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教育

2009-07-10 09:03张润德
西部教育参考 2009年1期
关键词:城乡重点农村

张润德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从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做起。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对农村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逐步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别。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乡教学环境迥异,区域校际等级分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和谐发展。要促进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存在不和谐现象

在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免除学费教育,虽然对贫困学生进行了重点补贴,虽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乡教学环境迥异。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存在着教育投入分彼此,教学设施有档次,师资力量有差别,教学环境悬殊的问题,有一些农村学校,甚至连基本支出都难以保障。

2. 区域校际等级分明。无论是什么学校,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分起了等级。在农村,有镇中心初级中学、镇中心小学与普通初级中学、普通小学之分。不是说,不能有这样的提法,问题是区别了等级之后,老师和学生的待遇也随之有所区别了。这样做,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不公平的。

3. 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学生择校之风盛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里就读;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手中的钱多起来了,他们有能力承受重点学校征收的子女异地就读费。而一部分条件比较差的农家孩子,则只能选择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就读了。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二、农村教育不和谐的负面影响

和谐能推动教育事业开创新的局面,不和谐也能给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1. 利益机制驱动教师逆向流动。在城镇重点学校教书的老师,能分到比较好的住房,子女上学、工作待遇也比普通学校强多了。他们除了能拿到国拨工资外,还有其他补助。而农村学校的老师却只能拿到基本工资。城镇重点学校的教师进修和外出学习的费用可以如实报销,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对此则只能望梅止渴。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导致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在生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其直接后果是普通学校的老师尽量往重点学校里挤,农村学校里的老师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留在农村学校里的老师一方面存在着年龄老化的问题,他们中的大部分教师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这些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学历一般不高,知识比较陈旧,加之农村学校在学科设置上也不太合理,有的教师今年教语文,明年又改为教数学,在人手缺乏的情况下,有些老师还不得不身兼多个学科,特别是音乐、体育和美术课只能由兼职老师凑合着完成任务,很难真正地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农村的孩子也难以接受全面的、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比较年青的老师被农村学校留下了,但是,他们的心中有怨气,在教学上不思进取,在工作上缺乏激情。

2. 学生择校趋势走偏。城乡教育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使得学生择校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和不良的发展趋势。乡里的孩子往城里挤,使城市学校班额过大,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促进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措施

要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建立合理的教师长效流动机制。所谓教师流动,是指在职教师向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流动。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注重正面引导。要鼓励教师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任教,对成绩突出者,应该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二是要强调优势互补。城里的重点学校有区位优势,硬件优势和高薪优势,而农村学校的优势是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无怨无悔的品格。城乡实现优势互补,对人才的城乡互动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实施岗位轮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交流计划。既要有强制执行的措施和手段,又要给在条件艰苦的地域任教者的差别工资和补贴出台一些必要的优惠条件和特殊待遇。只有将强制约束与优惠政策结合起来运用,才能保证教师流动机制的有效运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才能开创城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 改变教育的重点投入倾斜方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教育投入在逐年增加。然而,农村基础教育这一块是投入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缺资地域。教育投入要向农村倾斜,一是要通过投入(下转第139页)(上接第55页)倾斜,重点扶持教育弱势群体。要通过投入向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的倾斜,使农村学校尽快地赶上城市普通学校的发展水平,从而逐步填平城乡教育不和谐的鸿沟。二是要通过对口扶持,加速推进农村教育转轨。要将同一区域内的城市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共建和谐教育的对子,重点学校一方面要为农村学校培养老师,让农村的老师能学到城市规范教育的程序和方法,同时,也要无偿下派干部和教师到农村学校去挂职和任教,对农村学校的老师进行传帮带。另一方面,重点学校每年要投资或者调剂自身现有的设备,帮助贫困学校完善一至两个硬件设施,使贫困学校逐渐地改变落后的面貌。

3.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市化的推进,要在反复调查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做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

(本文作者单位:武威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城乡重点农村
存在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
新农村 新一辈
所谓“重点中学”……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