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的情况比较

2009-06-13 05:52范培培
现代语文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成语

摘 要:汉语成语和英语中的idiom虽然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存在大量以“狗”设喻的情况。本文通过列举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及其应用的例子,发现汉语成语中以“狗”设喻多含有贬义色彩,而英语中则更多含有褒义色彩。其原因在于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的语言心理差异。

关键词:成语 idiom 设喻 狗 语言文化

语言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承载和积淀着文化。因此,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除了涉及语言本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对其文化内涵做进一步的诠释。胡明扬(1997)指出:对外汉语“语汇教学亟待改进”。他说:“不同语言之间有一部分语汇的指称意义基本相同,在一定场合可以对译,但在附加色彩和文化内涵方面可能很不相同。”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文化教学和文化渗透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成语作为语言中文化色彩鲜明的特殊一族,比一般词汇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

一、成语与idiom

《现代汉语词典》将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如:狐假虎威、鬼哭狼嚎、火中取栗、悲天悯人、虚怀若谷、破釜沉舟、孜孜不倦、爱屋及乌等等。《汉英词典》译“成语”为“set phrase、idiom”。前者相当于“定型词组”,后者相当于“习语”,和成语的概念都不完全对等。但英语中这两个词比较接近成语的意义,尤其是后者,经常作为成语的对应词。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idiom”的含义。一般来说,对“idiom”的解释可分成两种:①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②[gram]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语法]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各词单个意义者),如give way(退让、不能支持),in order to(为了),be hard put to(为难、陷入困境)等。以上两义中只有第二义接近于汉语成语。

由此可见,“idiom”和“成语”无论在内涵方面还是在外延方面,都不能绝对划等号。从权威字典对“idiom”的解释和外国成语词典收录的所谓成语来看,“idiom”似乎翻译成“习语、熟语”更为合适。它一般指的是那些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包括俗语、谚语、格言等等。例如:bad egg(坏蛋);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晒草要趁太阳好。比喻抓住时机,莫失良机);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As you brew,you must drink(自作自受),在英语中它们均被视为“idiom”。

汉语中的成语,其结构形式是非常凝固的,绝大多数为四字格。至于那些长短不一的谚语、俗语、惯用语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均不能视为成语,只是它们和成语一样,都属于熟语的范畴。如:“登峰造极”“杞人忧天”在汉语中是成语;而“树倒猢狲散”是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谚语;“满招损,谦受益”则是格言。但是,后三者在英语中均被视为“idiom”。

由此可见,英语中的“idiom”,其外延要大于汉语中的成语,这是汉英成语间的明显差异。由于英语成语包括大量的谚语、俗语,所以它的口语色彩、现代色彩非常明显。而汉语成语严格地将非四字的谚语、俗语、格言等熟语排斥在外,其书面语色彩、古典色彩十分显著。

二、成语与idiom的设喻

有许多成语,表面上讲某事某物,实际上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此物比彼物,以此意喻彼意,所用的就是比喻义。

无论是汉语中的“成语”,还是英语中的“idiom”,其中都存在使用比喻义即设喻的情况。如英语“scent a rat”和“smell a rat”,前者没有设喻,字面意思“嗅出有老鼠”就是其本义;而后者却不同,用的完全是比喻:“觉察或怀疑其中有诈”,其字面意义荡然无存。同样的,比较“pull down the house”和“bring down the house”,可以看出,前者无比喻义,意即“拆房子”;而后者则含有喻义,意为“博得全场喝彩”。

汉语成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目不交睫”和“目不见睫”,前者没有比喻义,由“合不上睫毛”而引申为“没有睡着觉”的意思,而后者却是比喻用法,意为“无自知之明”。再如人们常用“铁树开花”比喻那些极难实现的事情;用“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其他如“釜底抽薪”“鼠目寸光”“一盘散沙”“疾风暴雨”等成语的意义,用的都是其比喻义。

三、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用“狗”设喻的情况比较

“成语”和“idiom”都有设喻的情况,而用于设喻的事物又多种多样,其中有不少是动物。虽都用动物设喻,但却含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在《中华成语词海》中,嵌有“狗”“犬”字样的成语达210多条,而同为六畜的“羊”字成语只有85条,“猪”字成语只有20条。下面仅就成语和“idiom”中关于用“狗”设喻的情况做一些分析,并着重探讨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一)汉语成语中有关“狗”的设喻情况

汉语中用“狗”设喻的成语非常多,如:狼心狗肺、鸡犬升天、狐朋狗友、狗尾续貂、狗急跳墙、声色犬马、狗头生角等等。这些含“狗”的成语,从感情色彩方面来说,大多含贬义。究其原因,与汉民族对狗有贱看的心理及厌恶的感情有关。如“狗颠屁股”比喻对人逢迎献媚的丑态;“狗吠非主”比喻对于主人则献媚、对外人就吠叫的奴才相;“狗仗人势”比喻依仗某种势力欺压人;“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而“声色犬马”(或“声色狗马”)中“狗”则归入了“声乐”“女色”一类,成为达官贵人的玩物。中国人还认为狗是凶残卑劣的动物,因而在成语中用“狗”设喻也含有此类意义。如“狼心狗肺”比喻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狗头军师”则比喻专在背后出坏主意的人;“鸡鸣狗盗”“鼠窃狗偷”都比喻偷偷摸摸的样子;“蝇营狗苟”比喻卑劣的行径;“狗彘不如”“狗彘不食”则比喻品行极端恶劣;“狐朋狗友”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帮坏人。

因为带有以上卑劣形象,“狗”常常被作为讽刺和嘲笑的对象。如“狗急跳墙”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地冒险;“丧家之犬”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狗拿耗子”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闲事。

对“狗”的这种鄙视态度,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体现。下面的几段戏文中均有涉及:

(1)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康进之《李逵负荆》)

(2)你狗行狼心,短命相识,恨惹情牵,魂劳梦断……(无名氏《云窗梦》)

(3)恨冯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夭折挫。(白朴《恼煞人》)

三部作品中都使用了“狗行狼心”这一成语,说明这类成语在当时很流行。这在明人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乌将军一饭必酬》中也有体现,他用“狗行狼心”来形容人的心肠像狼一样贪婪,行为像狗一样无耻:

(4)衣冠中,尚且如此,何况……三百六十行中人,有狼心狗行,狠似强盗之人自不必说。

此后,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等小说戏文中都不乏以狗喻人的词汇。如“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义忘恩”“原来狼心狗肺都是又歪又偏的”“倒误把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当作好人”等,这说明用“狗”设喻的贬义化已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

近现代小说、诗歌、杂文中借狗喻人的讽刺语言也很多。如:

(5)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提防着狗急跳墙所可能引起的意外的灾难。(郭沫若《燎原的星火》)

(6)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郭沫若《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7)陆麻子的狐群狗党也不少呢,他还可以勾结军警。(茅盾《三人行》)

(8)汪精卫、陈璧君则作了狗彘不食、遗臭万年的无耻汉奸。(吴玉章《辛亥革命》)

(9)宋玉、司马相如之流,就受着这样的待遇,和后来的权门清客略同,都是位在声色狗马之间的玩物。(鲁迅《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

以“狗”骂人的句子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注意的是,汉语中以“狗”设喻的成语也并非全都是贬义的,如“犬马恋主”比喻臣子眷恋君主;“犬马之报”比喻像犬马那样真心实意地报答恩人;“犬马之心”喻臣下对君主的忠心。这些成语表达了对狗的赞扬,认为狗是忠实、顺从的动物。只是这种成语的数量较少,并不占优势。

(二)英语“idiom”中有关“狗”的设喻情况

汉语成语中以“狗”设喻的成语绝大多数含有贬义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英语中则不同。对英国人来说,狗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又可作为人的伴侣和爱物。因此他们对狗一般抱有爱怜的情感。英语口语里以“dog”指人的情况很普遍,并且视其前面的形容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喜欢玩乐的人),a sly dog(狡猾的人),a surly dog(性情乖戾的人),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a dirty dog(坏蛋)。而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中的“dog”是值得同情的对象。love me,love my dogs(把我的朋友看作你的朋友)中的“dog”则是人的伴侣、朋友。

在英国人眼中,“dog”不仅可以作为朋友,而且还具有忠实勇敢的品质。如:

(10)My old servant never left me,he was as faithful as a dog.(我的老仆人从不离开我,他和狗一样忠诚。)

(11)The more I see of men,the more I love dogs.(我愈观察人,我愈爱慕狗。)

例(11)虽是一句嘲讽的话,但却表露了一种“狗比人强”的思想,这在汉语里是很难找到的。

现代作家Novel Coward还写过这样的戏谑语:

(12)Mad dogs and Englishmen go out in the midday sun.

意为英国人在中午太阳最热的时候出去从事户外体育活动,就像疯了的狗似的。但英国人对于这种比喻却并不介意。

在中国,如果把老人比作狗,一定会被认为是对老人的大不敬,而英语中却有这样的说法:

(13)You can't teach old dog new tricks.(无法改变老人的想法、做法等。)

此外,英语中还有top dog(有优势的人、团体、国家等)、every dog had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这些用法中的“dog”都不含有贬低的意思,而在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无机会、绝不可能)中,“a dog's chance”则有“良机”的意思,如:

(14)He hasnt have a dogs chance of passing the exam.(他的运气不好,没能通过这次考试。)

英语“idiom”中对“狗”含褒义色彩的用法很多,但英语是受外来语影响较大的语言,其“idiom”中“狗”的形象也曾一度含有贬义,如:a dead dog(毫无价值的东西、废物)出自《圣经》,a dog in the mana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出自《伊索寓言》,都有一定的贬义。lead a dogs life(过着令人烦恼的生活),die a dogs death,die like a dog(死得可鄙或可悲),go to the dogs(堕落、毁灭),let sleeping dogs lie(不要惹事生非)等习语中“dog”的形象也都不好。不过这种令人厌恶的、可鄙的含义并不多,这和汉语是大不一样的。

(三)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从上文的举例可以明显地看出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习惯。汉语大多把“狗”当作卑贱的动物,如果用来指人就是骂人。这种贬义色彩在汉语其他形式的熟语里也有所体现,如“走狗”“狗咬吕洞宾”“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在名词前加“狗”一般具有贬义,如“狗东西”“狗地主”等。汉语成语中狗的形象除个别没有贬义(如“狗吠之惊”“犬牙交错”)外,绝大多数都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狐群狗党”“鼠窃狗偷”“狗彘不如”等。甚至身体任何部分与狗联系起来也都有贬义,如“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尾续貂”等。甚至“落水狗”和“丧家之犬”非但不值得同情,反而应当痛打和憎恨。

汉文化中对“狗”存在这样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大一统”的心理,“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就是这种“大一统”心理的体现。而“狗”是非群居的动物,犬聚则斗,然后离散而居。正因为“狗”的这种独来独往的性格违背了中国人“大一统”的愿望与要求,所以“狗”成了大家群起而攻的对象。

其次,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以农业文明为核心。在农业社会中,狗的作用相对较小,除了看家外,就只能提供肉食了。正因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狗的作用不大,故而在汉语中成为了一种卑微的动物,使人们对“狗”持贬义态度。

再次,中国自古就有“狗是狼舅舅”这句俗语,认为狗是狼的祖先,而狼又是凶残的动物,所以狼的种种恶劣行径便被强加到狗的身上,如“狼心狗肺”“狼心狗行”等成语便把狼、狗并称。

其实,中国人对狗的同一品行从一开始便有两种不同的注解。一方面称赞狗的忠实、顺从、聪明,另一方面则鄙视狗的依附性。至于含“狗”的词语其意义有褒有贬,大概也缘于此,这是人们自身矛盾心理的一种表现。但总体而言,人们对狗鄙视的心理却因为以上提到的三种原因而大大地得到了加强。

与此相反,西方文明最早是以渔猎和游牧为主的,西方民族认为狗通人性,狗可以帮主人牧羊,可以训练成猎犬、警犬和盲人导路犬,还可帮主人看家,特别是在主人孤独的时候可以陪伴他们,而且忠心耿耿、从不负人,所以他们把狗视为最忠诚的朋友。由此可见,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是褒义的,与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从以上对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对“狗”的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两国文化背景和语言心理的差异,表面上相对应的词语,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意义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不考虑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而不加区别地生搬硬套,对于教学将是非常不利的。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1997,(1).

[3]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汤昱.从英汉习语中的动物用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J].成都教育

学院学报,2004,(8).

[5]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周元琳.动物文化词语褒贬色彩的文化心理成因——以汉语“狗”

族语汇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

[9]A.S.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范培培 广东 湛江师范学院博雅教育中心 524048)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成语
看图猜成语
看图猜成语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拼成语
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对症下药,让成语运用熠熠生辉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