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语言艺术

2009-07-14 03:11董志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纳谏三思寡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本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语言特点:长于议论和叙事,文辞胜事,文风辩丽恣肆,文才雄隽华瞻,摇曳多姿,变化多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内容早已为喜好古文学的人们熟悉。今就其中的有关语言做一点分析。

一.三问三答最具神采

邹忌自以为美(当然是写法之妙),遂有三问,询问的次序颇为讲究。先问其妻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次问其妾曰:“吾与徐公孰美”;再问其客曰:“吾孰与徐公美?”同样的问题,问法各具特色。首先自称不同,分别是“我”、“吾”。一则避免重复之呆板;二来可见关系之亲疏。对妻子自称“我”,是亲昵、随和、生活化的称呼,一般是与亲近、熟悉的人使用的词语;对其妾、其客则自称“吾”,有相对客气、庄重、正式的意味,此其一;其二,为使语言多姿,问法也有所不同,同样表示比较的句式,却在三句中有两种不同的问法:“孰与”、“与……孰”;其三,问话中所涉及到的对象也各自不同。首句问到“城北徐公”,把徐公的住址交代得很清楚,而后两句则省去了已经交代了的因素,行文极是简洁。

三答之妙,尤胜三问,从问答中更可窥见各人的地位、心态以及与主人的关系和感情。其妻答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依现代汉语解之就是:您英俊得很,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其中有两层赞美之意,其一,是“君美甚”,这是一个表示肯定的赞美句子,其中的“甚”可见妻子对丈夫的爱,此语才毕,犹觉不足,又以反问句式加强夸赞之意。二重肯定,语气逐渐加重,可见妻子对丈夫的赞扬远比别人要深,丈夫在妻子的心目中肯定是最美的,对夫君的夸赞一句不够,还要再加一句,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情人眼里出西施”。当然,其中或许还有不得不说的尴尬;妾的回答则比其妻已有所衰减:“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只是一个反问句,当然也表达了强烈的赞美语气,但与妻相比则逊了一筹,浅了一层。虽有赞美,但不多说,虽为丈夫,但平时的关系及地位也决定了她既不多说,也不能多说,她对丈夫的感情当然没有夫人对丈夫的感情深了;至于客人,则更简单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一个简单至极的普通否定句就应付了邹忌。

二.齐王三令亦具神韵

齐王得邹忌三喻之后,顿开茅塞,乃下令进谏。这三条命令也是各具风采。先是总说可以进言的对象:群臣吏民。此一句中排除“左右”和“近臣”。为什么?一则是这些人是齐王的身边人,不一定对自己的缺点看得清楚,二来也不一定敢于进谏,故先限定对象。“受上赏者”是“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与其说是“能”,不如说是“敢”,这第一种进谏的方式最是危险(当然也是最有效果的),在面谏中,进谏人的神态、心情、语气都是暴露无遗的,这“批龙鳞”“逆圣听”的事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正因为危险性最大,所以得到的赏赐也是最高的,这投入与产出之间是成正比的。“受中赏”的人是“能上书谏寡人者”,这一种进谏的方式也有一定的风险,敢于上书也是需要勇气,要知道,语言之间稍不留意就可能产生“话外之音”,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随时都可能无意之间触及到君王的隐痛。虽然比面谏安全些,但确也存在隐患,故以“中赏”待之。至于“受下赏者”则是“能谤讥于市朝,得闻寡人之耳者”,这就安全得多了,既不见面,也不见文,只是传语,好了则可领赏,不当亦可申辩。因为风险系数最小,故得赏最次。

三.其他“三”处各具特点

1.暮寝三思摇曳多姿

邹忌“暮寝三思”的句式同中有异,长短有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也,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三句中的前半句基本相同,后半句则不尽一致。对妻妾的思忖是简言之,对客人则是另述之。一“私”一“畏”一“欲有求”,长短结合,变化不断,于细处显风采。

2.对王三比层层递进

此三比上承三思内容,用字不变,仍为“私”“畏”“欲有求”,但又独用双重否定句以示危害之重,以期引起齐王的重视,这是不同与上文的地方。

3.进谏三景个个不同

“令初下”之后,进谏者为“群臣”,非一人或几人,情形以比喻表示:“门庭若市”,可见兴隆;“数月之后”,虽然不如先前,但仍是“时时”而“间进”,虽然减少了,但是仍然是不间断的、未停止的;“期年之后”,无话可说,妙在一个“虽”字,虽有尽忠之心,慕悬赏之利,然而无可指责,是为最妙,可见改进之佳。

董志新,教师,现居甘肃张掖。

猜你喜欢
纳谏三思寡人
最初一念是本真
李三思寻钥匙记
哲理漫画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编辑部的故事
马路公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