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合理教师信念 促进课堂教学实践

2009-07-13 09:41邢加新魏亚丽
关键词:课堂教学

邢加新 魏亚丽

摘 要:教师信念是当前学科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师自身发展。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合理的教师信念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同时课堂教学也会丰富或调整教师的信念体系。教师只有努力树立合理正确的教师信念,才能有效促进实际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师信念;课堂教学;反思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07-02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有深思熟虑的科学的教育信念作为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自身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直接左右着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信念,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前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中肯地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此言很好的道出了教师信念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信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作用得到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认可。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有的对其内涵进行了讨论,有的试图提出合理的信念体系的内容,更多的是讨论了教师信念对于教师培养的意义。研究者一致认为构建合理的教师信念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简单讨论了教师信念的涵义和本质,重点探讨其与课堂实际教学的关系,最后提出一些树立合理教师信念的策略建议。

一、教师信念的涵义

在心理学意义上,信念是指激励、支持人们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有关理论观点、思想见解和准则,是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信念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使人迸发出坚强的毅力。信念一旦确立,就会给人的心理和行为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同时,某种信念一旦动摇或瓦解,人们的精神支柱就会开始崩溃。教师信念是教师经过长期积累并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关于教与学的信息、态度、价值、期望和假设等。一般认为,教师信念主要包括教师关于教师自身、教师职业、教学、课堂、学习、学习者等方面的内容。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神圣事业,教师是完成这项事业的中流砥柱,因此,教师信念对于学校教育的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信念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它与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与教师各自的需要、志趣、知识、价值观等个性特点有关。它是一种文化和习惯,是教师不容易意识到,也不容易受新信息影响而变化、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

二、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教师信念对于教学和教师的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课堂教学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师信念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它是支配教师行为的动力。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正确而合理的教师信念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教师信念会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任何教师总是带着一定的信念走进课堂,其自身的信念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体现在其实际的教学中。人的行为常受内隐和外显两类因素的制约。从内隐方面看,它包括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从外显方面看,它包括环境的条件、情境、关系等。但说到底,人的行为最终仍是受内隐因素的支配。也就是说,教师行为可以看成是他所信奉的教育信念的一种投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管理者,拥有什么样的信念会对他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若是英语教师认为英语学习应该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他就很可能会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而忽视有意义的交际。同样,若是某个教师认为美术教学只是简简单单的教学生写写画画,学生的素质也就很难得到综合提升。当某个教师认为班级里的孩子总是有好有坏,而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时,他就很可能会慢慢放弃对所谓的“差生”的教育;而这部分学生则可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自暴自弃,随波逐流。再比如,如果教师认为他教的知识绝对正确,那么,他在评价学生回答的相关问题时,就绝不允许更改他所教的任何内容。若教师坚定地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发展潜力,他就不会对班级的“差生”置之不理,而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信念不仅影响其教学行为,最终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因学生主要在其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影响下学习和生活。

同样,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已有信念也能产生作用,使教师不断丰富或调整自身的信念体系。信念一旦形成便处于一种“自信”状态,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是不可改变,只是改变起来比较困难。对于信念的改变,许多研究者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所谓同化是指把新信息吸收到已有信念系统中的过程;所谓顺应是指新信息不能被已有信念结构同化,这时已有信念必须被替换或重组。同化和顺应过程都会导致信念的改变,但后者的改变更加剧烈。反思是促使教师信念合理化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教师不仅能够意识到自身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产生更新的欲望和动机,而且也切身体会到自身信念对教育实践的巨大影响,并不断检验、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信念。如此看来,教师信念和教学实践就如同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教师自身的信念影响着其教学行为,指导着实际的教学实践;同时教学实践又作用于教师信念,或者挑战教师已有的信念体系促使其做出调整,或是丰富完善其信念。

三、努力树立正确合理的教师信念

教师只有树立正确合理的信念,才能有有效的教学实践。所谓合理的教师信念,一般是指教师对教师专业化、教师本身、教学、课程、课堂、学习和学习者的认识既有科学的依据,又符合学生和自己的需要和特征。由于教师的信念是高度个人化的,是教师在个人经历中自我建构的,因而是根深蒂固的。教师的信念一般难以用语言表达,而是表现在教学行动中,因此需要通过反思才能将隐含的教学信念显示出来。同时,由于信念的改变不仅涉及认识更要涉及情感,因此单纯的说教对教师信念的培养是不切实际的,意义不大。研究表明反思性实践是改造教师信念的重要途径。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师信念进行提问并经思考后调整。反思的主要问题有:我的教学和学习信念是什么?这些信念是如何影响到我的实际教学的?我的教师信念是否可行?学习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和学生们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的教师信念是否与我的教学实践一致?等等。波斯纳(Posner,1989)将教师的成长与其对自己经验的反思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

反思性实践一般包括这样的一些环节或途径:(1)教师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从外界获取新信息,这是更新自身信念的外部力量。(2)通过写教学日志的方式促使教师反省自己的信念,在写日志时注意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精彩或失败之处。(3)加强与同事或专家的交流沟通。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可以邀请(或学校组织)同事去听课,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程录像(条件许可的话)。同事交往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在于:同事是业务问题上的知音,只有同事之间才具有真正专业上的话语空间;同事是朋友,不论合作程度怎样,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对你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4)可以制定调查表或采用采访的形式向学生征询意见。通过学生,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教师会把教学当作一项研究来对待,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师信念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影响着教育教学实践,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正确而合理的教师信念是完美教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正在经历一个连续不断的适应、改进和变革的过程;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信念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更应积极成为反思性从业者,采用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信念通过教学实践得到不断协调和修正,才能树立合理正确的教师信念,以真正有效地促进自身的教学实践。

【责任编辑 韩四清】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