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科基础课平台,试行大类人才培养

2009-06-17 03:00雷新荣杨冠青王艳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构建

雷新荣 杨冠青 王艳平

[摘要]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本文通过构建化学与材料学学科基础课平台,合理布局专业模块体系,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学习空间,培养更多创新意识强、创造能力突出的新型专门人才进行探索。

[关键词] 学科基础课平台 构建 大类人才培养

一、按大类招生的改革理念及实施原则

1.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大类培养人才是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必然与现实的选择,大类招生培养人才是当今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标志,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是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通才教育。我校为培养更多创新型高级人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长期以来,我校一直实行的是专才教育培养人才,即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教育,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虽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难免会影响人才的后期发展;通才教育则是培养人才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整个学科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教育形式也多样灵活。因此,学校提出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是通才教育的体现,是我校“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的目标,它能体现学生博学多才。

2.我院现有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等三个专业,以前一直是按三个专业进行分类培养,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应用化学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使材料专业的学生所学知识有限,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健全,以致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一些困难,如在2006年和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毕业生遭遇招聘单位了解到该专业无学金属材料方面的知识时而被拒招的情景,根据此情况,学院及时在下届毕业生的教学计划中进行了适当的课程增补教学;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虽然自2001级起实行的是专业选修课制度,同时取消了以前实行的按专业方向的培养,因而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是自主选择的,同学们在学习时既有热情,又较主动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让学生感到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所以前两年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满意率明显提高,因此,这种因情布景的教学方法被证实是暂时有效的。但近年来,随着应用化学专业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又出现了新一轮问题,由于所学专业知识过窄,不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材料化学专业是我院2001年建立的新专业,该专业设置的基础课程既有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又有材料专业基础课程,在前三届毕业生中其就业市场前景看好,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因课程的设置对市场的需求不是太完善,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面。因此,我院作为学校实行按大类培养人才试点的四个学院之一,本着“厚基础、宽专业、增强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2006年开始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即新生在第一~第三学期进行不分专业的统一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到第三学期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发展进行自由选择专业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最大潜能,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构建学科基础课平台,优化专业模块及课程结构

1.学校一直以构建一流的地球系统科学学科、专业体系为目标来办学,我院将走在改革前列,率先试行按大类招生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教学计划中的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构建统一平台,通过构建化学与材料专业学科基础课平台,合理、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夯实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学生自主学习学分,扩大并精选专业选修课学分比例,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等措施,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和自主学习空间,使更多的同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特长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确立个性化学习目标,成为个性充分张扬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这种一年级学习各种基础课,二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习专业课的合理布局,可形成知识结构和研究风格各异的多样性人才。

2.我院的两大学科——化学和材料,是紧密相连的,材料学科的学生需要构建扎实的化学基础,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在材料学的研究领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将两大学科、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统一,遵循通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大类课程着眼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专业课程充分拓展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原则,对原教学计划进行较大的修改,它将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学院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组织学院专家、教授及全体教师经过多次探讨和深入细致地研究,将原教学计划中一部分专业基础课统一规划为学科基础课,在学科基础课中,将四大化学中的课程《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设定为统一修读课程,将原不同专业修读的《化工制图》和《机械制图》统一为《工程制图》,并且学生必须在前三个学期统一完成,最后将拟定的教学计划由学院学科委员会审定并从2006级开始执行。

3.以前,学院一直是各个专业按照即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培养学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限制在固定的框架中,禁锢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权,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个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为了培养更多有广泛专业知识体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学院对各专业模块还进行了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形成模块式专业方向课程,如将原化学专业、材料科学专业的4个模块优化为3个或2个,体现专业更科学、布局更合理,努力打造更多品牌专业;设置合理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特性,又要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使学生对所学课程认定现在有用,将来更有用。

4.以前,由于单一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使得学院各门专业课程是根据师资情况来因人设课,随意性较大,变相地限制了选修课程的选择性,而且内容大同小异,造成资源浪费,且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囫囵吞枣地学习,使其所获得的知识好似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结果是学生专业知识没有深化,专业技能没能提高。由此,学院大力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优化课程结构,如将原化学专业的《结构化学》与材料专业的《材料晶体化学》合并为一门《物质结构》课程,从2007级开始实行,将原应用化学专业选修课31余门优化为21门(含三个模块的6门限选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18门优化为14门(含二个模块的8门限选课)和材料化学专业选修课选修课22余门优化为18门(含二个模块的4门限选课),而且设置的各专业课程内容应具有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既要涉及分子亚微观结构的纳米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关乎全球发展的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还增设了《地质学基础》、《环境工程概论》、《VC语言程序设计》等兴趣选修课程,各专业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除增大课程中实践比例外,更增添了如《实验电化学》、《材料工程认识实习》、《材料产品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即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视野,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和业务水平,学院除每学期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建立教学档案库外,还要求每门课程必须有2名以上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这样,不仅教师个人综合水平大力提高,而且调动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积极性,更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实施大类人才培养及进一步探索

1.大类培养人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然,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卓越”教育理念的尝试;我们学院招收的2006级新生班按三个专业共10个班,其中应用化学专业6个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个班,材料化学专业2个班。按学校的要求实行大类培养,虽招生时是按专业录取,但前三个学期课程是执行大类招生的教学计划,并且学院对2006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专业方向讲座,使学生对今后的专业兴趣有一个大概了解,经过前三学期学科基础课的统一学习后,在2007年秋季学期,我们与学院学工组的老师一起,为了解学生选择专业的大概情况进行了一次选择专业的问卷调查,预测选择各专业学习的大概人数,发出问卷调查表共244份,收回229份,有效率93.8%,调查结果是,参加调查的应用化学专业141人中只有77人选择本来专业,有27人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另有26人选择材料化学专业;在参加调查的54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中有1人选择应用化学专业;在参加调查的材料化学专业的49人中,也只有3人选择应用化学专业,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分析原因有几点说明,一是大多数同学对这次专业选择的机会很重视,态度较端正,说明他们还是很关心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只有少部分同学不参与,对此抱着无所谓态度,或许另有自己的想法;二是原三个专业班的大部分同学经过一年多的交流,同学间已建立深厚友谊而不想离开,再者选择改专业的学生惑是不太了解各专业的发展状况,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详细的规划,选择专业就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学院针对以上情况召开各专业专家、教授会议,会议结果是按照学校大类招生的要求在选择专业以后不能增加学生班级数量的条件下,并结合我院各专业的师资情况决定各专业的最大容量来确定专业班级数,同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其真实想法后,再根据学生最后的意愿统计调整并确定各专业学生班级数和班级学生人数,最终应用化学专业4个班,每班28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个班,每班34人;材料化学专业2个班,每班32人,我们在第三学期末,将已统计完全的专业学生名单及时上报到学校教务处,由学校教务处在信息系统中落实学生最终学籍,学生就可在第四学期按自己选择的专业进行学习。

2.学院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一直朝着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条件,逐步完善新的教学计划中三大类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向相互渗透、交叉、综合方向发展,但发展中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从2006级选择专业学生数据的情况看,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将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说明本科生要尽早实行导师制(我院从2007级开始实行“学务指导制”它等同于本科生导师制,即10名学院本科生在校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均由学院一名副高职称以上教师进行指导);同样,这种“选专”结果反映出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地加强,学院课程应多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教学水平也需不断提高,让每一位教师能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才能培养更多“厚基础、广知识、精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将是为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实行“学分制”奠定基础,实行“学分制”后的教学管理将更加规范。

惟有不断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有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3]杨冠青.试论高校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管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7,(教育教学研究专辑一):92-93.

[4]卞海勇.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2006,(5):68-70.

[5]谢桂红.强化通识教育推进大类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8,(3):71-73.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