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2009-06-17 03:00杨慧中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道德教育诚信

杨慧中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某些诚信缺失问题,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社会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从教育和考评体制上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诚信 道德教育 教育体制

诚信,概言之即诚实和信用。它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什么阶层的人,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子曰“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然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但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一致认为诚信危机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作为一个在高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有必要作一些认真思考。

在我国,大学生历来被视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军,是青年中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然而,曾几何时,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常见的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虚假化、学术做假、考试作弊、求职作假、随意违约、助学贷款赖账等方面。其中尤以考试作弊和助学贷款赖账最为普遍,而作业抄袭似乎已经普及的算不上是什么“不诚信”了。每当某位认真的老师抓住了某个考试作弊的学生,面对严肃的校纪校规处分,这些学生都会痛心疾首,后悔不己。问及为什么要如此,“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理由不外乎是“想考个好分数”、“怕过不了关”。然而,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据笔者的同事告知:有个一年级的班级参加金工实习,按照规定每个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一把榔头。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后,指导老师发现全班交上来的30多个榔头中有20多把榔头是生锈的,显然不是新制作的。在老师的教育下,20多位同学都承认,这些榔头是从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处借来的,然后交给老师交差,混1个学分。我们曾经反复强调要强化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要安排给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可他们就这样随意地放弃了这个机会,而且还选择了不诚信的手段蒙骗老师,真让笔者感到寒心和悲哀。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但是众多大学生集体“不诚信”的情况比比皆是。上面的例子中就是全班的大部分学生“作了假”。笔者曾经在学生党员中作过一个调查。按理大学生中的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应该更高一些。然而,从“诚信”问题具体到对“考试作弊”问题的认识上,似乎也没显出什么区别。许多学生党员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甚至还认为“考试作弊”是“可以理解的”,“是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弊端造成的”。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诚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应从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中去分析问题,寻找原因。

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从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国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尤其在当今社会中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风气不断滋长,投机取巧有时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诚实守信却往往吃亏遭殃。甚至在少数地方,不守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当谎言和虚伪比诚实守信具有更大生存优势时,有的人就经不住诱惑了。大学校园也非净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时刻在侵蚀着大学生。这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社会历史原因。

应试教育的积弊:我们的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一样,至今仍然循着应试教育的轨迹前进,往往忽视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评判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志是考试成绩的几个阿拉伯数字;在分数和利益面前,“诚信”变得脆弱并廉价,于是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作弊。

从众心理使然:《中国青年》提出了要关注“大学里的潜规则”问题,源自于一个见诸媒体的新闻:黑龙江省一大学300名大学生为使考试成绩“及格”,由学生王某出面,每人收取50元,送给“自然辩证法”的授课老师于某,以便其在评卷时给予关照。结果,所有送钱的学生成绩均获得通过。文章说:“300名学生如此大规模地向自己的授课教师行贿,在中国教育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似乎已达成了某种默契”。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众心理使然的例子。从众心理会使人产生非理性思维,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从而出现集体的越轨行为。校园里的作弊风气,代人签到,弄虚作假等等很多非诚信的行为就是通过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模仿、感染而产生的。

诚信是思想观念认识的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需要培养,更需要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努力抓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1.在教书育人中加强诚信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也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就是要把诚实守信作为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特质。有人建议在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笔者认为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可以在诚信教育中起很重要的主导作用。除了用良好的形象取信于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学生外,还要时时宣传和教育学生要说实话,办实事,不欺人,不做作,不掩饰,遵守诺言,使学生至始自终受到诚信思想的熏陶,从而牢固树立诚信品格。笔者在美国的一所大学访问期间,见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他每次任课的第一次测验试卷的第一项题目总是一个有关道德教育的5个选择判断题,占总分数的5%。该题目和标准答案均在该老师的课程主页上公开挂着,内容如下:

A)你可以与你的同学讨论你的家庭作业。选择|T|F|

答案:True.(因为我说过可以)

B)如果你被判定为学术品德不诚实,你的该门课程将只能得到“F” 。选择|T|F

答案:False. (你只能得“XF”,即意味着你的学术道德缺失)

C)你可以从本课程网页上下载辅助教学文件,稍作修改后用于家庭作业中并上交老师。选择|T|F

答案:True. (该网页只要是你从全班同学都可以公平得到、你认为适合使用的,但你必须每次都要给出网页来源。换言之,如果你不是从本课程网页,而是通过其它渠道得到的资源,并把它作为你的作业交上来是不许可的。因为这对其他得不到相同信息的同学是不公平的。)

D)如果你看到有不诚信的事件存在,你应该报告“学生诚信委员会”。选择|T|F

答案:True. (因为这是每个人的责任,而不仅仅是监考老师的责任)

E)你的监考老师判定你是否有欺诈行为。选择|T|F

答案:False.(你是否清白由你的同学组成的“学生诚信委员会”判定)

有的美国教授在考试前要求每个学生抄写一段有关诚信的誓言,签上自己的姓名后交上去。这些做法的目的,一是在临考前再一次提醒和教育学生要做诚实守信的人,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接受过诚信教育的“痕迹”留下来,以备万一学生作弊后受处罚要打官司时用作证据。

2.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奖惩机制

要将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和规则约束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还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和制度约束。不论是谁,如果按所规定的诚信意识去行动时,都会在内心形成一种情绪体验,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感。笔者在美国看到街道两旁的泊车位前都安装了无人值守的收费机器,按照每15分钟为一个单位,由车主事先投币付费。大多数车主往往总要自觉的比自己估计停留的时间稍多交一些。我问美国朋友,这里并没有人看管,为何要这样认真?即使回来稍稍晚一点也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朋友说,万一给巡查人员发现你的车超过了预付费的时间,一张罚单可就远远超过了你事先预付的这些小钱了,所以宁愿稍多交一点,以便可更从容的回来取车,也不愿因小失大。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诚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制度约束而逐渐养成的。如果我们能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奖惩机制,能真正做到决不让投机钻营者得逞,也决不让老实人吃亏。那么,诚信约束外在规则的“他律”就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律”,成为学生主体的自觉行为。

诚信教育是全世界的事,是全民族的事。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但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干预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发生,于国于民、于校于生来说,都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只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

参考文献:

[1]黄晓宾.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江西师大报.

[2]校园信用危机反诘社会责任. 新闻周报,2004-4-20.

[3]中国教育在线校园频道.象牙塔里的潜规则调查报告.

基金资助:江南大学管理特色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江南大学2008质量工程立项项目。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道德教育诚信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