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无线局域网解决图书馆读者的上网问题

2009-07-13 09:41曹丽娜
现代情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网络图书馆

曹丽娜

〔摘 要〕针对图书馆的网络现状和读者在图书馆阅览室上网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利用无线局域网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无线局域网;网络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153-03

Using the WLAN to Solve the Internet Surfing Problems of Library ReaderCao Lina

(Library,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nline in library,a scheme wa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library;WLAN;network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校园网的日益成熟,利用网络为读者提供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逐渐实现了馆藏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文献传递网络化,这使得读者把利用网络获取文献作为自己利用图书馆的主要方式。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希望能在图书馆利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方便地上网查资料。然而,综观高校图书馆现状,尤其是一些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的现状,我们发现目前读者在图书馆里利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网存在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当前成熟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我校图书馆网络概况

河北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华北地区节点,具有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网络管理中心设施先进,具备良好的网络访问能力。图书馆作为校园网的一支子网,拥有自己的专业服务器,磁盘阵列3套,数据存储空间16TB,现有数据12TB;有网络设备路由12台,交换机3台,已建成千兆以太高速图书馆局域网,并通过校园网与CERNET和INTERNET相连接,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国内外资源共享。

2 存在的问题

2.1 读者在图书馆上网不便

和其他高校图书馆一样,我校图书馆也有自己的电子阅览室,这是学生读者在图书馆上网的主要场所。尽管机位已经达到了500个,但是对于数万名在校学生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需求。

2.2 有线网络信息点缺乏

我校新校区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现在的图书馆是由科技展厅改建的临时馆。整个图书馆实行全开放管理。读者刷卡进馆后,不仅可以在各个阅览室借阅图书,也可以使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但是只能在有网线的地方上网。而现在的临时馆由于是按照展览厅设计的,在网线布局上不适合图书馆的使用,很多地方存在网络的盲点,无法在这里布置网线。读者要在图书馆利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网非常困难。有时为了一个带网线的座位,读者之间或者读者和管理员之间常常发生小小的摩擦,影响图书馆的形象。

3 利用无线局域网解决问题的方案

3.1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无线局域网具有标准的统一性;解决方案技术成熟性;完善的安全措施;网络的扩展性;功能丰富的集中管理;灵活的部署方式等方面优势,使无线环境下多种用户类别共存、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可管理以及与已有有线网络用户的无缝整合。

3.2 解决方案

根据我校现有网络基础布局,我们采用先进的智能无线交换网络架构作为无线网络解决方案,采用支持智能转发功能的无线局域网交换机,配合部署在各楼栋接入层的智能管理型无线接入点产品,以及无线网络集中管理平台,完成整个无线网络。

传统的无线局域网主要是采用自治型无线接入点架构,每个无线接入点都是一个独立的管理与工作单元,无线接入点之间无法进行任何沟通,如果需要对全网设备进行管理,需要逐台进行配置和管理,不仅费时、费力、维护成本高,而且所有的无线网络设备无法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无法具备整体协作的安全防御能力,整个网络的融合性差。

因此,采用先进的“智能无线交换网络”架构技术,通过智能无线局域网交换机MX系列产品的控制,智能无线接入点根据不同用户、不同应用类型、不同VLAN等方式来决定数据流量是否需要全部集中流经无线交换机,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原有的无线交换机架构解决方案的优势,更可以根据网络的数据实际情况将时延敏感、流量较大的数据流分离到有线网络直接处理,将管理控制报文、安全控制要求高的报文送交智能无线交换机处理,避免成为无线交换机的转发瓶颈,这种解决方案将面对今后的校园VoWLAN(无线语音通话)和802.11n高速传输,做到从容地升级和扩充。

4 具体措施

根据上述方案,我们采用楼内覆盖模式,通过在新校区图书馆内部署无线接入点产品,结合部署的有线网络架构,完成无线网络上网需求。无线网络设备部署1台RG-S3250P-24的POE交换机和7台MP-71智能无线接入点产品。由于我校网络技术中心也在临时图书馆的楼内,所以给我们安装交换机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将交换机安置在网络技术中心机房内,智能无线接入点部署在两个大小不同的阅览室内。为了使这个方案发挥最好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无线网络带宽

在考虑无线网络带宽时应从实际协议设计来考虑,标准的802.11g协议是54Mbps带宽,分析报文结构54Mbps中纯数据的净载不到30Mbps。另外,图书馆数字资源中的电子期刊与视频资源的使用,对信息流量要求高一些。所以,每台AP数量为20台工作站的工作状态

最佳。

4.2 无线网络设备AP数量与位置

实践证明,在实际无障碍情况下AP应该覆盖在70m~80m。根据图书馆无线上网读者的数量,我们在图书馆5楼某一阅览室对AP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布局,如图1所示:图1 AP数量和位置的布局 2009年4月第29卷第4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Apr., 4.3 简便而丰富的用户入网

图书馆的无线网络,提供了对校内合法身份的人群无线上网服务。当用户尝试入网连接时,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选择基于web的登录方式,或是基于802.1x身份认证方式。

建议基于web的无线认证方式,无需为每一个用户终端安装无线接入软件,认证可以基于WEB页面认证,认证只需用户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登陆。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用户提供不同的账号,还可以与有线网络保持一致,便利地实现账号漫游。即便是对于校外访客,也可以方便的开设来宾账号,与本校用户的权限隔离,避免安全事件。

如果用户需要采用802.1x的身份认证方式,智能无线交换机MX系列产品也可以很好的提供认证功能,并可以与已经存在的校园后台账户联动,如我校采用的思科ACS认证计费系统,采用标准的RADIUS和无线实现账号的统一,简化入网方式,并保持统一性。

4.4 信号干扰的处理

在同一阅览室内部署了4个无线AP,必然会有冲突的信道。但是,智能AP能够自动降低AP的发射功率,不会造成信道冲突。同时,对于802.11g接口的无线AP,设置为互不相邻的1、6、11信道,也避免相互之间的信号干扰。

4.5 增值的定位服务

借助构架完整的智能无线交换网络体系,我校图书馆可以形成一个蜂窝部署的无缝网络。今后在这张网络中可以完成很多增值的服务,重要书籍的定位就是其中一种。通过智能无线交换机与网管系统,可以控制智能无线接入点对所有环境信道进行扫描,继而跟踪和定位关键书籍的位置,其采用的就是RFID技术,其准确性最高可达到2~3米。同时,基于射频的扫描,可以实时定位非法无线接入点的存在,保证网络接入的安全可靠性。

5 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无线网络入侵检测

无线网络由于使用空中的无线电射频信道工作,因此基于无线网络的入侵防护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非法无线接入点的防范与非法用户连接访问的防范。

5.2 病毒入侵防护

对无线终端的病毒防护可分为无线终端的准入检查和对无线终端发出数据进行有效的检查。

当无线终端试图访问网络,在该用户认证之前,需要下载一个基于JAVA的程序,可以对无线终端的操作系统打补丁的情况、安装防病毒软件的情况、以及防病毒定义码升级的情况,做一个检查,如果不能通过检查,可以设定策略禁止其访问网络,也可设置成将无线用户重定向到一台升级服务器,打系统补丁、安装防病毒软件和升级病毒定义码,满足系统制定的安全策略以后,该无线终端才可以进入认证环节进行用户的认证。

通过了准入检查后,如何对无线终端发出数据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控是更加进一步的病毒防护手段。对于某些用户以及某些可能沾染病毒的数据,将其重定向到防病毒设备上进行防病毒检查,检查完成后,才允许通过,否则会将数据丢弃。

总之,针对我校图书馆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无线网络技术,解决了读者在图书馆利用网络的实际困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校区建设正处于高潮,很多学校和我们一样,处于建设的过渡时期,利用无线局域网解决图书馆读者上网问题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丽丽,孙振兴,张广成.无线局域网安全漏洞及改进措施[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2):142-144.

[2]张彬.无线局域网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6-48.

[3]刘晓辉,等.网络硬件搭建与配置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无线局域网网络图书馆
图书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