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后上法”之“先下”

2009-06-15 07:25李成库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子项层层课题

李成库

“先下后上法”是笔者在国家级学术类核心期刊《教育交流》(2008年第5期)上首次提出来的规划课题研究方法,受到肖川老师、齐欣老师等教育专家、学术名流的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方法是创造性的,填补了教育科研的空白。笔者提出这种方法的初衷就是改变规划课题研究有名无实的现状。过去搞规划课题研究,往往都是实验校把《教育科研规划项目申请议定书》填好,交到课题规划管理部门,得到批准后,召开一个开题会,把空泛的研究方案向大家灌输下去,实验教师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做起。到中期验收和结题验收时,把一些彼此不相关联的文章拼凑在一起(更有从网上下载文章者),结成集子,作为成果往上一交,就大功告成了。至于研究本身的价值所在、价值大小无人知晓,也无人问津。搞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体现不出来,实验教师大量的宝贵时间被挤占,不强调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还让人们少了一份担心。随着“先下后上法”的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规划课题现存现状。笔者在自己主持的吉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新课改实践研究》中第一次运用了这种方法,效果相当显著。目前,域内埠外,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受到了普遍欢迎和好评。“先下后上法”是对两种方法的高度概括,一为“先下法”,即“规划课题层层分解法”;二为“后上法”,即“规划课题层层汇总法”。所谓规划课题层层分解法,就是在规划课题研究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规则,循着内在的逻辑性,将规划课题逐层进行分解,一直分解到实验教师方便操作为止。当然,这种分解过程不是课题的任意支解,而是一个周密的思考、研究和实践的过程。

一、课题分解要有科学性

这里所说的科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们的主观想法经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是科学。”这就告诉我们,探索规律的方法一定要经受住实践的检验,科研的模式和方法和必须贯穿科学的内涵,教育科研方法也不例外。

教育改革与发展,总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新课改之后,教育矛盾不断出现,学校工作面临新的整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立项研究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仍然用从前那种模式去从事规划课题研究的话,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还会浪费实验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任何意义。搞科研就是要谋求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层层分解法就是把主观的东西交到实验教师手中,促使实验教师迅速找到研究切入点,顺利进入研究状态,在实践中探索,取得预期成果,最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规划课题层层分解法”就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探索规律的需要、谋求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而提出来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怎样分解规划课题才算具有科学性?(请参看下表)

1、分解后要结构严谨。在对规划课题层层分解时要符合内在逻辑,结构严谨。对《普通高中新课改实践研究》分解过程中,首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二十七个,分别记为F1、F2……F27,其中的F1,找出解决办法七个,分别记为F11、F12……F17,其中的F11又找出三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记为F111、F112、F113,其中的F111又找出四种解决解决办法,分别记为F1111、F1112、F1113和F1114,……然后对其置疑,也就是反思。这一过程就是要分清哪些办法更能贴近研究实际,研究的意义更大,更有利于最终解决F。笔者从解决总课题的二十七个解决办法中选出二十二个作为第一层分解后的内容,并进行了重新排序,记作F1、F2、F3……F22,这就完成了规划课题第一层分解,后边各层分解如法炮制。上表中仅列举其中的F1(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实践研究)和F2(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实践研究)。F1分解后选中了四种办法,分别为F11、F12、F13和F14,其中的F11分解后选中了F111和F112,其中的F111分解后,选中了F1111等几种办法。表中F后边的数字个数为分解的层次数,数字个数加1为课题总层数。被分解项称为母项,分解后的项称为子项。规划课题分解的层数没有限制。如F11的F后有2个数字,是二次分解后(处于第三层)的子项,母项为F1,同时,F11又是F111、F112的母项。又如F111的F后有三个数字,是三次(本身处于第四层)分解后的产物,又是F1111、F1112……的母项。其次,进一步检查、认证分解后的母项和子项是否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确定分解的合理性。反过来又要思考,每一次分解是否符合归纳逻辑。如F11所代表的“学校管理”分别与F111所代表的“刚性管理”和F112所代表的“柔性管理”,具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后两者可归纳到“学校管理”之中。又如F21所代表的“教师观念转变”分别与F211所代表的“学习宣传”、F212所代表的“专题研究”、F213所代表的“理论培训”具有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后三者可归纳到“教师观念转变”之中。最后,把最终分解的各项分配到实验教师手中,请实验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收集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分解工作。在操作中,注意最终分解项的责任落实,克服以往研究责任不明的弊端(在实际操作中,《规划课题层层分解表》最后一项应设计为“落实人员”)。王国维说:“凡事物必尽其真,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学所有事也,”在对规划课题分解之后,研究者主要应在研究实践中加大气力。

2、层层分解要主题鲜明。规划课题的层层分解是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过程,注重探索与事物相关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以为,只有从多样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才能掌握“联系”的多样化,对事物的认识才不至于片面,不至于“形而上”或“形而下”。整个分解过程,母项就如同作文中的主题,其子项就如同能够说明主题的段意。如表中F121所代表的“学生学业评定方案”和F122所代表的“学生个性发展档案建立”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要突出F12所代表的“学生管理”这个主题,F12是F121和F122所组成的单独体系的灵魂。F11所代表的“教师管理”、F12所代表“学生管理”、F13所代表的“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的建立”和F14所代表的“常规教学管理机制”都是围绕F1所代表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实践研究”这个主题。F1所代表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实践研究”、F2所代表的“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实践研究”等都是围绕F所代表的“普通高中新课改实践研究”这个总主题。每一层分解的母项和子项都是一个单独体系,而多个单独体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的主题就是总课题,是研究体系的灵魂。层层分解就是要促成完整体系的形成,突出主题,自圆其说。

3、层层分解的过程要真实。在探索层层分解法自身规律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客观记录分解过程。记述时,把真实、可靠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分解的过程,要留下思维的痕迹,这是对“层层分解法”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是科学性的基本保证。二是能够自释分解过程。自己要能够解释分解的全过程,不断总结分解的规律。只有认真总结,才能有认识上的提升,再分解其它课题时才会顺达,才能形成分解能力。要把层层分解规划课题的过程当作求索的过程,严格遵循认识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二、课题分解要重视实用性

这里所说的实用就是在对课题层层分解时,要有利于促进积极效果的产生,方便研究需要。要想求证“层层分解法”效果是否积极,需要对规划课题研究的意义进行追溯。目前我们的规划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宏观性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科研的手段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规划课题层层分解法,绝不是单纯从实用主义出发,把课题分解仅仅当成控制课题研究的工具,为分解而分解,而是从促进问题解决、服务现实需要出发,谋求科学、合理、高效地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鉴别层层分解是否实用,一是要看其是否体现了对规划课题研究的导向作用。一项课题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应当从研究目标的需要出发去突出主要矛盾,理清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个母项能分解出若干个子项,分解者要分清哪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哪些是与其它各项研究联系紧密的,不研究它,可能会影响整个研究的进行,要选择这样的内容作为其母项的子项来加以研究。如表中F1421所代表的“学生成绩”、F1422所代表的“课堂教学评价”和F1423所代表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来说明F142所代表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的,其实,在分解F142过程中,笔者曾想到还可以选择“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等作为其子项,之所以选F1421、F1422和F1423这样三个子项,主要是因为这三项是解决F142的最重要的方法,与学校实际结合最为紧密。不解决这几项问题,可以还会影响到F27等问题的解决。二是要看其是否使研究效率大大提高。规划课题层层分解后,实验教师研究目标明确了,不再象从前那样拿到规划课题便不知所措,保证了课题研究得心应手。也不再象从前那样,教师根本不用参与研究,结题时找个笔头工夫好的人写个象模象样的结题报告就算过关。层层分解运用后,实验教师完全可以,也完全可能抽出时间进行研究,寻找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好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广大教师不再把教育科研当成自己的负担和桎酷,而是当成自己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手段。规划课题层层分解法在追求研究者自我解放的同时,也在促进教育的解放。三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顺利结题。规划课题层层分解后落实到实验教师手中,这毕竟是一种主观上的东西,付诸研究实践后,才能形成结论、观点和经验,得到规律。每个实验教师的收获汇总到一起,经过提炼和升华,就形成上一层的认识,这是一种更完善的结论、更概括的观点、更全面的经验、更高级的规律(笔者在提出规划课题层层分解法的同时,又提出规划课题层层汇总法,对层层汇总法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从表中不难看出,在结题时,只要实验教师把自己的结论、观点、经验、规律摆出来,层层汇总,就会把F妥善解决,节约时间,科学高效。四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成果的及时转化。更多的教师参与了真正的研究,更容易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付诸于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另外,结题时,实验教师参与汇总材料,各自阐述自己研究实践、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交流过程,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子项研究成果综合成母项成果的过程,就是对子项研究和成果的提炼、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广大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要。教师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就得到了转化。五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避免研究内容和成果的重复现象发生。进行规划课题层层分解,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研究内容,有效避免实验校与实验校、实验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研究内容的重复,防止教师相互传抄研究成果的现象,从而使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成果更丰厚。

三、课题分解要注重实效性

层层分解课题的目的就是要使研究收到实际效果。如果我们的分解工作,不利于实际效果的产生,或有悖于实际效果的产生,那么,层层分解法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怎样才能使规划课题层层分解工作收到实效呢?第一,我们要考虑实验教师专业的特点,满足其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出现扎实的研究,出现真正的、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成果。如上表中的F251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师资培训”和F252代表的“电化教学”,是为了解决F25代表的“教育技术本领”问题,在落实研究人员时,要优先考虑信息技术课教师。第二,课题分解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分解到位,不能让实验教师感到高不可及,望而生叹,这样势必又会回到了过去的老路上去。规划课题层层分解后,要使实验教师有抓手,不盲目,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实验教师拿到分解到位的实验项目后,必须付诸实践,实实在在地探索规律。这是整个研究的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研究工作的落脚点。研究时,坚持“集体研究和分头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自己能够的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由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解决。这种研究上的民主,可以促进实验校良好研究风气的形成。如F1241代表的“课堂教学评价”,笔者在分解课题时对其又进行了分解,分解成F12411代表的“教学评价内容”、F12412代表的“教学评价方法”和F12413代表的“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从横向考虑,F12411、F12412和F12413各个学科都要搞,涉及各专业教师,这就需要各专业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和研究这三方面内容,汇总后形成F1241代表的“课堂教学评价”。从纵向考虑,F263代表的“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笔者在课题分解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F2361代表的“教师评价的过去”、F2362代表的“教师评价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和F2363代表的“新的评价方式”,这里既需要过去曾从事过教师评价工作的教师配合,又需要F2361、F2362和F2363的横向合作。

猜你喜欢
子项层层课题
层层深入写“端午粽”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为了将来的泰格·伍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