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视阈中的学校礼仪教育与学生管理

2009-06-17 03:00崔学勤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礼治礼仪教育学生管理

崔学勤

[摘要] 作为“礼”与“治”的一个微观切入,学校的礼仪教育与学生管理应该是内在统一的。两者在共生和互成的层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重“治”轻“礼”、缺少双向互动等现象。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以提升学生对“礼”的认知而自律、以规范礼仪的行为而使学生他律,同时要合理构建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系统。

[关键词] 礼治 礼仪教育 学生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礼”为特质和表征的文化,传统的礼治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强调社会的有序,规范社会秩序。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治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其“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的根本诉求却未动摇,故此,礼治文化仍极具现实价值,而关于学校礼仪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探讨,则不妨作为“礼”与“治”的一个微观切入。

一、由“礼”致“治”与以“治”彰“礼”

“礼”被称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锺肇鹏先生在《三礼通释》前言中亦讲:“礼者体也,有本质、本体的意义;礼者理也,有原理、原则、规律的意义;礼者履也,有践履、实践的意义。”在与“礼”相关的众多的范畴中,礼仪则是一种基于礼的要求下的行为准则或规范,它作为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赋予了人类以尊严和价值。故此,礼仪教育应该是对人之向“礼”的教化,是在流变的境遇中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经过礼仪的教育和习得,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的过程,就是由“礼”致“治”的过程。而学校的礼仪教育与学生管理,在逻辑上应该属于“礼—治”范畴。就理论层面而言,学校的礼仪教育与学生管理应该是内在统一的:

其一,以人为本:无论礼仪教育还是学生管理,它们的终极指向是相同的,即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使人得以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所以,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都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二,由“礼”致“治”:礼仪的本质是规范,而管理则是通过设立一定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处理活动的过程。具体到学生管理,这个过程中必需有相关规范的运用,除却法律、校规等刚性的规范之外,礼仪教育则可以提供相对柔性的准则。

其三,以“治”彰“礼”:礼即理也,德之则也。礼仪作为“理”的外在规定,天然地需要一个践行的过程,而学校的礼仪教育自然可以通过学生管理来部分地实现这一需求。人们对“理”的认知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所以,学生管理可以为学校的礼仪教育提供检验和修正的契机。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

人总是在不自由的状态中追寻自由,而这个追寻的过程必然需要遵循“理”的指引。就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而言,两者在共生和互成的层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与之同时,在实践层面的相关缺失也得以凸现。

在诸多的问题之中,尤为突出的是重“治”轻“礼”现象。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礼仪教育中重视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追求“知其然”,漠视“知其所以然”。礼仪的本质是规范,但礼仪教育必须要基于对“礼”的辨析、传达和认知,否则,礼仪教育必然是不完善的,也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其次,在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结合方面,实施者仅仅满足对操作环节的表面认知和使用,忽视对规范本身的终极立意进行准确的把握,缺少运用礼仪教育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导致了重“治”轻“礼”的产生。

此外,“礼—治”的过程既有实施的主体,也有接受的客体。如果主体只是偏重自我实施过程,把客体仅视为被动接受者,忽视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称之谓角色定位的单向性。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里的“损益”,正是对“礼”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互动的过程。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往往注重的是主体的施教和管理,忽视了客体的接受和反馈,而一个缺少双向互动格局的教育机制,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

当然,以上的问题只是表象,因而对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显得尤为迫切。在构建和谐的背景之下,基于礼治视阈的问题分析,无疑是一个比较妥当的切入。

1.对“不同”的抵触

“礼”异“乐”同,然而“不能乐,于礼素”,所以,在礼治的视野内,“同”和“不同”应该是相统一的,“同”的前提就是“不同”,而因“不同”所以求“同”。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是为了求同,进而在此基础上求发展。或许是因为“求同”的要求,人们往往会对“不同”产生了抵触。然而,“求同”的前提是“存异”,因此,对合理存在的“不同”进行包容和整合,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根本理念。就现实而言,伴随着客观环境的变迁,学校必须随之调整和发展。具体到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我们有必要考虑不同主体的诉求,寻找共同需求,处理不同需求。

2.对“静态”的依赖

基于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的需要,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则和程序应该是“静态”的。然而,事物又是永远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规则和程序不可能忽视动态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必然诉求。“礼—治”是一个恒定的流变的系统,要求动态和静态相统一。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也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脱离了对动态变化考量的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既不具有可行性,也不具备指导性。所以,对“静态”的依赖,正是自我把握动态变化能力不足的表现,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

3.对“形式”的偏爱

对“形式”的偏爱,在本质上就是对问题的回避,而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必然要求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的态度,并收到最佳的效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礼”的内在要求。就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而言,其一,要求相关的教育教学机制要具有科学性,符合客观实际需求;其二,需要机制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抽象笼统,缺乏事实细则;其三,要求两者之间具有系统性,要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偏爱形式的教育和管理,只能是作为一种暂时的规避,但它潜在消极作用更令人忧虑。

三、对策与建议

没有对问题的归纳和辨析,则不可能有深刻的反思和正确的扬弃。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以上的梳理对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进行合理整合。

1.本末兼顾:以提升学生对“礼”的认知而自律

学校礼仪教育既要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此属于末;又要注重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此属于本。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知礼仪规范之同时,提升他们的自律意识,倡导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进而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

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任何制度或规范的本身都是不完备的,可操作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境遇下的行为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所以,加强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掌握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合乎时宜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2.知行合一:以规范礼仪的行为而使学生他律

博大的礼文化于塑造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精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亦正因其博大之故,礼文化在向世人提供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也展示了其自身的“神秘”性和歧异性,而问题的关键则出在礼所呈现出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

具体到礼仪教育而言,其确定性体现为礼仪规范的可认知、可遵循,而其不确定性则体现为礼仪规范因为境遇的变迁而永远地处于流变之中,不同时代和环境的礼仪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有某些共性。面对这一困境,我们有必要确立相对规范的学生礼仪,并以此来促使学生的他律。

3.双向互动:合理构建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系统

前文已有论述,学校礼仪教育和学生管理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双向互动,这从知行统一的角度考量也是合理的。礼仪的本质是规范,所以,礼仪教育必须要基于对“礼”的辨析、传达和认知,而这里的认知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合理反馈机制之上。如果学生在行的过程中,正确的礼仪行为没有得到认可,而错误的礼仪行为却被学生管理系统所默认,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对礼仪教育不认同。所以,在学生管理系统中一定要充分考量礼仪教育中的相关规范,并通过对应的奖惩机制使之固化。学校礼仪教育过程中,也需要从现实的环境出发,切合学生实际,符合他们可能的境遇,惟有如此,两者才可能相得益彰,进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论语•为政.

[3]林存阳.秩序与和谐:礼之意义及现代价值.

猜你喜欢
礼治礼仪教育学生管理
重法治,融礼治,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浅谈英语课中的礼仪教育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由礼治“嵌入”法治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