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09-06-20 10:02韩玉红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韩玉红

摘要:语文教学是最能体现情感教育的阵地。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动力;改变传统教师角色,提高教师情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默契,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学习效果

人们常说,在学生出问题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里把“情”放在了第一位,这就说明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要让情感之树花团锦簇,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片沃土。

一、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应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动力

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语文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如在教学巴金的优美散文《日》、《月》时,笔者先深情地说:高悬天空的日月送给了我们温暖,送给了我们光明,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咏,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突出了太阳的光与热给万物带来的生机;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写出了月的清冷幽静。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巴金的优美散文《日》、《月》中,去领会它们别样的深意,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这样学生对日、月的感知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境的衔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学习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提高教师的情商,优化教学效果

自知、自控、自励、知人、协调等情商要素在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和事业的成功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是感性与理性的调节器,是生命力量的源泉。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应从以上五个情商要素方面提高自己的情商,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者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都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师应时刻保有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邀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凉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体会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舔犊之情,曹盂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通过诗文教学,加深学生对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禅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默契,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方法亦不可或缺,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几个学习者在一起交流、探讨,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由异己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比如:在教学《核舟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苏东坡、鲁直、佛印三人神情态度的理解,笔者让学生结合注释仔细理解每句文言文的意思,认真揣摩三人的各自神态,然后找三个同学到前面合作表演这段内容。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读时格外仔细。表演时,这三个同学你给我提醒、他给你告诫,相互配合,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心灵默契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操、情趣,影响其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上语文课要多一些情感。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感悟与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将教师的理解与感悟强塞给学生呢?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用真诚引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在世纪之交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舒畅学生情感的海洋。语文教育,应呼唤学生情感的回归!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