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源观指导下的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2009-07-13 09:41施少华
现代情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图书馆资源

施少华

〔摘 要〕文章分析了大资源观指导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及意义,提出改变思想观念,建立特色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护知识产权和加强人才资源的培训与合作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有些措施。

〔关键词〕大资源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167-03

Common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Library Resources

Guided by Grand-Resource-Based ViewShi Shaohua

(Information Reference Room,Xi餫n Medical Science Institute,Xi餫n 710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d the 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ommon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library resources guided by grand-resource-based view,and it proposed that the forceful measures to achieve such common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should be change of ideological thinking,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data banks,strengthening of standard and normalized data-bank construction,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intensified training and cooperation in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grand-resource-based view;library;resource;common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就一直支撑着社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般把资源简单等同于自然资源或经济资源,这种小资源观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单一经济发展观遭到猛烈批判,社会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世界性潮流,而社会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部的资源来支撑,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进入了资源系统,资源的内涵被不断扩展与泛化,传统资源观逐步演变成大资源观。大资源由6大子资源构成,它们是: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政治资源和制度资源。6大资源及内部子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形成强大的社会整体支撑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而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1]。但是,数字环境也给当今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带来严峻的挑战,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环境的形成,使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问题变得更为必要,也更加迫切。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1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各种资源间的内在联系,资源共建与共享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一个整体概念,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只有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因此,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1)系统性和整体性。各子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强大功能的有机整体,呈现出系统所固有的整体性效应,其中的任何一种或任何层次的资源的增长、损耗、配置、开发,都会影响其他资源的状况和作用的发挥。(2)替代性和互补性。替代性指各层次的子资源由于用途和功能之间有相似重叠的关系,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代替完成资源的某种功能和满足某种需要。互补性即一种子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有其他资源与之相配合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2]。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必须打破基层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的封闭格局,实现多馆合作,共同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共同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和共享文献信息资源。

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人们将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概括为使任何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资源。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现实过程,从早期的馆际互借,到后来的合作采购、合作加工、合作贮存,再到今天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联机书目查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上联合咨询等,都表明将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与周围的教育、科研机构联网,然后与全国联网,按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共享,这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来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有这样几个方面:(1)提高文献保障率。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信息量在不断增加,任何一个图书馆也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文献信息收集齐全,也不可能满足读者的所有需求。我国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处于各自为政、小而全、大而全的状态,使文献收藏重复浪费严重,没有形成一个分工协作、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藏书体系,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文献信息保障效率的提高。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是从系统内部协调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文献资源,提高文献覆盖面,逐步实现跨系统、跨地区的服务组织的建立,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探索图书馆与各种专业性信息服务机构建立共同的社会服务平台。(2)构建数字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化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化的基础和前提,联机联合目录和其他电子化选书工具广泛运用于文献采访工作,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各馆馆藏和网上搜集的文献信息,从而避免文献采访中的重复和遗漏。同时,高速廉价的信息传输手段,使用户对文献信息的利用可以突破时间和信息存取地点的限制,十分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先进资源为开展以资源共享为主要方式的信息服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出路。(3)建设特色馆藏。特色化是我国图书馆界文献资源建设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在网络环境下,特色就是图书馆的生命,就是图书馆的竞争力。特色化建设一方面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与其他馆进行协作协调,建立一批特色学术机构库,使每个图书馆能够既分工又协调地建立起符合自己需求和历史文化特点的藏书体系。(4)推进图书馆联盟建设。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每一个图书馆的积极参与,图书馆联盟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多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管理体制是“条条”“块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资源不能共享。建立这种横向协调的图书馆联盟,使参与的成员主体地位平等,参与的程度由成员自主决定,参与的利益由成员分享,从而增强图书馆自身的核心能力,发挥自己应有的文献信息收藏与服务的功能,使图书馆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替代的信息中心和枢纽[3]。

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3.1 树立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东西,它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主要并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观念、制度等各种人文、社会因素。每个图书馆都应从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改变旧的观念,拓宽思路,树立大图书馆的意识,破除馆藏文献是个人或部门财产的观念,把馆藏文献看成是社会共有的财富,而供广大社会读者使用。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一方面要继续保持自己的馆藏特色,同时要积极利用其他馆的资源,减少各个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之间既种类不足,又重复建设的现象,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前提是共知,资源共享要求有一个开放的系统,而系统的开放性则要求系统具有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没有标准化,数据库就不能交换,资源共享就失去了基本保障。目前,我国文献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还很薄弱,全国的图书情报机构处于自成体系的状态,同一种图书不同分类、不同编目的情况屡见不鲜。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没有推行统一的标准,馆际之间缺乏沟通联系,图书馆文献资源不能实现联机检索,所有这些都给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困难和障碍。因此,各协作馆必须强化文献信息资源加工整序的标准化和数据库的规范化,建立统一的共知共享联合目录和目标查询系统,做到“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书目数据库,就是建立一个准确、高效的信息网络”[4]。

3.3 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拥有与使用中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如图书馆的公共性与著作权的私有性之间、图书馆资源共享性与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之间、维护个体利益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维护精神权利与经济权利之间的矛盾等等[5]。电子出版物、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都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引发了许多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问题。在这种新的形式下,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各个机构更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侵权行为的出现。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个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的同时,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利用,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呼吁知识生产者与知识组织传播者加强合作,寻求有效机制,以维系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平衡。

3.4 加强人才资源的培训与合作

人力资源是资源共享的重中之重,资源共享要求有一支高质量的文献信息队伍作后盾,而人才又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关键。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必然是走现代化道路,计算机、光盘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对文献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一批在观念、能力、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应把培养和造就知识共享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图书馆要引进网络人才,为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应对在职的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借助各种继续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来充实自己,补充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文献信息处理与知识创新能力,建立一支新型的、适应新形势的文献信息专业队伍。馆员培训与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对中小型图书馆,他们往往无力承担培训任务,而需要联合其他馆并请求大馆给予师资和技术的支持,所以馆员培训工作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

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我国信息资源的分布和公共获取是均衡的,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信息资源上的差距,这是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采取以公共图书馆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优势,在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建立协作网,实现包括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在内的跨地区、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陈传夫,肖希明.凝炼共识,昭示理念,推进合作共享[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2-7.

[2]韦正球.大资源观初探[J].学术论坛,2006,(2):63-66.

[3]李彩霞.略论图书馆的馆际共建共享[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4):45-46.

[4]苏晓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图书情报论坛,2006,(2):60-62.

[5]吕跃英.探析图书馆文献的共建与共享[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1):12-16.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