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美术教学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做法

2009-07-10 09:03张朝晖
西部教育参考 2009年1期
关键词:唐卡美育美术

张朝晖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是本次课改的主要目标。作为武威地区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一所独立高中,天祝一中也顺应课改之潮,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我在美术教学课改中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山区优势,整合学习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少数民族地区受区域影响,社会信息资源少,文化交流相对滞后,农牧地区教学设备简陋,少数民族学生美术知识薄弱。面对这不利的一面,我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山区物品丰富是教具的来源,秀丽的山区景色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学生各自的生活环境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蓝天、白云、羊群、牦牛、黑帐篷、藏式建筑、服饰等是丰富的绘画题材;图案精美的唐卡、独特的寺院建筑、秀美山川是美术欣赏的活标本;山上奇形怪状的植被及根、叶、斑驳陆离的石头等,是制作工艺的好材料。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做好课前研究,联系“乡土”资源,让学生走出去,带进来,动手动脑,整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用搜集来的材料制作的装饰画、小制作在省、市、县书画比赛中展出并多次获奖。实践证明,利用本地资源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

根据美术学科自身特点和教学规律,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示范性。通过老师“说”、“动”和学生直观的“看”、“听”,最后动手实践,学生由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上《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课时,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述人物画以形写神的特征之外,在技法上重点讲述以线造型的特点。结合该内容,我上了一节人物写生课。课前十分钟老师让学生欣赏临摹类似范画一幅,然后选一位穿藏服的男生当模特,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讲解,同时对照李公麟的白描《维摩演教图》讲述:表现对象变了,应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让学生懂得中国画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和思想内涵。这样学生写生时就能较好地用线条的疏密、粗细、刚柔等变化,表现出藏服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动态、结构等。因此,美术课的课改应突出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效果才能明显。

三、美术教学要加强艺术间的相互沟通,突出民族艺术特色

天祝从自然条件到文化积淀,与其他地区均有不同之处。如讲画种题材方面,欣赏中国画时,不但要讲纸、墨、笔、砚等工具材料,我还从用笔、用墨、用色、装裱等方面分析其技法和艺术特色。同时,准备一幅藏式绘画“唐卡”,与中国画形成对比进行欣赏。唐卡在内容上多以反映民族风俗、宗教为主题,创作过程强调制作性,如把反复打磨的帆布用线绳绷在木架上,然后再描线。上色时以矿物质颜料为主,以胶水和画师的唾液为媒介物进行调和,整个画面色调艳丽、明快,装饰性极强。装裱形式与中国画也有所不同,将丝织品缝纫在画面四周,不再拖裱,下面佩以丝线作装饰。整个画幅从制作到完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程序。这里面有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用“唾液”?“唾液”原是表示“虔诚”,从专业角度上讲还有固定颜料的作用。这样通过对比,学生就了解和掌握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

四、“以点带面”,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纵深发展

学校美育的开展和推动,除必修课这个“面”之外,还有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学校美术兴趣小组、高考学生辅导等“点”的辅助和配合。这是整个美术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美育的延续。每年新学期开始,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都要选拔一些有美术特长的学生进行辅导,组成兴趣小组,然后根据学生爱好分为国画、书法、唐卡等小组进行训练学习。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每年还定期举办一次全校师生书画展,选拔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县、市、省、全国以及国际学生书画比赛,这给有特长、有才能的同学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组织和活动形式,美术小组的同学已成为学校美育的有生力量,带动了全班、全校美育的健康发展。事实证明,“以点带面”的美术教育是学校培养美术人才的主要手段,是推动学校美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通过多方面的美术教学活动即推动了美术教学课改,又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为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尽了我的微薄之力。

(本文作者单位:武威市天祝一中)

猜你喜欢
唐卡美育美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美术篇
美育教师
以恭敬之心绘画
唐卡:不仅是藏品,更是种信仰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