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合报·读书人》停刊谈书评媒体的变迁

2009-06-15 03:13王干任
出版参考 2009年10期
关键词:守门人联合报书评

王干任

今年4月26日,《联合报·读书人》发行最后一期,宣布停刊。《读书人》于1992年4月16日创刊,每周发行一次,主要介绍全球与台湾重要出版品。

《读书人》的停刊,相信许多老读者都会感到不舍,感叹环境变迁,造成《读书人》无以为继。

的确,大环境变迁速度之快,前所未见,特别是网络崛起带来的数字阅读,大幅压缩了纸本报纸存在的空间,取代了传统平面媒体扮演的“守门人”角色。

仅台湾就陆续有《民生报》、《台湾日报》、《中时晚报》停刊。纸质媒体式微已是难挡,更别说是报刊之中读者最少的书评。过去,报刊的书评版面高度仰赖阅读评论编辑推荐、报道、评介市场新出版的图书,读者依据报刊书评选购新书。

但如今,网络书评随处可见,读者想要读某一本新书的评价,只要上网,便可找寻到最新且内容不差的书评。就算书评的质量比不上过去报刊媒体聘请专门书评写手所写的,也还可以仰赖数量优势,看读者对书籍的评价排序来判断是否选购某一本书。

其实,不单是《联合报·读书人》停刊,最近以来,全球主要报纸书评版面都纷纷面临停刊或转型的命运。早在2000年,《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便曾指出各家报纸都面临减少图书版面的趋势,2001年4月。《旧金山纪事报》便取消周日的书评版。2008年7月,《洛杉矶时报》配合裁员减版政策,裁撤书评版。2009年4月,《华盛顿邮报》也宣布《书世界》取消纸质版,仅维持网络电子版的发行。

由于纸质书评版面大幅萎缩,在没人看就没广告收入的情况下,报刊高层砍掉书评版面的意愿越来越高。《联合报·读书人》的停刊,仅是大环境时代变迁下的一环。

其实纸质书评的停刊,并不是阅读的衰退或读者的消失,从网络书评大量崛起的趋势来看,书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并没有消失。这是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数字时代的人类依然需要“守门人”代为筛选、推荐书籍,只是把关的“守门人”不再是以前的媒体所有者挑选,而是由读者自己担纲。每个读者都可以针对自己所阅读过的书籍及热爱的种类进行推荐,再透过网络技术串联结合成一个超大型的书评“守门人”。

网络书评的好处是不需配合出版社的新书营销周期,博客可以推荐新书也可以推荐老旧经典,而且,什么书都可以被推荐(以前纸质书评只重视精英阅读,如台湾的报纸书评就有重纯文学而轻商管、生活风格书的倾向),读者的需求更能被满足。虽然说,网络书评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权威该如何建立,众多的书评该如何使用等,但比起纸本书评的诸多限制,网络书评未来的发展空间远高于纸本书评。

不过,传统媒体的书评也不会全都萎缩,电视书评近年来的影响力并没有像报纸那样跟着萎缩,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在节目中推荐的书籍,就总能随即抢攻书店排行榜,甚至老旧而不曾被认真看待的书籍,也能在欧普拉的推荐下销量快速飙升。香港作家梁文道于2007年1月1日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的“开卷八分钟”至今已有两年,每年推荐超过200本书籍,对于香港阅读风气的提升不能说没有贡献。

2009年4月,早安财经社长沈云骢在台湾的东森财经电视台开辟了“Book TV”,其他的还有中天、非凡、年代等新闻台,也都纷纷推出书籍推荐的新闻,由此可见在书评方面,电视媒体也能有所作为,只要选对了“说书人”。

近年来,大陆中央电视台十分红火的“百家讲坛”,选了一批学者专家担纲起“说书人”的角色,谈论过去只能在大学中传授的学问或书籍,不但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等人,这些在节目上所被谈论的书籍也跟着大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家讲坛”也是一种书评节目,只是它评的不是市场新书。

总而言之,数字时代的书评该怎么经营是门新兴学问,新崛起的媒体占有一定的优势,老媒体也不见得全然没有发展的机会,就看主事者与说书人能否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觉得你这书评非看不可!

猜你喜欢
守门人联合报书评
书评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书评
书评
让“守门人”真正履职
社区“守门人”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探讨
书评
台湾选出年度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