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2009-07-13 09:41
现代情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科馆员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

曹 宁

〔摘 要〕在总结传统图书馆服务体系问题的基础上,从确立服务理念、整合知识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更新组织结构等方面构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探索基于学科馆员的核心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科馆员;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04-03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System of the Subject Librarian SystemCao Ning

(Library,N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e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erized up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library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rvice concept,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s,innovation and service delivery model and updat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in order to build a subject librarian-oriented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s system,to explore the subject librarian-oriented service system of long-term mechanism.

〔Key words〕subject librarian;service system;university library

学科馆员是指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和资源,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与院系间联系的纽带,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深层次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向研究型图书馆转型的关键。

1 建立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1 是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需要

在对用户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科馆员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评估、选购工作,有利于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学术性的需求,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对于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

1.2 是高校图书馆向研究型图书馆转换的重要保障

学科馆员是学校各院、系与图书馆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听取读者对服务工作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读者提供选题、情报收集、定题等深层次的服务,使高校的读者工作更为主动,使高校图书馆的辅助性服务变为综合研究性知识服务,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科研工作中的地位。

1.3 是促进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动力源泉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力军。以学科馆员为核心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能够增强高校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形象,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

2 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观念较为落后,服务意识差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实现了由“以书为本”、“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但是由于机制、观念、经费、人员和设备的限制,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对读者服务的精神,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意率以及服务效果漠不关心。

2.2 服务层次低,服务主动性差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是对整体文献进行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工作人员对书刊的采、编、加工以及入库管理,从事的是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所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标准。一个图书馆级别的标准,往往是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为标准。

服务模式为封闭式服务。由于传统高校图书馆长期形成自我封闭的服务体系,使很多文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务模式是等读者上门。

2.3 图书馆组织结构松散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是按文献加工程序来划分的,如: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等,提供读者服务的部门是依照文献的类型来设置的,如: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借阅处等。图书馆形成了以馆、部、室的多层组织塔式结构。读者要得到某一学科的文献信息,需要跑几个部门;图书馆的文献不得不通过各个部门的业务加工之后,才能到读者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每个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并不考虑整个服务过程的效率。也就是说,图书馆各部门是在根据现有的图书馆组织结构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并通过其行为绩效判断其发挥和实现的效应,而不是根据读者的满意度和读者评价。

3 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3.1 树立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服务理念

树立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服务理念,符合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要求。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图书馆管理和发展的意义在于服务读者、服务社会。学科服务将成为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确立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使馆员在思想上对学科服务产生认同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科服务走出“书皮学”的底层次和被动的参考咨询服务层面。

从管理层角度确认学科馆员为核心的理念,给予学科馆员待遇和政策上的特别扶持,并建立配套的实现方案,让学科馆员看到学科服务的前途,激发学科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图书馆工作人员角度确认学科馆员为核心的理念,各项工作以学科发展为依托,工作突出学科特色,通过各种讲座、培训进一步强化图书馆以学科为核心提供服务的发展路线,使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树立以学科馆员为核心来提供服务的新型服务理念。

3.2.1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整合

学科建设对文献信息的种种需要,最终都要通过整合并发展图书馆的学科知识资源来满足[2]。开展重点学科知识整合和知识集成服务,以重点学科用户在教学、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等不同方面的不同需求项目为对象,扩展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实现重点学科知识整合和知识集成服务。

(1)开放式大空间格局

资源整合第一要方便读者,在馆藏文献资源的组织上要方便读者利用,要求图书馆在馆藏资源的布局上最大限度地拉近读者与文献资源之间的距离,如改变传统强调的藏、借、阅功能分区,闭架借阅的方式,实行开放式大空间格局,使收藏、外借、内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藏、借、阅一体化。

(2)构建馆藏信息资源检索体系

①学科知识库 主要以特定领域内有经验的学科专家、纸质文献、数据库数据和Web上的资料等作为知识来源,学科馆员利用各种搜索工具,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从学科纷杂的信息流中发现新的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针对学科外部知识进行搜寻、检索和收集,对学科内部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进行跟踪和捕获,然后对学科知识分类整合,将不同学科、不同类别、不同来源的知识整合为符合创新要求的特定知识,整合为在创新驱动下所生成的新的知识,具有利用价值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按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组织到学科知识库中,并通过计算机存取、检索算法进行智能匹配,使相关学科用户能方便地检索有关数据与知识。

②特色资源库 主要包括特色、重点学科知识信息以及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整理的特色资源[3]。特色库的建设是由学科馆员深入科研、教学一线,挖掘重点学科的特色信息资源需求,组织特色信息资源的采购,在科学评价和用户调查的基础上开通特色化学科资源库,结合学科热点,将网络上最新的学科咨询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组织,形成题录快报等服务产品推送给读者用户。学科馆员维护专业学科信息、特色资源库、学科导航、学科门户等在内的特色学科虚拟信息平台,将特色学科虚拟信息资源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信息参考源,提供简便、快捷的学科信息服务。

3.2.2 馆际联合知识库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实现学科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要实现学科知识服务共享。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简称CASHL)等,为高校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文献保障[4]。其中的一些子项目,是由许多高校联合完成的。学科知识服务过程中,仅依靠单个高校图书馆的力量不能有效地解决用户各种各样的问题,服务的联合与共享是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可行性思路。

3.3 构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3.3.1 基于学科知识库提供学科知识服务

学科馆员利用各种搜索工具针对重点学科外部知识进行跟踪、搜索、检索和获取对重点学科内部知识尤其是隐含知识进行跟踪和捕获;利用各种分类工具对重点学科知识分类整合,分类过程中要清理掉无用的、重复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智能组织、挖掘和优化管理,经过对重点学科知识分类整合,学科馆员在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重点学科纷杂的信息流中发现新的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按相关重点学科知识体系组织到数据库中,并通过计算机存取、检索算法进行智能匹配,使相关重点学科用户能方便地检索有关数据与知识;利用专家系统专门分析工具、决策支持系统等支持重点学科用户对知识的分析和运用,利用知识管理系统将知识的应用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并将所产生的重点学科研究新知识迅速组织到相关重点学科知识管理体系中。

3.3.2 基于特色资源库提供重点学科资源导航服务

学科馆员依托成熟的宽带校园网络和丰富的虚拟馆藏资源,为重点学科建立专业资源学术信息导航网站,使重点学科的专家学者能够通过专业导航网站,迅速、快捷、方便地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学科前沿和最新学术动态。

3.3.3 学科馆员合作咨询服务模式

不同地区的成员馆的学科馆员利用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音视频技术的通信软件,通过咨询知识库在线互递问题与答案,为重点学科用户提供全天实时在线式的不间断的合作咨询服务。

3.3.4 重点学科用户个性化Web定制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在为重点学科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时,根据重要的用户群确定服务方向,创建友好的用户界面,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系统,使用户拥有自己的个人图书馆(Mylibrary)系统,学科馆员定期调研用户课题的方向,抓住规律,跟踪重点学科用户群的需求,及时制定服务对策,因地制宜开发信息资源,改造虚拟图书馆的技术系统,从而更深入、主动、有针对性地为重点学科用户服务。

3.4 构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组织结构

学科型组织是学科馆员活动的承载者,学科型组织要求在同学科下集聚人才,不仅有利于将相同学科的专业人才吸引到同一地方,而且可降低人力资本的开发费用,实现预期收益行为最大化的良性循环[5]。

鼓励具有图书馆学学位的人员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对急需的学科专业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要解决学科馆员角色定位问题,提高他们的待遇,保证学科馆员的收入不低于各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在队伍结构上,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一是要注重对馆员能力培养和学科知识的提高,有计划地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包括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信息鉴别、筛选、转化、整合能力,以及公共关系能力等;二是要求人力资源重组应以能级对应配置为核心,实行动态的优化组合,构筑一个公平竞争,据能施聘,量才录用的人力资本运用平台,对应要求图书馆岗位应有层次和种类之分。

经过重组的图书馆作业团队中,既有学科专家型领军人物,又有一般专业技能馆员,还有主要以文献加工、整架、借还等体能性工作为主的支持馆员组成的队伍体系。

4 构建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长效机制

学科服务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从战略层面做长远的考虑。长效服务机制的建立也将为学科馆员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6]。面向院系或研究所开展的学科化服务需要从两方面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1)构建长效服务机制需要得到院系或研究所领导和服务单元图书馆负责人员的大力支持,这种机制从团队层面应涉及院系或研究所、课题组和服务单元图书馆3个层面;从用户群划分应涉及领导、重要科研人员、一般科研人员和博硕士生4个层面。机制内容至少需要涉及管理机制、个性化服务机制和培训机制三方面。还需要充分考虑服务单元多方面的因素,如院系或研究所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服务单元图书馆历史、服务单元图书馆员服务能力、资源订购情况、服务需求、用户群特征等等。

(2)需要考虑建立图书馆各业务部门畅通的服务流程机制“目前一些图书馆已形成了一定的业务流程,但仍需加强这方面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5 小 结

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学科服务理念的创新模式,是图书馆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只要更新服务理念、整合馆藏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更新组织结构并构建保证其存在的长效机制,完善该体系的具体实践,提升服务水平,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以学科馆员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必然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潘松华.高校图书馆开展参与式定题服务的实践[J].情报资料工作,2007,(6):102-104.

[2]郑颖,等.学科馆员个性化信息服务探讨[J].现代情报,2007,(11):32-33.

[3]孙书祥.学科馆员制度的运行模式及考评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81-82.

[4]杨志萍,郑颖,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实践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8,(8):1143-1147.

[5]权艳新.高校科研团队中学科馆员的知识服务[J].现代情报,2007,(8):134-135.

[6]余东风.高校图书馆专业化服务与学科馆员[J].图书馆论坛,2007,(3):117-119.

[7]任树怀.基于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58-62.

[8]唐淑香.“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契合[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6):49-51.

[9]彭斐章,胡昌平.科学研究与开发中的信息保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0]胡昌平,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学科馆员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