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

2009-06-21 01:48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团队

池 颖

[摘要] 大学科研团队是大学打破既有管理模式所构建的一种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环境适应能力”的群体,它本身根植于大学这样文化氛围浓厚、知识资源丰富的有机土壤,同时,大学教师自身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不同学科的理论专长也为攻克高尖端的项目难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此,科研团队建设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集体性、开放性给科研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以研究小组的形式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不断拓展和整合,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知识生产方式迫切需要运用复杂的实验手段和多学科的合作攻关,个体能力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更显单薄与脆弱。因此,要取得创造性地突破,迫切需要以规模较大的社会协作和集体劳动,“科研团队”孕育而生。

一、团队的内涵

团队的起源早在军队产生时就已经出现。印欧语系的“DEUK”(其含义是“一起拉”)是关于团队的最初定义。16世纪演变为“一起行动的一群人”。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日本,90年代在美国流行开来。这时,团队已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团队并逐渐成为一种理论流派。关于团队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F.Drucker)认为,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他认为,团队的本质特征包括: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成功的团队将他们的共同目标影射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具体目标与整体目标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劳伦斯•霍普(Lawrence Holpp)认为,团队是一些小的工作组(通常由4人~20人组成)。它们在职责和权限范围内管理自身的日常工作职能。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决定工作最终目标,分担工作任务并参加全面培训。他认为,团队主要包括自我管理团队和高效工作团队。

D•赫尔雷格尔等人认为,一个团队是指一群为数不多的雇员,他们的知识、技能互补,他们承诺于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且保持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任何团队的核心,是由其成员为他们共同的绩效而分享的一种约定。团队的目标可以具体到对客户进行24小时全程服务,也可以是一种在未来6个月中把出错率降低20%的质量管理。

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oJnR.Kateznbach)在他的著作《团队的智慧》中指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这一定义区分了团队与群体的不同,也就是说,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是团队。在此基础上,1996年,斯蒂芬•罗宾斯对团队与普通群体的区别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得出4个结论:一是群体强调信息共享,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是消极的)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极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团队定义中具体涉及到如下几个重要方面:即一般由5名~30名成员所组成,7名~13个为最佳;互补技能如专业技术特长、概念性技能、人际技能;对一个共同的绩效目标做出承诺、管理层通过在公司绩效需求之内定义权限来指明方向。一个共同的目的使团队凝成一个整体,总体力量大于单个个体力量之和,团队将各种指标转换为具体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具体的绩效目标有助于团队不断进步。共同的方法、成员间的社会契约与他们的目的相关联并指导他们如何一起工作,参照目的与目标不断调整行为。在实现团队目的、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逐步形成默契的配合,彼此承诺和信任,彼此负责。

因此,团队虽然也是一种群体,更是一种具有实质内涵的有机体。换句话说,团队是一种成员间实质性关联更加紧密而融合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高度一体化的特殊的组织。

二、科研团队与高校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团队。其实,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早已有类似团队的组织形式存在,诸如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英国的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等研究群体,由于在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上具有特色,因而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科研团队大都是以高等院校中的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为代表所组成或组建的教师科研团队。它们是大学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力量,有着巨大现实的内在潜力,是培养和造就大学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沃土,并对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起着带头和积极地推动作用。

2004年6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及其有关实施办法》,启动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根据不同层次的计划要求,相应的人才整合应孕而生,继而高校科研团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已经被多数人所认识。

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本质

创新,从词源学上看,《辞海》无“创新”一词。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创新的解释,所谓创新是指:“抛弃旧的,创造新的;指创新能力,新意。”当前,国际社会中人们引用的“创新”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oseph Alois Schumpeter)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提出这一概念并进行阐述。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一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就被称之为创新。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随着人们对创新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创新的内涵也有了新发展。创新已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它扩展到了教育、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概念,如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社会创新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等等。创新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的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创新就是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及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2)创新就是产生、接受并实现新的理想、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3)创新就是对现存事物进行某种创造性的改进;(4)创新就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5)创新是发明和开发的结合,创新=发明+开发;(6)创新是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7)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市场需要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检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8)创新是新观点的成功利用。

综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创新的内涵是创新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创造某种能促进社会进步或有利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具有独创性或革新性产品的活动。创新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创新是产生新事物的活动,既包括“无中生有”,也包括“有中生新”。第二,创新是有进步价值、有社会意义的活动,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第三,创新是人们能动地进行的一种活动,是主体自觉进行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所谓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组织:他们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领导,以重点实验室或者工程中心为依托,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拥有合理结构的学术梯队,人数不多但知识技能结构互补,为共同的科研目的与科研目标而紧密协作,同时承担责任的群体。他们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或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样的研究团队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他们的每一个突破又属于团队创新。

参考文献:

[1]P.德鲁克著.未来的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Lawrence Hollp.Managing Teams.1 edition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ys,Inc,1999.

[3]Lawrence Hollp.Managing Teams.1 edition by the McGraw-Hill companys,Inc,1999.Don Hellriegel. John W.Sloeum,JR;Richard W.Woodman Organizational Behvaior (NinthEdition),2000.

[4]Jon R.Katzenbaeh,Douglas K.Smiht. The Wisdom of Temas.Mckinswy &ComPnay,Inc,1999.

[5]肖余春.现代企业创建学习型团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肖余春.团队行为学[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06.

[7]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猜你喜欢
团队
浅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训教学
新形势下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员工团队
新形势下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员工团队
团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搭建发展成长平台 打造高绩效团队
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中的应用
浅谈服务创新与团队建设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