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策略探析

2009-06-17 09:20沈太仁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语言

摘要: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31-01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即对语言的感受、认识和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学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初浅的探讨。

1 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民主、和谐、愉悦、信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得到充分地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才能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的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

2 加强朗读背诵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心须借助对大量语言材料的反复感受,才能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如何感悟,诵读吟咏便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要让学生自己去多诵读、揣摩课文,从而感知文章的语言。因为有感情地诵读才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用恰当的节奏和语气,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体味群众的含义、气势和韵味,体悟作者使用语言的奥妙。教科书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如:

(1)可进行富于情感的老师范读或者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使之进入“意会”境界。

(2)可引导学生多进行理解性诵读。诵读时要重在体会,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笔者平时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进行理解性诵读,即使毕业复习课讲解现代文阅读时也不例外,尤其是考卷上的好文章。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都体会得很快,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重视形象再现

形象再现是指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的如见其人或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这需要发挥阅读者的想象力,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中学生来讲,语感的形成需要学生对汉语语言具备形象感,在以形象感为基本形象再现阅读内容时,在脑海里会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词是有概括力的,阅读时,只有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通常所常用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形象再现作用的教学法。只有凭借想象才能弥补仅靠文字获取信息的缺陷,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并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4 倡导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对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所以,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是语感培养的摇篮。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枯黄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飘落的景象;还会想到寂寞的游子流落他乡、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景;甚至产生人生无常的感受等意味。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善于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还要设法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去触摸语言、培养语感、感悟文本。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创作-写作漫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J].语文学习,1990. 9.

[3]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1993.3.

[4]加涅.教育学原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沈太仁(1971—),男,江西瑞金市人,瑞金市日东初中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语言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