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再认识

2009-06-29 09:10季伟伟
新校园·中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新课程技能

季伟伟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新的环境、条件和契机,使体育教学逐步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总的看,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然而,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对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迄今,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一些认识问题,仍值得我们关注。以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几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一、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

正确理解与把握一门课程,首先需理清其基本性质,而要理清它的基本性质,必须看其性质的本质要求,即基本点。同时,需避免认识上的失之偏颇,或以偏概全。

体育课程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课程。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认真分析这些要求,再对比各个不同时期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新的标准,或以往的大纲,在课程目标上虽各有所侧重,但体育课必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必须进行身体练习、必须学习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点始终未变。即,无论怎样改革,有些本质性的东西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倘若离开了这些基本的、本质性的东西,就很难理解与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性,也就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通过几个版本的体育教材来看,要促进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的全面发展,坚持落实上述基本点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分析和了解课程性质的基本点,有助于我们循序渐进地掌握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有序地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在认真了解课程性质的基本点的基础上,要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应进一步关注并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程教学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必须坚持以体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

与此同时,还需要与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现实矛盾的解决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但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新课程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的矛盾,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生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的矛盾等,经常性地困扰着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诚然,亦影响到教师对新课程性质的深入认识,进而影响教学改革的深化。 解决这些矛盾,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应从理论学习、问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逐步解决。

二、正确理解体育的本质过程

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室外课为主,它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除让学生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提高其身体锻炼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为此,在实施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认识到体育课的开放性。体育课的开放性,不光体现在教学形式方法上,还要体现在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上;不仅强调强身的重要,还要注意益智,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不仅优化、改进、扩展和注重选用校内的体育活动场地,还要探索与社会的结合,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可资利用的综合性、立体性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还要使学生会学,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要多鼓励,少批评,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并充分发扬民主,帮助、引导学生学习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

要认识到体育课的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体育课如果缺少了趣味性,就失去了体育课的很多应有的“附加性”意义,如放松身心、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等。从这一要求出发,对教材的安排要科学、合理 、灵活,内容的形式要多样、全面,教学设计要新颖、有趣味,体现个性化,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要始终贯彻快乐体育的精神,把“无趣”教材变为“有趣”教材,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身、心、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要注意通过不同的教法和练习手段,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要认识到游戏化、情景化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运用。如何把游戏化、情景化教学方法有效地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克服枯燥、机械、乏味的运动技能教学弊病,这些,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改进。

要认识到体育课的体育性、实践性。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切实体现体育课的体育性、实践性,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但怎样来体现,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努力的课题。当前,要注重以观念的更新为引领,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推进体育性、实践性的落实。例如,教师在新、难动作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视觉的直观性,应用挂图、影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来满足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的需要。应积极采用尝试性教学,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采用自由组合练习、分组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要注重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坚持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三、正确理解体育课的活动主体

在课程、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学会创造。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内容的安排应尽量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爱好和水平基础来安排体育课的内容,再根据体育课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场地、器材等。同时,注意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要认识到师生是有机的统一体,在体育课中是互促、共存的。教学中特别是集体性、游戏性的活动,教师参与到其中,去进行引导和协作,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和融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变得更加显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提供相互讨论的舞台。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思维活跃。练习方法是自己讨论确定的,极易超越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使个体在群体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达至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同时,也有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四、正确理解体育课的创新教育功能

根据体育课的性质特点,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勇于打破传统。每位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得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艺术,累积得有偏差,这种不变性就会束缚自己的专业提升,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创新发展。为此,欲打破传统,需注意扬优汰劣。目前要做的是,应努力改变在体育教学中重视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主动地去学,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不良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成为身体练习的机器,教学过程中的配角。

其次,要善于优化教学过程。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方面,特别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注意情景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注意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第三,强化“教是为了不教”的意识。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会学生锻炼比带学生锻炼更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开放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使其养成善思、勤问、质疑、好学、进取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济南市历城区郭店中学)

猜你喜欢
体育课新课程技能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体育课上的“意外”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拼技能,享丰收
讨厌的理由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