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解读

2009-06-17 06:48樊瑞科
社会科学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内容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本文试图在分析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关 键 词] 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 樊瑞科,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大发现。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质,从而将唯心主义从最后一个避难所驱逐出去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和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唯物史观深化了对以人为本的认识

以人为本的提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利,关于以人为本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都有过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提出哲学这个助产婆的工作,即“认识你自己”。可见对人本身的思考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一直关注的问题。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由于历史、阶级、知识积累等原因,众多思想家对人的解读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从整个西方哲学史来看,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到当代的唯心主义或无神论的存在主义都表明,无论在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框架内,以人为本都是错误的命题。错误的原因不在于这个命题本身,而在于对人的错误理解。他们或者把人理解为与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无关的生物学个人,或者把人理解为一个“类”概念,即脱离现实﹑历史﹑阶级的“人的一般”。如果说在费尔巴哈那里人还是为自然所制约,人还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话,那么在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那里,自然已成为人的一部分,成为人的依存系列。因而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上,人成为不受束缚的绝对自由体。这里的以人为本赋予人以凌驾自然﹑社会和客观规律之上的至高地位。它不过是统治阶级以代表全体人民利益之名,行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之实。

同样,在中国传统哲学语境中也存在对以人为本的解读。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①此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重君轻社稷次之等思想也包含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这种民本思想作为一种限制绝对君权的进步政治学说,有其积极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思想的立足点不是民而是君,是为君权的稳固和社稷的长治久安服务的。“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们对民的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民为本,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以少数人为本,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深化了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人不是单向度的抽象存在,而是多向度的具体存在,是有着多重内在规律的复合体。这里的人是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具有多重属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把握唯物史观对人的认识:首先,人是“类”的人。这里的人是相对物的存在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次,人是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这里的人是相对社会而言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人才是社会的人而非单个的原子式的个人,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中而存在的人,在这人获得了丰富而全面的涵义,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最后,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具有独立尊严﹑利益和追求的个人。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十七大正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对于人的正确认识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尚存分歧和争论。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而非个人为本,人即指广大人民群众,这里不包括个人;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把作为“政治理论”的以人为本与作为“学术”的以人为本区分开来,前者是以人民为本,后者则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与上述观点不同,笔者认为无论把人归结为个人还是人民,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从思维观念角度来说,它们都是建立在把人的不同存在形式的内在差异当作外在对立的表现,即把唯物史观关于人的不同层次划分绝对化,并使之对立起来。这种思路不能对以人为本达到更深刻层次的理解。合理的思路还是要回到唯物史观对人的认识角度上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以人为本,我认为以人为本的第一要义无疑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同时,以人为本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共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还在于其第二个要义,即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权,特别是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所以,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既是集体的“人”,也是个体的“人”,两者不可偏颇。

二﹑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这段话既赋予以人为本丰富的时代内涵,又体现了以人为本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1.以人为本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政治立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曲直的三大标准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党对社会主义新时期认识的不断深化,江泽民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条就是党始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可以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而以人为本正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最新体现。所以,“发展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根本政治立场的继承和发展。

2.以人为本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④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因此,我们进一步得出人民群众还应该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谋发展,通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促发展,指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表明,十七大报告中“发展依靠人民”的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3.以人为本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关于人的解放或者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的和最终归宿就是使人摆脱各种束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马克思说,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做出了“在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著名论断。唯物史观不仅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的理想,而且还将其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人的依据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们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⑥。由此可见,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是一致的。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当前,我们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根本矛盾没有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为未来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而且也要为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因此,“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

注释:

①赵守正:《管子注释》(上)第23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最有思想的句子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