惠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多“说”,那么如何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说”呢?其中解说练习可以说是运用广泛、使用方便的一种口头表达训练方式。解说是针对某一事物或围绕某一内容向听众对象进行的介绍、解释、说明,它往往需要说清解说对象的性质、状态、构造、特征、功用、成因、原理、发展以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多方面内容。解说多是客观的,同时又不排斥解说者的议论、抒情及有关的叙述和描写。因此,解说是一种能充分展示学生(解说者)的语文素养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对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全面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进行口头表达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

解说练习还要求言之有序。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解说顺序可以是时间的、空间的、逻辑的顺序,其中尤其是逻辑顺序的运用,能够从中体察出解说者对解说对象的实际理解度、对解说事物内在关系的把握度等。这样的解说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因此,解说练习运用得当,对于旁听的同学自然会获取生动有趣、详实透彻的知识,而对于解说者的学生来讲则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途径。

那么,课堂上以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为对象的解说练习可以有怎样的运用范围,又该怎样运用呢?下面试作分析、说明。

一、课堂解说练习的内容分类

1.课文知识类的解说练习。这是一种集纳了课文知识点的名词解说练习,这种练习更多运用在课文教学的尾声,作为整篇课文内容的总括和一种教学检查的方式来使用。如《包身工》一文可以在最后布置学生完成对“包身工”这一名词概念的解说。因为只有认真掌握了这篇报告文学的具体内容,深入领会了夏衍所反映的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学生才可能把“包身工”这个概念解说得准确、全面而透彻。所以,通过“包身工”这一名词的解说就可以轻松地囊括课文涉及的多方面内容。同样的,对一些课文中的局部知识点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对“荔枝的肉”的解说,就可以包括荔枝肉的颜色、透明度、口感、肉与假种皮的辨析等。而《石钟山》一文则可以结合课文对石钟山为何以钟命名的原因探究来设置一个名词解说——“石钟山”,内容应包含石钟山的地理位置、起名原因、历代说法、科学成因等。

2.文学常识类的解说练习。课前预习往往要求学生对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作了解,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此作相应检查和补充。这时可以充分利用解说练习让学生集思广益、听取不同学生对此的解说。如学《史记》选文时要求学生对这部历史巨著作解说,要求包含作者、创作时代、体例、史学价值、文学价值等方面内容。学外国小说家欧·亨利作品则要求对欧·亨利这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作解说,要求达到涵括其国别、所处时代、创作风格、名篇列举等要求。在文学常识类解说练习中还可以包含一些类型化、风格化的名词解说,如《荷花淀》一文可以让学生给“白洋淀派”或“诗体小说”作解说。这些名词往往代表了作品的写作风格,通过这样的解说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特色、巩固课文,并推动学生去熟悉、深入了解这种风格化类型化的概念。同样的,还可以通过有共性特征的不同课文来解说其共性的概念,如学过杜甫的《咏怀古迹(昭君村)》和《蜀相》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对“咏史诗”作解说。

3.人物事件类的解说练习。对人物的解说,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记念刘和珍君》这类课文,可以在最后布置相应的解说练习题:“说说我所知道的马克思”“谈谈刘和珍”。此类练习应包含人物生平、主要事迹以及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人物所作的总体的评价,评价要包括人物的性格气质、成就贡献、历史地位等。在具体运用时可不妨让学生作些主观的评议,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同学们不同的评议来取长补短,更大限度地挖掘人物在课堂语言表达练习上的利用价值。事件类的解说练习,如学习完《垓下之战》一文,可以让学生以“垓下之战”为题作解说练习。对此类解说练习,可以用总分总的顺序模式,首先总说一下事件的性质及产生时间及背景,再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作概述,最后阐述事件的历史意义、现实借鉴意义等。当然根据课文的特点,你也可以让学生多讲一些与此事件有关的语句信息,如《鸿门宴》一文,最后不妨指明,在这个故事中产生了后世沿用至今的众多成语,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等。

4.有源词语类的解说练习。这里所说的“有源词语”是指有一定出处,往往源自古籍的一些词语。如语文教材上不少文言文里出现的成语,我们就可以以其为题让学生作解说练习。如学《庖丁解牛》一文,可以对“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目无全牛”等作解说,要求说清其文中意思、相关故事概要、该成语的现今意义及用法等,当然不妨在解说的最后要求学生用此成语造句以巩固、加深理解成语的意义。又如“孺子牛”这个词语,学生在解说时应说清其出处的《左传》中的一段故事(有必要的话可以引用原文),如今的比喻义是什么。这些是必须要说的,当然还可以附上与此词语有关的一些事例或诗文,比如著名的鲁迅的《自嘲》中的诗句等,这样的解说会显得更充实而有序。

二、关于解说练习的几种形式

1.概括式解说。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解说,它是对某一知识点的集中归纳,要求解说准确、概要、重点突出。概括式解说虽说常用,但实际要求较高,它可以考查解说者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度。

2.对比式解说。解说也可以突出对比性的内容,通过对比相近的解说对象,突出其差异,从而更好地认知这两种解说对象。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掌握词的写作背景、“赤壁”所在地、该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可以出题解说“三国赤壁”与“东坡赤壁”的不同。

3.延伸式解说。解说可以将课堂内容加以延伸,即可以要求学生加进查找搜集的课外内容。这样的解说会显得更为丰富、厚重。而在最后的总结阶段也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梳理,再请学生作解说以巩固知识、理清思路。

4.依据式解说。在课堂教学中会运用到图片、实物及更多见的多媒体素材等,将这些作为依据进行解说训练会让学生更真切有效地把握解说的特点。如出现多个图片展示某个知识点时,学生可以根据图片的先后顺序试拟解说词。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图片式解说,学生可以以老师随机打出的图片灵活地加以联串,因此,结构上也就不苛求严谨。

三、解说练习在具体运用中的注意点

1.明确要求,适当示范。解说练习一般要求准确通俗、重点分明、解说有序。解说是口语性很强的一种独白形式,但在课堂运用上也完全可以让学生练习严谨稳健风格的解说,因为作为解说的文稿解说词,是根据解说对象和目的撰写的,因此在运用语言材料上就兼具有某些书面语体的特点,因此,也就可以在此方面对学生作些特定要求,以练习他们不同的语言风格。同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个别要求,如可以要求解说时多用成语、多用比喻、用比较说明法、列数据法、引用诗文等。

在具体练习时教师可以适当作些示范。如上文所说《包身工》一文,最后要求学生给“包身工”这一特定的名词概念作解说,经过课后的准备,学生都能说出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但也不同程度地缺失了些内容,并且整体的解说内容安排显得有些零乱,因此笔者与同学共同分析,这个概念的解释需要怎样的一条思路,并明确了解说的顺序,确定了几个必讲点: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包身工这一特定社会群体产生的社会根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社会及政治条件、包身工的来源、包身工得名的由来、包身工在工房工厂里的生活劳动情况、包身工与一般工人的区别等。通过示范,学生明白了如何严密地解说、如何才能达到让人真正理解一个概念的要求。

猜你喜欢
包身工成语知识点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自由与权利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猜成语
一群沉默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