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之小与人心之大

2009-07-03 04:24胡学文
北京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兴奋点底层小人物

胡学文

底层叙事被提出后,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声音,褒贬各执一词。我游离于声音之外。我不喜欢争执,当然,也是自觉声音微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没必要说什么。作为一个写作者,其实并不在意自己叙述对象的身份,虽然一个人肯定是有某种身份的,说细点还包括性别、年龄等。我不在意,是因为一旦进入写作,身份不过是一件衣服,而我面对的是被衣服包裹的人,与衣服无关,或者说不是衣服决定一切。现在我倒想说说,并不是觉得有必要了,也不是和谁争执,不是的。而是觉得微弱的声音也是声音。

我叙述的对象是小人物,如果要界定的话,我愿意如是称谓。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兴奋点,我的兴奋点在此,过去是——没有底层这个概念的时候,现在是,那么没人再说底层的时候,我叙述的对象仍会是小人物。也许是出于对他们某种程度的了解,也许是情感距离的接近,也许是其他清楚或不清楚的原因,总之我能兴奋起来,也就有了创作的欲望。有时我想移开目光,想偏离自己的视线,但暂时的远离却让心的距离更加接近。不可救药,或许是天意。但这有什么不好?小人物生活常常是艰难的,或者说处于劣势,但并不是其精神也处于挤压中,虽然这种情形也有,但更多时候是相反,往往比高层更高。难道小人物不可以有优越感?难道小人物不可以骄傲?能说小人物就是底层?人物虽小,人心却大。生活暗淡,精神却亮。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当然,中层上层或其他的什么层——假如这么划分的话,并非就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层”才是底层。当然,也不一定就低,同样是海水火焰共存,同样是复杂的。

我这么说,是觉得底层两个字未能囊括小人物的全部,或者说给人的感觉是只有人之小,而没有心之大。当然,我不反对。没有绝对准确的概念。底层及底层写作的提出,出发点甚好,只不过行进途中,某种声音用道德优势掩盖了一切;对底层的批评也没什么不对,因为有可疑之处,但某种声音认为书写底层就是艺术粗糙,有失偏颇。艺术粗糙与叙述对象无关,写白领就精湛吗?提出是必要的,我们需要用声音刺激疲惫、麻木的神经,需要在声音中审视、思索。争执是必要的,一种提法出现甚至盛行,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声音,作为写作者,尽可远离。与写作者的关系不大,甚至毫不相干。我不会因被纳入底层的潮流而沾沾自喜,也决不因众多对底层的围攻而沮丧。我深知自己和叙述对象的关系,也深知自己情感河流的方向。

这篇小说写的也是小人物。可能与我的一次捐助经历有关,事情早已模糊,那几张面孔却在记忆中日渐清晰。关于这篇小说的其他,我不知该说什么——在这点上,我不如小说中的人物。我只知道她或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丈量世界。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做了。我试图抵达他们,试图触摸他们心中的坚硬与柔软。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猜你喜欢
兴奋点底层小人物
农民建筑工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化学课堂上增强学生兴奋点的几种途径
多元价值评判中的教学新格局论
初中科学教学“兴奋点”创设的探索
精准选点,破译古诗词教学的密码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