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09-07-13 09:41卢志平陈朝晖
现代情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模式

卢志平 陈朝晖

〔摘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实际需求,总结出信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并提出在主动实践理念下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最后讨论如何创设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动实践环境。

〔关键词〕主动实践;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186-05

New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under the Initiative Practice IdeaLu Zhiping Chen Zhaohu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uzhou 545006,China)

〔Abstract〕This is a new mode of practice-teaching,in which students take part in practices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and build up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actual demand of social for IT professional,and then summarized the cap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hat students should have.Thirdly,a new mode of training for professio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information system was presented under the initiative practice idea.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set up the initiative practice environment for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Key words〕initiative practice;information management & information system;training mode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1994年颁布的原目录中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信息学、林业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该目录规定,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折、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目录的制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已经由当时的热门技术变为一种辅助工具,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信管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因此,长期以来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着诸如专业定位缺失、专业特色不明显、行业方向过于模糊等现象。一方面,其培养目标是企事业信息化人才,但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为社会上一直存在着“搞管理信息系统的人一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预期,因为其专业知识体系中缺乏一定的行业背景、行业知识以及实践积累。由此可见,作为管理科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更需要进行改革,探索主动实践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信息化人才。

1 社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信息化人才

1.1 创新型人才的时代特征

当今世界具有高度知识化、高度信息化的特点,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命脉。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中,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国家要实现科技创新,就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思维开放、富有想象力、想法新颖、做事果断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而且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富有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科学的创新实践[1]等时代特征,敢于面对社会需求,挖掘自身潜能,能造就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本领。信息化人才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技术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

1.2 社会呼唤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里,各种组织不得不实施信息化。企业都在实施信息化战略,利用信息技术传递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政府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在政府部门间快速传递政务信息,增加政务透明性,提高办事效率。在各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维护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信息化人才。现实中,社会急需技术和管理都熟悉的人才,而绝大多数高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存在“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专”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作为信息化人才的输送单位,高校信管专业必须创新当前的培养模式,从自身特色出发,关注地方经济,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懂管理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又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

2 信管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学科的教学计划来看,信管本科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还应具备经济管理、运筹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该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培养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信管专业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1 培养较好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观察能力

由于信管专业是基于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所以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管理创新思维。从基本的管理学原理、信息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各类经济学理论、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以及基本的财会知识,到大量的企业管理案例分析与数学建模应用,使得学生对企业的各方面业务流程非常了解,能够运用企业管理的系列方法和技术,对企业进行问题诊断,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2 培养很强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能力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信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必须达到计算机专业的专科水平。因此大学四年中,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本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是能力要偏向于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方面,开设的课程包括了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数据库安全技术、数据库系统管理与维护等。

2.3 培养较强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设计能力

主干计算机课程一般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运用计算机开发工具对所选系统原型进行实际开发的能力,相关课程有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应用技术、数据库开发平台(VB、DELPHI、MS-SQL SERVER)、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2.4 培养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快速反应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参加了人际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系列人际交往理论的选修课程学习,掌握了与企业各类人员的沟通交往能力,善于挖掘企业的业务需求,对信息系统的准确分析与设计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历大量的教学实践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实践教学活动,挖掘出自我潜能,努力提高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

3 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1 从“计划推动”到“市场拉动”的培养新思路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转型,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导向、制约、压力和动力的积极作用,促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在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对创新人才急需的潮流中,高校应尽快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造精神。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里,社会急需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信息化人才。企业实施了众多的信息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HR)、供应链管理(SCM)等企业应用系统,同时组建了Intranet/Extranet等企业内外部网络。政府部门实施了办公自动化(OA)、文档管理(DM)、电子政务等政务应用系统。这些信息系统都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信管专业仍然按照计划经济的做法,制定计划推动式的人才培养思路,严重脱离人才市场需求,毕业生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在知识结构上,信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但是很容易面面俱到,缺乏较好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因此,当前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务必要进行变革,化“计划推动”为“市场拉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调整培养计划,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3.2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新观念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完全主宰课堂的组织,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向地向学生教授课本知识,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课程知识的系统讲解,但是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具有大量教学信息的大学学习环境。因此,必须改变旧有的学习观念,崇尚“主动学习”的新观念。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学习计划,调整学习进度,参与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从而达到扎实学习的目的的新学习观念。信管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与信息搜索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采集大量的知识信息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多采用问题教学法,在适当的知识环境中设置问题以便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观察能力。

3.3 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实践新模式

李培根院士指出,“被动实践时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将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以培养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和领导力等诸多实践能力[2]。纵观很多大学里信管专业的培养计划,我们很容易发现,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往往都是不受到重视,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大多是敷衍了事,加上实践经费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最终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能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信管专业属于管理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学科门类,应当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与教学任务时,应当尽可能落实主动实践新模式,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教师共同确定实践对象,制定实践方法,设计实践的步骤与程序,最终完成包括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的实践任务。

3.4 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均重”的评价新机制由培养目标可知,信管专业学生应当具有很强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好与坏的评价机制,重视考核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导致学生简单照抄照搬课本知识的现象。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信管专业人才,就必须改革评价机制,强调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以往的教学思维定势。只有这样,学生才重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汲取新知识,挖掘新潜力。同时,还要制定一体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采用学分制、多元化考核和不拘一格的人才评价标准[3],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4 创设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动实践环境

4.1 培育浓厚的主动认知氛围

有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实践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容易形成一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思维定势[4]。这种认知障碍包括了对教材过度依赖、对理论过度信赖的认知误区,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书本教材为中心,并且强调理论教学,而学生则遵循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缺乏对问题的创新分析以及实践验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学信息资源极大丰富,而掌握一定数据搜索技能的信管专业学生非常容易找到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因此,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育浓厚的主动认知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敢于发现问题,学会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在不断的反复中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和创新能力。形式上,可以建立信管专业相关的知识资料库,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学互动平台,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均可以自由地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形成浓厚的研讨氛围,培育学生的主动认知意识。

4.2 制定具有主动实践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信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课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是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等;学科基础课则是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专业课一般可以分为若干个方向,学校不同则方向不同,方向不同则专业课不同,由此形成信管专业的不同特色;集中实践课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需要集中进行的实践环节。李培根院士曾指出,主动实践的理念应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而并非只是在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这样的典型实践环节[2]。要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就必须制定具有主动实践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主动实践的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比如:

4.2.1 将社会认知实践融入公共基础课教学中

大学新生通过开展社会认知实践活动,走入社区了解社会现实,参观企业生产线认识企业大致轮廓,同时保持对未知世界的猎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此来增加对现有信管专业的了解和增进对未来就业的信心。

4.2.2 案例讨论法与问题教学法成为学科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学科基础知识大多是纯理论性的学科知识,需要通过设定问题和参与案例讨论的途径,增进理论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主动学习。案例讨论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信管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4.2.3 整合专业课实验环节,增加课程设计实践

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信管专业课程都需要进行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实验验证的方式来体验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还需要整合专业课的实验环节,增加让学生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内容,加强开放性实验。以往的实验课都是简单地验证课本中的例子。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自我思考、主动思考的意识。

4.2.4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落实好校内与校外实习环节的任务

校内实习环节可以采用ERP沙盘模拟或者教学软件模拟的方式,让学生集中组成管理团队,分别担任企业的不同角色,体验企业的运作流程,以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校外实习环节则采用分散的方式,在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企业和实习部门,真正以员工的身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并主动思考,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通过这种方式,真正落实好校内校外实习的任务,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5 毕业设计侧重实际应用,与毕业实习内容密切挂钩

很多高校的信管专业毕业设计都是指导教师命题,学生则模仿一些企业应用系统来完成。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学生直接照搬书籍中的实例或者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源代码进行编译即可过关,影响了学生思考企业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当与毕业实习内容挂钩,侧重于企业的实际应用。这样既可以杜绝抄袭行为,又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4.3 搭建面向社会需求的主动实践平台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忽视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多维实践平台,导致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的现象[5]。在被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受到教师的思维方式以及教材知识的理论规律所约束,很容易丧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技能了。信管专业的知识体系中不但具备了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且还具备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技能。因此,信管专业应当面向社会需求,积极搭建起多方位的专业主动实践平台,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活动转化为新的教学实践内容,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

4.3.1 组建科技兴趣小组,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联创团队在主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表明[6],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主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当积极建立数学建模、电子商务、数据处理以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兴趣小组,成员结构上要考虑到年级梯队、性别组合等因素,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小型科研活动。通过兴趣小组的组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3.2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科研精神

教师每年都申报很多纵向横向的、各种级别的课题和项目。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开展课题讨论与交流,形成“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综合提高”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科研精神,发挥教师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作用。信管专业的教师通常都会和企业开展信息化方面的横向项目合作,高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参与到项目初期工作的流程梳理、资料收集和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加入到系统设计环节,以此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对于纵向课题研究,学生也可以在如何进行文献收集与查阅、研究问题发现与分析、数学模型建立与设计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主科研的素质。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尽可能了解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4.3.3 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实践资源

信管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不足,比如实验室实验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模拟软件太偏离企业实际、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等等。而企业内部有很多实践资源可以进行共享。因此,和当地的企业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合作,弥补校内实践资源的不足。结合信管专业的特点,可以分别与管理咨询公司、软件代理商、软件公司和中小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解能力、专业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最终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7]。

4.3.4 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提高创新技能

高校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统一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内开办“企业”,学会经营和管理,加强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创业意识和创新技能。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做电脑配件销售、网站开发甚至应用系统的研发等方面的创业业务,尽量与专业相关,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对今后的就业很有帮助。

4.4 构建适当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在大学具有较好动手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在毕业就业的人才竞争中占尽优势。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技能训练的现象,对实践教学环节不甚重视,这显然违背了专业素质教育的初衷。有研究表明,基于主动实践理念的实践教学改革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4]。由于存在组织难、控制难、评价难的情况,大学进行主动实践教学改革必然存在着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潜在风险。为此,要保证大学生可持续地开展主动实践活动,就必须构建一套适当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应。通过该评价机制来检查学生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检验指导教师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信管专业的实践环节一般都比较多,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尝试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具体做法为:

4.4.1 融入学校的学分制改革,激发学生的主动实践积极性

结合学分制,学校应加大实行选修课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与学习感兴趣的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当增加一定的创新学分,有效认可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取得的科研成绩,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人才跛足现象。

4.4.2 加大实践成绩的成绩考核比重,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而且在考核中应当予以重视和体现,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强调学习的实用性,以此培养学生较好的动手能力。

4.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环节评价指标体系,公平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

在各类实践环节中,都应当建立好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而不能照搬理论教学的考核模式。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答辩能力。

4.4.4 重视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有效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指导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与理论教学相比,教师在实践指导过程中付出较多的精力,因此学校也要重视实践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通过各种措施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出一批适应主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

5 结束语

信息社会已经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处理和管理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园地,信管专业应当着重改革当前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化“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在创新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社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杨茂森.创新型人才的六大特征[J].中国人才,2008,(7):8.

[2]李培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7-18.

[3]贾方芳.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江苏高教,2008,(1):152-153.

[4]张欣兰,肖云龙.论主动实践教学改革的三大障碍[J].煤炭高等教育,2007,(1):111-113.

[5]陈朝晖,王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引入“主动实践理念”[J].高教论坛,2008,(2):92-94.

[6]姜芳,刘铁锋.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97-99.

[7]卢志平.创建信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有利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4,(S1):12-14.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模式
工科院校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信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
中医药信息学理论课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