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理论和演讲

2009-06-15 07:25罗莹莹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演讲话语分析

罗莹莹

摘要:心理空间理论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它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正在被广大的语言学家研究分析,并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和其发展的概念合成理论一起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本文认为从演讲的听众的心理空间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掌握演讲的技能。

关键词:心理空间,概念合成,话语分析,演讲

一、背景介绍

1985年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以及后来的概念合成理论,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语篇分析的新视角,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孙亚(2001)曾经把心理空间理论应用于翻译的过程。而本文认为商务演讲中遇到的中心问题之一即听众问题,这为更好的从听众的心理空间的分析到提高演讲者的演讲水平和技能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心理空间理论的核心内容

Fauconnier(1997)、Fauconnier &

Sweetser(1996)和Coulson(2001)把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发展成了话语理解和话语管理(discourse management)的一个综合性的认知理论。从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1985)中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开始,对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的系统考察就从未停止。

心理空间理论可以称作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关系在展开话语的过程中各种心理空间的构建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它的主要观点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大脑会激活关于人、事物和事件的所有信息的综合理解框架,并存储于大脑记忆系统之中。这些储存在思维中暂时的、信息框架的集合称之为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1994)。

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材料,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心理空间是信息集装箱,它包含了说话人谈论实体和其各种关系时建构的一些可能世界和有关某一领域的各种信息。人们使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及空间里的分子及其关系(Gilles Fauc-onier & Eve Sweetser,1996:7)。“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onceptual package)”(Fauconnier & Turner,1996:113)。

另外,有关于心理空间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也得到了十分充分的讨论。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和描写认知视角的不同的信息辨认度(accessibility),考察语言的用法是进行认知研究的重要工具。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connecter)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去指称(reference)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entity),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转喻、隐喻和类比等。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孙亚所说的当人们谈论莎士比亚的戏剧Julius Casear时,人们就可能构建了不同的心理空间,剧本空间或现实空间等。在日常交际的情景中,说话者可用Julius Casear去指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剧本中的角色、扮演角色的演员、甚至孩子的玩具人像。

三、概念合成理论

心理空间的映现是人类思维组织的一部分。虽然语言为这种映现提供了相当多的素材,但映现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它们存在于概念形成之中。Fauconnier(1997,1998)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现象中人类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模式: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Fauconnier和Mark Turner(1998)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即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其中两个称为输入空间(input spaces),并在其之间建立跨空间的映现。跨空间映现创造或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所共享的更抽象的空间,即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第四个空间是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是从输入空间中进行选择性的映现而来的。

四、心理空间分析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在应用方面,它涉及文学、文体学、比喻语言、语法、话语分析和神经语言学等领域。比如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角度也对文学作品的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即:语篇的处理与加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网络的结构体。比如说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讲师刘繁就对《围城》的实质空间与读者的心理空间进行过研究和讨论。复旦大学的孙亚也曾经将心理空间理论应用于翻译的研究。概念整合作为一个关于意义建构的理论可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意义从现存的信息结构中创造性地构建起来的整个过程。该理论如果结合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那么在这里面语言、声音、视觉图像等有意义的表达形式作为都在意义建构和理解中作为一种心理提示。这是因为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意义是在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过程中动态地建构起来的。因此该理论特别适用于解释富有创造性的机制和过程,如文学分析、艺术分析、文体学等。当然,演讲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地过程。所以应该从概念合成的角度对于演讲的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认知文体学新的方面是关注语言选择与人的认知结构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而这正是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文学及文体学研究的产物。

五、演讲的心理空间理论分析

正如Fauconnier和Sweetser(1996:7)提出的获得原则(Principleof Access)或识别原则(Identification Principle)即“只要空间a在认知上与空间b有联系,空间a的事物a就可能触发空间b里的事物b,那么表达a(触发物trigger)的用语就能激活(因而可指代)b(目的物target)”。演讲的过程存在着演讲者空间a和听众空间b两个输入空间。演讲者的空间a内的内容即演讲的主题或背景信息a可以通过触发物(共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推理习惯)来激活听众的空间里的事物b即听众已经获得并稳定存在的知识结构。在这里在两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产生第三空间——类属空间是共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也就是说演讲者如果想自己的演讲的内容,方式能在听众中产生共鸣,形成理想的合成空间,就必须试图研究并构建类属空间,了解听众的信息。所以关注现场听众的特点是演讲过程中的要务之一,一般作为各大演讲教程中的开始任务之一。“演讲活动现场听众的性别、年龄、种族等自然特点和情感、意志、趣味等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教养、境遇等社会特点,都要纳入演讲稿的构思之中,切忌目中无‘人”(刘杨,范萍,1996)。如通常关于听众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我将对那些人讲演?他们对我的话题有什么了解?他们将会想要什么内容?演讲结束后我希望他们了解什么?总之,把握住演讲稿写作过程中的现场感,能够使你的演讲更具风采,从而更充分的展示个人的才华。

六、总结

总之,心理空间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以经开始全面地解释传统的结构主义、语篇翻译、语用在词汇、结构、语篇、语言运用方面所未能解释清楚明白的问题,并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才刚刚开始,远远没有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他仍然是认知语言学和其他很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合点。本文试图通过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更好的解释在准备公众演讲的过程中读者分析的重要性,为演讲这种实际的语言活动进行更好的理论指导。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分析还不够具体,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地方,还要知道心理空间理论是新兴理论,不可能解释所有语言现象。

猜你喜欢
演讲话语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高职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探析
《英语同声传译指津》翻译批评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