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考

2009-06-17 03:00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构建资源整合以人为本

李 才

[摘要]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推动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我们认为,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和;同时,以富于变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 以人为本 资源整合 课程体系构建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牵涉到这个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可塑性,专业基础的稳固性,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融合与延展性,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吻合性,外部压力与内部反弹机制的有机性,课程性质与考核办法的对应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构建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考察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课程体系改革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执行以“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第一分类层次的课程体系。当然各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各不相同,从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结构来看,这个框架的构建,不仅包含了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核心知识,也包含了专业人才成长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知识,它既有严格的统一要求,又有学习者自我选择的空间,理论上它涵盖了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各个要素。

然而,在具体制定专业计划时,却发现在既定的框架下,我们的目标很难实现。如在现行体系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是并列的关系,这等于说前三者都是必修课,课程、课时都已固定,留给学生的自主选修空间十分狭小。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它还存在着内容结构划分不合理,选修课程“拼盘”化,且比例偏低,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课程体系过于庞大缺乏整合功能,考核办法缺乏探索和创新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呼唤我们要进行系统的改革。

二、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一个体系的构建,必须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系统对象的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及适应环境的能动性等基本特征。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如果各部分组成和谐有序的结构,则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分组成彼此干扰、相互冲突的结构,整体的功能就可能小于各部分的总和。可见,系统构建科学与否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此,系统论的任务,不只是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反映系统的层次、结构和演化,更主要是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的。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同样不是对原有课程的全盘否定,而重在调整,这调整的焦点则归结在选修与必修的问题上。据有关资料统计,哈佛大学选修课占50%,上海外国语学院选修课约占30%。而我们学院英语专业的选修课比例只有15%。由此可见,一个专业选修课占总课时的比例,间接地表明了这个专业课程的开放程度,反映了其综合办学水平。

1.“以人为本”的学科建设

现行课程体系是从学科知识的构成,而不是从人才成长的角度来设置课程的。它在完整、严密的同时,却缺乏“人”的因素,“人”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大忽视了,它强调了科学性,弱化了“人”的能动性。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质是制定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要构建得科学合理,就要弄清人才是如何培养的。“综合效应论”关于人才成长基本原理强调,人才成长是以创造实践为中介的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其中,内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根据,外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创造实践在人才成长中起决定作用。只有调动起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欲望,他才知道学什么,如何学,怎样用,学到的知识才能服务社会。

2.合理引导是改革的方向

加强选修不等于放任,发挥教师的作用,合理地引导是我们的责任,特别是对于那些自主能力不强的学生。1989年,美国国家教育联合会发表的《高校课程改革——大学当前的问题辩论》报告中指出:“通识教育课程的要求缺乏理论基础和凝聚力,甚至课程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选修课只会使得课程量膨胀。‘超级市场使得课程失去连贯性,学生只选择对他们有吸引力的课程,而不顾及课程的结构。”这样的问题何曾只是美国的问题,在我国它也同样存在着。学生是等待我们开发的资源,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知识结构的构建未必完全掌握,作为教育者即需给他们以自由,又须对他们进行引导。

3.拓展选修空间

要拓展选修空间,涉及到调整必修和选修的比例,重新思考必修、选修关系,开辟新的选修渠道等。选修空间拓展了,资源的整合功能就加强了。观念上,我们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第一,是认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就一定必修。现在的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差距已经拉开,自主学习能力又各不相同,统一控制所有学生的知识结构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不能鼓励优秀学生尽快脱颖而出,这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二,是把选修当次要。选修课在很多院校一直处于从属地位,选修被理解成可有可无。

加强资源选修功能,不仅仅要在观念和体制上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而且要不断开拓新的选修空间去整合课内和课外的资源,整合各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校内及校外的资源,汲取更多一流的教学营养,唤起教师的责任意识,或学有所长,或学有所广,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恐怕即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呼唤。

三、防止片面追求标准化的弊端

课程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人类的大脑并不像电脑硬盘一样仅仅要进行简单的知识存储和提取,它所积累的知识还要不断地消长、融合,更新和再创造。如果我们仅仅以原始知识和知识量为标准,以考试或考查简单地解决问题,其结果是有些课程管理过死,有些课程管理过松,将不利于个性思想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核办法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了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个瓶颈,大胆地尝试,绝不能因考核办法的薄弱就放弃了对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开发。考核体系的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分管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力专长

学分制是高校考核体系的一个创新,它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课程,最后达到自己的学业量,完成学业。它结束了学生必须按着校方的统一要求来完成课业的历史。但是,当学分制把每一门课的学分固定下来时,它却没有考虑,同一门课程学生因兴趣爱好不同,投入的精力也不同,最后取得的进步也不同,那么,所有的同学都给一样的学分,没有体现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度。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可能并非全才,但若在某一方面有超长的能力,也同样会成为社会急缺的人才,但学分没有对学生兴趣指向给予引导。那么,我们可否尝试在某些重点课程上,分级考核,执行弹性学分,鼓励部分同学集中精力养成某项能力,而不是把精力分散到其它课程上去,结果样样通,样样松。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应牵涉课程太多,建议重点放在技能课上,使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切实地落到实处。

2.过分强调量化标准,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课程体系时,都以是否可以被掌握为标准来决定取舍,理由是不能被掌握就会流于走过场,因此,很多实践教学安排被取消,致使高分低能成了大学生的通病。20世纪混沌理论的出现,是当今物理学最大的革命,它告诉我们,以混沌为特征的不可量化、不可跟踪的现象,往往具有非凡的意义。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对任何课程的掌握情况,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偏颇,对实践环节量化标准的过多追求更是舍本求末,不是用标准来强化实践,而是用标准来制约实践。从课程评价体系上看,实践过程不是表现为一个个的知识点,而是一些在不断变化和整合中的集合体。它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整合的态势,即新型知识观,社会服务观以及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可能具有更大的知识吞吐量和现实意义,体现了生命的过程和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突显了人的主体生命改造自然的终极目标,是人才成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量化标准的不完备而因噎废食显然不足取。

总之,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种框架性的办学机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改革,还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它要求我们的教师以恒久的责任感,积极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去有效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去寻找、发现和应用知识,对自己负责。我们并不主张大家照搬任何一种课程体系,本文仅想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模式,课程体系如同工厂的产品,贵在创新。

参考文献:

[1]韩树杰.系统论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杜风秋等.优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3]叶忠海.人才学基本理论及应用[J].中国人才,2007,(1).

[4]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5]梁燕来.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高校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7).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构建资源整合以人为本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基于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