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的抗争

2009-06-15 03:13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09年4期
关键词:大旱小浪底旱情

文 韬

在大旱步步进逼的紧急关头,贯穿旱区八省干渴大地的母亲河——黄河几乎成了唯一的救星,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动担当,倾尽全力调用相当紧缺的黄河水,全力支援地方抗旱。

一份来自黄委水文数据统计表明,从2008年11月份到2009年2月的3个多月中,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总计不足10毫米,局部地区连续100多天没有形成有效降水,小麦死苗率达到20%以上,一幅豫西枯黄的麦苗一点即燃的图片,让人们真实感受到了中国北方土地上弥漫着焦渴愁云,受灾较重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5省受旱面积达1.1亿亩。

对于位于内陆腹地的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来说,旱情似乎总是如影随形的魔影。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早地带,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与旱象天灾斗争的历史。翻开这一页页厚重的历史,我们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这一区域人民与旱魔鏖战的惨烈与挣扎陕西、甘肃、宁夏从公元582年至1990年的1409年间,10年9旱,20年一极旱,百年一毁灭性旱灾。1920年,陕、晋、豫、鲁、冀5省大旱,受灾人口2D00万人,死亡50万人。1942~1943年大早,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多万人。在建国后,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黄河流域是受灾害影响深重的主要地区。在1978~1983,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黄河流域又是旱情危害的主要区域。

对于2007年6月4日新增抗旱职能的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来说,2009年,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新年开篇。

倾全河之力的抗争

2009年1月6日,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了黄河流域区域干旱蓝色预警,启动Ⅳ级响应:

1月11日发布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响应;

2月3日发布橙色预警,启动Ⅱ级响应;

2月6日发布红色预警,启动Ⅰ级响应。

短短一个月内,黄河流域区域干旱警示来了个惊人的三级跳,由最初的蓝色预警先后提升至黄色、橙色,直到跃升至最高等级的红色,响应机制由四级响应提升至一级响应。这是自2007年新的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黄河流域抗旱史上前所未有的。

虽然黄河防总早在2008年6月3日,就在全国颁布了迄今为止第一部流域抗旱预案——《黄河流域抗旱预案》(试行),应对旱情的备战十分充足,但是对于如此“历史罕见”的旱情演变也是感觉重任在肩。

在大旱步步进逼的紧急关头,贯穿旱区八省干渴大地的母亲河——黄河几乎成了唯一的救星,黄河防总主动担当,倾尽全力调用相当紧缺的黄河水,全力支援地方抗旱。

而旱情逐步蔓延的时节,正值黄河防凌关键期,在保证沿黄各地“嗷嗷待饮”的供水急需之外,水库防凌运用与抗旱供水两项艰巨任务需要统筹兼顾,更为今年的抗旱供水提高了“意外”的难度。

1月6日至2月16日,黄河防总数次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多方筹措水源,鼎力支援流域抗旱浇麦。

2月10日下游封冻河段开河之前,其问,为支持河南、山东抗旱用水,6次加大小浪底水库泄流量,最大流量达到每秒900立方米,是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同期泄流的3倍以上。

2月10日,开河之后,小浪底下泄流量增至每秒1000立方米。

由于黄河自身来水和储水量有限,不断加大的抗旱用水需求让本不充裕的黄河水资源捉襟见肘。2月上旬,下游抗旱用水迅速增加,7日利津断面流量快速下降至79.9立方米每秒。为确保利津断面不低于80立方米每秒的要求,黄委会首次调度东平湖水库向黄河补水,同时在准确预估下游开河时间的前提下,加大小浪底水库泄流量。通过科学的调度,此后,利津断面流量维持在每秒90立方米左右,达到调控要求。

在科学的调度之下,滚滚的黄河之水沿着星罗棋布的干渠、斗渠等“输血管道”,滋润了久旱的北方大地,极大的缓解了当地的旱情,有些多年未见黄河水来的“神经末梢”地区也得到母亲河的灌溉,许多靠天无望、自救无方的农民们在自家地头燃放起了鞭炮表示感激之情。

截至2月25日,河南累计抗旱用水量6 2亿立方米,完成浇灌面积795万亩(含滩区);山东抗旱用水量10亿立方米,完成浇灌面积1279万亩(含滩区)。豫鲁两省合计完成浇灌面积占播种面积的60%以上,经过一次灌溉过程的焦渴的大地,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3月10日,鉴于黄河流域旱情基本缓解,黄河流域干旱蓝色预警宣告解除。

这条亘古横流的母亲之河,再次用她并不丰盈的羽翼庇护了两岸无数苍生子民的安然。

长期“带病”的母亲河

在久旱八省群众分享汩汩流淌的母亲河水博大仁厚滋养的背后,是“母亲河”一直以带病之躯“抚育”儿女的尴尬现实。

由于流域降水偏少,黄河部分较大支流来水显著偏小,汇聚进干流大动脉的“血液量”严重不足,让母亲河的肌体显得并不丰腴。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入黄控制站华县入黄水量5.96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三成以上:伊洛河八黄控制站黑石关、沁河八黄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锐减近八成。

而担当储备“血液”的黄河骨干水库蓄水量,也比往年明显偏少。截至2月1目,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五大水库合计可调节水量为146.5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少34.5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库可调节水量仅有17.8亿立方米,库容“缩水”近半,为2D04年以来同期最小,黄河水调形势异常严峻,黄河母亲处于极度“贫血”的病态。

在黄河水灌溉的区域,沿途无数条饥渴的引水渠道如深不见底的吸管一般扎入黄河主动脉,然而由于农村基层水利配套网络的历史欠账,很多沟渠失修、淤积、堵塞,梗塞的“毛细血管”让翘首期盼引黄河之水解当地旱情之渴的人们措手不及,很多与“救命之水”近在咫尺的乡村只能望水兴叹,抗旱救灾的效果被打了大大的折扣。

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逼近3成,导致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近半。直至2003年,中国19.5亿亩耕地中,还有11.1亿亩尚要靠天吃饭。过于粗放和陈旧的渠道系统让中国农村渠道灌溉利用率只有30%~40%,有些地方甚至更低。

后记

黄河本身就是一条水资源缺乏的河流,她的肌体也在“营养不良”和“失血过度”的双重折磨下日渐单薄憔悴,而对沿途漫长而广袤,饱受旱魔侵扰的流域来说,她有限的水资源是显得那么的珍贵,又显得那么的杯水车薪。

根据新一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核算: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已由原来的580亿立方米减少为535亿立方米。“将来还可能进一步减少”,从事黄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的专家张新海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河川径流量逐年呈减少态势,干旱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未来大旱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

对于今年尝到大旱苦涩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未来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镜头]2月8日一早,响亮的大平调子从村口的大喇叭里传出。这是滑县本地的民间小调,曲调高亢,却显悲怆。村民们过年积攒的那些好心情,也被这悲怆的调子抛得一干二净。

“愁也一天乐也一天,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村主任李学民似乎很乐观,一边跟着广播里唱,一边套上棉袄。他必须赶早去地里浇水,在这个细雨迷蒙寒气逼人的清晨,扛着沉重的水管在田间垄头走,不是件惬意的事,

如今。村子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主要的劳务输出方向是浙江和广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去,留在村子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被“绑”在土地上,时常显得力不从心。

金融危机造就了全国大约2000万失业农民工,年轻人今年回来也比以往要早。但并不能指望他们能回到土地上,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农活的年轻人,现在每天在村子里除了闲聊,就是睡觉,“家长”们并不指望他们能干任何农活。

李学民亲自“上阵”了。他走到田边,熟练地将橡胶管接到那台架在井口的水泵上,然后拽着胶管往麦田深处走,长长的水管在他身后展开,蜿蜒如蛇。他有近20亩的麦田,这段时间都旱着,直到前天,才开始浇水。村里的土地按人头分。每人三亩三分地,也包括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土地的担子都留给了父母。

“不是我不想浇,就那么口井,总得有个次序吧?急?那也没有办法,损失总是难免的,”李学民戴着宽边的草帽,一整天都站在麦田里,直到被暮霭淹没。村里有多少口井,李学民这个村主任也不知道,总之,“经常有报废的,然后再挖”。

猜你喜欢
大旱小浪底旱情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黄河上的小浪底
小浪底引黄工程干线1#隧洞涌水量预测
重见天日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水利企业监督管理措施探讨——以黄河小浪底水资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
看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有感
无量山泉润华叶——云南省南涧县烟草公司小水窖建设大旱之年显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