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逻辑梳理
    晓妹《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教材在“阅读提示”中给出这样的阐述: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讲真话有时是很困难的;对听者而言,要想不受蒙蔽,则需要开明的气度和明辨的睿智。课文讲述的这个故事中,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邹忌没有沾沾自喜,没有自我陶醉,而是作了理性的思考,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为什么邹忌能保持如此的清醒?他又是如何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呢?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提示,基于这一提示去梳理文章的逻辑,可以在更为宏观

    中学语文 2023年32期2023-12-19

  • 泛家族主义情境下领导纳谏行为的过程机制研究
    外学者开始从领导纳谏方面关注员工谏言行为[5-7]。对于领导纳谏行为,西方组织行为学定义为领导对员工的意见给予关注和认同的程度[8],管理者能否采纳员工谏言直接决定了谏言能否付诸于实践。与员工谏言行为存在风险和顾虑不同,领导纳谏行为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领导行为,领导在决策过程中主动听取员工建议,将纳谏视为决策过程的一个必要步骤,这既是对员工知识和才能的一种开发利用,也是对员工民主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一种维护。然而,在推进领导纳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首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5期2023-11-17

  • 从谏如顺流
    化为己用,因此,纳谏亦会让我们受益良多。纳谏可使平凡之人扬名立万。身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看似平凡的一个教书先生,却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做法。梅老先生也从不“先声夺人”,总是将第一个发言的机会留给年轻人,留给同事,留给身边人。顶着一个学术权威的名号,依然不依靠那得来不易的权威而发号施令,反而综合别人意见,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作为次要,这便是清华校长的不平凡所在,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梅老师在清华“终身校长”的美称,颇受人尊重。纳谏可让一国之君至圣至明。唐太宗李世民,任

    北极光 2022年3期2022-10-21

  • 邹忌的另一面
    候,《邹忌讽齐王纳谏》已被纳入语文课本,这篇短文是从《战国策》中节选的。故从中学时代起,邹忌就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不但敢于进谏,而且善于进谏,邹忌之谏也因这篇短文,在当代广为传颂。这个邹忌,真诚、睿智,十分阳光。 在《战国策》中,同样也记载着邹忌设局陷害田忌之事。因为嫉恨田忌战功卓著,便与公孙闬合计派人“操十金”冒充田忌之人前去占卜,问“三战三胜”的田忌“欲行大事”即谋权篡位是否可行,能否成功。又密使人“执”此“卜者”为人证,坐实田忌企图谋反之罪,使田忌

    杂文选刊 2022年4期2022-05-22

  • 从谏如流,焕发新颜:领导纳谏行为对团队结果的影响
    的价值只有在领导纳谏(领导者认可、接受并执行建言)后才能展现。因此,愈来愈多的组织不断完善建言渠道,鼓励员工踊跃建言献策,并帮助建言孵化落地。但是,领导纳谏行为究竟会对组织中的团队产生何种影响?其中的影响机制又是什么?这种影响是否存在边界条件?既有研究未对这些问题给予清晰的回答,这可能导致学术界和实践界对领导纳谏行为的重要性评估不足,从而阻碍领导纳谏行为后续研究的展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在外部政策要求和自身使命驱动下日趋紧迫和必要,因此在标准框架下探讨内部控

    财经论丛 2022年5期2022-05-09

  • 萧衍的“腰围”
    ,特别是对他拒不纳谏的做法十分反感。大臣贺琛给萧衍上疏,批评朝廷上下奢侈成风,一些权贵集团“姬妾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而百姓却流离失所,以至“人人厌苦,家家思乱”。希望朝廷能带头刹奢华之风,兴俭朴之气。然而,萧衍看了上疏却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恶攻自己。气冲冲地把贺琛叫来训斥:你说王公贵族生活奢华,纯属胡言乱语,我就是王公贵族的头,当初我腰围有四尺,现在仅两尺多一点,如果一味贪吃贪喝,怎么会这么瘦呢?萧衍的腰围细,并不能说明他俭朴,因他晚年信

    领导文萃 2022年8期2022-04-27

  • 从征求到反应:建言行为链中的管理者角色*
    管理者征求建言、纳谏和建言/建言者评估的研究日益丰富, 但不成系统。为解决这些实践和理论上的不足, 提出并整合建言行为链框架; 并基于输入−过程−输出模型, 从管理者角色入手, 系统分析和归纳管理者征求建言、采纳建言、评估建言(者)的前提和结果, 以诠释管理者在员工建言行为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 并为管理者更好履行建言管理职能提供实践参考。建言征求, 管理者反应, 纳谏, 建言评估, 输入−过程−输出模型1 引言在当下强调创新和群体智慧的时代, 员工参与

    心理科学进展 2022年1期2022-01-20

  • 萧衍的“腰围”
    ,特别是对他拒不纳谏的做法十分反感。大臣贺琛给萧衍上疏,批评朝廷上下奢侈成风,一些权贵集团“姬妾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而百姓却流离失所,以至“人人厌苦,家家思乱。”希望朝廷能带头刹奢华之风,兴俭朴之气。然而,萧衍看了上疏却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恶攻自己。气冲冲地把贺琛叫来训斥:你说王公贵族生活奢华,纯属胡言乱语,我就是王公贵族的头,当初我腰围有四尺,现在仅两尺多一点,如果一味贪吃贪喝,怎么會这么瘦呢?萧衍的腰围细,并不说明他俭朴,因他晚年信佛

    杂文选刊 2020年11期2020-11-16

  • 基于说服理论的员工谏言与领导纳谏研究
    者集思广益、开门纳谏是组织成功与繁荣必不可少的因素。领导纳谏行为广泛存在于我国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之中,尽管许多员工谏言行为的研究中包含了领导开放性和领导支持等变量,但较少研究将领导者置于这个问题的中心。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员工进谏后领导者的反应。例如,领导对谏言的认可以及对谏言者的绩效评估等[7, 8]。但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文献大都聚焦于管理者如何对谏言者进行绩效评估而缺乏对领导纳谏的关注。在现实组织中,领导者可能采纳员工谏言,也可能由于某些因素拒绝纳谏

    管理学报 2020年4期2020-05-21

  • 巴彦淖尔市 奔着问题去?盯紧问题改 推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等多种渠道“开门纳谏”。建立市、旗(县区)联动整改工作机制,以《巴彦淖尔日报》开设“整改进行时”专栏为抓手,每周对各地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监督,盯紧、抓住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改,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截至目前,共整改完成自治区“开门纳谏”交办问题36个;市本级“开门纳谏”征集到问题140余个,梳理汇总为42條,全部转给相关部门进行办理。(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 张 月)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11期2019-12-23

  • Zou Ji Remonstrates King of Qi
    带来《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邹忌是齐国的贤士,他从与徐公比美的经历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劝诫齐王要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广开言路,从谏如流。齐王最后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常州市盛毓度小学的同学们带来的精彩表演吧!Narrator:It is the Warring States Time(战国时期). Seven big states have been warring for many years. During this

    阅读(快乐英语高年级) 2019年12期2019-09-10

  • “谈何容易”误用两千年
    因此只有明君才能纳谏。吴王一听非有先生怀疑自己不能纳谏,赶紧正色道:“我准备好了,您开始谈吧。”非有先生于是举了夏桀的忠臣关龙逄、殷纣王的忠臣比干直言而遭杀戮的故事,来证明“谈何容易”。又说邪恶的君主听信小人之言,因此贤士们都躲进了深山老林做隐士去了,这样的君主令人生畏,同样是“谈何容易”。这一番话说得吴王出了一身冷汗,立马向非有先生表明自己愿意远小人、近君子,裁减一切奢侈用度的决心。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3期2019-05-14

  • 领导干部要经常“洗耳朵”——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若芊《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邹忌“形貌昳丽”,分别询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拜访于他的客人:“我跟城北一名叫徐公的美男子谁更美?”得到的回答均是:徐公不如您美。第二日,见到徐公,自叹弗如,夜里睡觉时便细细思之:为何如此显而易见的事情,众人却要罔顾事实赞美自己?思深悟透之后,邹忌向齐王进谏:“我深知自己不如徐公美,但是我的妻、妾、客人却都说我比徐公美,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喜爱我、畏惧我、有求于我。现在大王您拥有一百二十城,领域辽阔,您宫里的妇人

    记者观察 2018年15期2018-11-18

  • 莫夸大语言之用
    事——邹忌讽齐王纳谏。在故事中邹忌用委婉的方式告诉齐王要广泛纳谏,幸好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接纳了邹忌的建议。许多人在读这个故事时都认为这是邹忌语言魅力的功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关键。邹忌巧妙的说话方式固然很重要,但他最终能进谏成功的原因还是因为齐王有一颗关心政事的心。假如齐王是一个昏君根本不管政事,那还谈何纳谏,无论邹忌进谏的语言有多委婉,多巧妙,齐王断然是不会接受的。语言之力只有在对方的思想和价值观方面与你有契合点的时候方可发挥。莫夸大语言之用,因其存

    科教新报 2018年48期2018-06-11

  • 古今妇女之冠
    、责斥。四、虚心纳谏 知错就改武则天广集天下之才,用贤不疑。不仅如此,她还能虚心纳谏,充分发挥诸位贤臣集体的智慧。(一)初用酷吏,后诛酷吏。改朝换代之初,武则天继续使用酷吏,独理万机,似乎不能纳谏。天授二年正月,李嗣真上疏进谏希望武则天诛杀酷吏等。而武则天不听,但是这不是由于武则天拒谏饰非,而是由于李嗣真所谏有的已脱离了实际。当时武周政权刚刚建立,人心未定,潜在反对派仍有很大的实力,需要用酷吏来防乱制乱,稳定局势。但等到政局逐渐稳定之后,周矩等人再次进谏要

    大经贸 2018年2期2018-05-14

  • 从谏则圣:贞观之际的君臣论治
    ”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为明君。《贞观政要》记载:“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苛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力求群臣谏言,他认为臣子进谏,天下才能长治久安。魏徵最能进谏,甚至多次让李世民生气发怒。《旧唐书》中记载魏徵:“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疑。”纳谏能使皇帝完善自身,纠正错误言行。但是少有皇帝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纳谏纳谏需要皇帝放下架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夏桀、商纣不能纳谏

    醒狮国学 2018年11期2018-01-20

  • 我遇到了邹忌
    读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到晚上睡觉时依旧念念不忘。躺在床上的我,感到眼前一黑,眨眼间,我已穿着古代女子的衣服,出现在邹忌家里。只见邹忌问他的妻子:“我美吗?”“您非常美!”妻子回答。他又问他的妾:“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妾小声道:“徐公算什么?他怎么能和您比?”邹忌十分得意,说:“哟!看来我才是最美的!”说完后,邹忌照了照镜子,想了想,还是怀疑自己比不过徐公。第二天,有个客人来求他办一些事情,邹忌又问客人:“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客人为了讨好

    幽默大师(漫话国学) 2017年9期2017-11-06

  • 纳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7年24期2017-08-14

  • 《邹忌讽齐王纳谏》特色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题材选取、说理技法、结构安排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值得赏析、借鉴和应用。一、题材选取之美。如何让齐王接受广开言路的进谏,进而使齐国走向强盛,邹忌可谓用心良苦。他首先从自身生活体验选取题材,以家庭成员中妻、妾、客对自己的蒙蔽说起,进而由家及国,类比说明齐王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以现实生活体验说理,易于引起齐王兴趣,便于展开;以家事类比国事,易于引起齐王深思,并自觉接受邹忌之讽谏。题材选取之美确为讽谏成功之首要因素。二、说理技法之美。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7期2017-07-26

  • 两面邹忌
    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不但敢于进谏,而且善于进谏。这个邹忌,真诚、睿智,十分阳光。同在《战国策》中,也记载着邹忌设局陷害田忌之事。因为嫉恨田忌战功卓著,便与公孙闬合计派人“操十金”冒充田忌之人前去占卜,问“三战三胜”的田忌“欲行大事”即谋王篡位是否可行,能否成功。又密使人“执”此“卜者”为人证,坐实田忌企图谋反,使田忌百口难辩,“不能自明”。这个邹忌,狭隘、下作,非常阴暗。两个邹忌很难融为一体,历史就这样无情地记载并向后人展示

    百姓生活 2017年4期2017-04-20

  •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看干部监督
    起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看干部监督□ 徐 起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面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提问,邹忌的妻、妾与客均回答徐公不及邹忌。邹忌暮寝而思之,追根溯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一幕与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监督的“难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组织部门对干部为人品行、工作成绩进行谈话时,有“爱护”干部的,不愿阻人前程;有畏惧干部的,怕被打击报复;有欲求于干部的,想从中捞取好处,凡此种种,都对我们全面深入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9期2017-01-26

  • 齐景公纳谏的启示
    □姜子谦齐景公纳谏的启示□姜子谦喻梁/图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忠言,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晏子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景公喜好身边宫女着男装,于是都城里的女人都穿起了男子的衣服。齐景公派官吏禁止这件事,说: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尽管如此,仍不能禁止。齐景公向晏子询问其原因,晏子说:你在宫内让女人穿这样的衣服,却在宫外禁止这样做,好比“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您若禁止宫内的女人这样穿戴,宫外就没人敢这么做了。齐景公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都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12期2016-12-20

  •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从作者对这位霸主纳谏行为的叙述这个小侧面就能看出作者的这种倾向性,不管是用直接叙述表现之,还是用间接叙述突显之。关键词:《左传》 重耳 纳谏 直接叙写 间接叙写《左传》既是一部记述春秋争霸故事的优秀历史著作, 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思想倾向性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晋文公重耳无疑是作者倾注心血、着意刻画并且尽力美化的一位霸王形象。晋文公在周天子衰微、社会剧烈动荡之时,而自己又被迫流亡十九年的情况下发奋图强,最终开创了晋国的繁荣局面,击败楚国,稳定了中原诸国,“惠此中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0期2016-11-14

  • 浅议唐太宗纳谏
    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广开谏言渠道,他将大臣们各自的特长发挥得淋淋尽致,创下贞观盛世。贞观之治不仅是封建社会中华文明政治实践前所未有的最高峰,国家政治相对高效、廉洁、清明,具有良好的信誉和执行力,更是将中华文明核心作用发挥到极致。关键词:唐太宗 纳谏 民主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因而在封建帝王中,能够虚怀若谷,采纳下属意见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也就造成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2期2016-05-30

  • 《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训练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既克,公问其故(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2.翻译下列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3.两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各是什么?4.曹刿和邹忌性格有何相同点?鲁庄公和齐威王又有何共同点。【参考答案】1.(1)已经  (2)于之(在那里) (3)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4)间或、偶尔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9期2016-03-07

  • 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亦可顺耳 ——《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谏艺术刍议
    ——《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谏艺术刍议王亚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中学 陕西咸阳 711300)作为劝谏艺术的经典之作,《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谏过程可谓入情入理,劝谏语言可谓文质兼美。表现出如下特点:劝谏方式上,由己推人,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劝谏语言上,措词委婉,比喻巧妙,整齐精练。总之,很有特色的,很有说服力。劝谏 由己推人 委婉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忠言”往往“逆耳”。所以,要达到“利于行”的目的,对于接受建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3期2016-03-02

  •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郭惠芬《左传》既是一部记述春秋争霸故事的优秀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思想倾向性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晋文公重耳无疑是作者倾注心血、着意刻画并尽力美化的一位霸王形象。单从作者对这位霸主纳谏行为的叙述这个小侧面就能看出作者的这种倾向性,不管是用直接叙述表现之,还是用间接叙述突显之。《左传》 重耳 纳谏 直接叙写 间接叙写《左传》既是一部记述春秋争霸故事的优秀历史著作, 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思想倾向性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晋文公重耳无疑是作者倾注

    现代语文 2016年28期2016-03-02

  • 两面邹忌
    候,《邹忌讽齐王纳谏》已被纳入语文课本,故从中学时代起,邹忌其人就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不但敢于进谏,而且善于进谏。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说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指出“王之蔽甚矣”,让齐威王为之称“善”并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致使“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篇短文,是从《战国策》中节选的。邹忌之谏

    小品文选刊 2016年8期2016-02-11

  • “三严三实”教育要开言路纳谏
    只有广开言路、广纳谏言、较真碰硬,才能真正做到在“交流、交锋、交融”中,认识自我、改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带领单位建设上台阶。交流,要广纳谏言取“真经”。党员领导干部善不善于倾听、乐不乐于交流,不仅体现着道德修养、对他人尊重,更体现着领导艺术、执政能力。时下少数党员干部或是不愿交流,认为少说为佳,生怕给自己“找茬”、“添乱”;或是不善于交流,坐在办公室看文件、听汇报,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或是不会与群众交流,同群众说不到一块。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从

    党建 2015年12期2015-12-21

  • 举一反三巧设喻委劝君王广纳谏
    纵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六个“三”值得品味。三次对话。三次对话分别发生在邹忌与妻子、妾及客人之间。同一个问题,表达不尽相同。对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妾“吾孰与徐公美”,对客人“吾与徐公孰美”,行文活泼,有变化。针对同一个问题,三个人的回答不尽相同,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的亲疏远近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人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5年1期2015-09-10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纳谏”之我见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很好的见证。我们都知道讽谏,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从而使谏言者与言语环境、说服对象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使谏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当然,人们都喜爱听顺耳之言。况且就封建社会而言,皇权赫赫,不可侵犯,历史上有多少谋臣良相在朝廷上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9期2014-09-22

  • 浅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审美教育
    煜东《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一直被中学语文课本选用。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特别是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无论是词句、结构,还是内容思想,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每一次教学此文都被文章中所蕴含的美所打动,为文章安排的独具匠心所折服。因而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一个“美”字,让学生理解词句,掌握内容,分析结构,把握人物,总结主题,指导背诵,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首先,这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6期2014-08-25

  • 纳谏”杂说
    其实不然。史上能纳谏者并不多,唐太宗以后的那些皇帝,有几个不知道贞观故事的?何以竟没有一个开明到李世民那个水平甚至超过他的?魏征劝谏,大概还是站着说的,宋以后要跪在地上说了。又有死谏尸谏,蓬头跣足,把自己绑得像粽子一般再负上斧钺去谏,或者抬了棺材去谏,或者干脆触柱而死以进一言……然而任你死去活来,他不听就是不听;不但不听,闹不好还赐你一个满门抄斩、诛死九族。那类谏法,都有点呆气,如果以为魏征好做,遍地都是唐太宗,真可谓“书读得越多越蠢”。何以魏征有人做,太

    杂文选刊 2013年3期2013-05-14

  • 论刘邦纳谏的原因与特点
    21001)谈起纳谏,我们自然会想起唐太宗与魏征这对君臣楷模。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善于纳谏,敢于纳谏,勇于纳谏的封建君王,人们会忘却了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起身于布衣的刘邦,正是借助于他敢于纳谏的勇气,善于纳谏的度量,勇于纳谏的作风,在秦末农民起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争斗中,一枝优秀、独领风骚,建立起西汉王朝,其纳谏思想不仅特征独特,其作用也举足可叹。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纳谏”为“古代指君主采纳部下的进谏,后泛指尊长等接受规劝”。从中我们可以清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论唐太宗的纳谏思想
    425117)纳谏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帝王像唐太宗这样善于纳谏的。可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纳谏与进谏,总是加以讴歌,而对包括谏议性质在内的谏议理论及其政治效果等问题,却极少研究”。[1]本文认为,唐太宗的纳谏思想具有完整的体系,需要系统地梳理,以为当今社会提供借鉴。一、唐太宗为什么善于纳谏唐太宗纳谏,除了基于“安人理国”的政治需要之外,主要与他在吸取隋亡教训过程中,形成的君臣观分不开。他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4-02

  • 唐太宗的为政之道——读《帝范》有感
    和气度。四、虚心纳谏“木以绳直,君以谏圣。明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其命承意而谏之也。既王能如此,则谁敢不敬顺王之美命而谏者乎?”古往今来,虚心纳谏是广开言路的基本要求。唐太宗深谙此道,他说:“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虚心纳谏也是求贤拒佞的要求。“明王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诫哉!”可见,唐太宗深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唐太宗的大臣魏征多次直面进谏,他也多能虚心倾听和接受。为官者要能做到善于倾听,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10-15

  • 听取代表意见不应称为“开门纳谏
    代汉语词典》对“纳谏”的释义为“古代指君王采纳臣下的进谏,后泛指尊长等接受规劝。”《辞海》、《辞源》对“谏”的释义为“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由于下对上的关系,决定谏是单向的,处于上位的被谏者可听可不听,甚至处罚或杀戮谏者,这类事例不胜枚举。人大代表是人民派驻国家权力机关的使者,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分别是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显然,二者的关系不是国家机关在上、人大代表处下的关系。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

    浙江人大 2009年9期2009-10-16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进忠言取得良好效果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的。二、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2.听课文录音3.朗读指导教师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

    黑河教育 2009年2期2009-05-13

  • 一生沽名钓誉的唐太宗李世民
    其才;二、能够“纳谏”,也就是能够接受意见,别人有话敢说。特别是他能纳谏,名臣魏征直言敢谏,君臣契合,千秋传为佳话。其实,能够接受意见,办好了国家大事,对自己也是好事,何乐不为?李世民勇于纳谏成了他最大的德政,就说明别的皇帝大都不肯接受意见,横不讲理,老虎屁股摸不得。事实正是如此,言官小心翼翼地向皇帝进言,只因为说的话不合皇帝的胃口,被打被杀的事,历代有之。过去给专制王朝里的忠臣定了一个标准,那就是“文死谏,武死战”。当武官的能够战死在战场上,就是忠臣,这

    文史天地 2009年1期2009-02-18

  • 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问之客曰”中“之”字含义
     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关于“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一句中的“之”字含义。历来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观点(一),之:代词,指代“孰美”这件事。观点(二),之,指示代词,这,表示强调。观点(三),之:代词,他的。观点(四),之:衬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根据上述观点,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对观点(一)持认同态度的人多认为此句中的“问之客曰”为省略句,补充完整应为“问之于客曰”,如果抛开其他句子,独立分析“问之于客日”中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9期2009-01-05

  • 恩威莫测的恐惧
    看这个君王,在“纳谏”的问题上,是从善如流,还是嫉善如仇。以此为准星,所以把忠言谏诤的比干剖了心的商纣王,必是昏暴之君,而把爱批逆鳞的魏征比为一面好镜子的唐太宗,就一定是圣君明主。按说,这样一个标准,应该没有什么大错,用来评论中国的帝王也基本准确,可是终究还有特例。朱元璋就是特例中最突出的一个,他“纳谏”有很经典的言行,让臣子感动得要命,但“拒谏”却又同样厉害,随时都会上演人头落地的惨剧。从情理上讲,一个智力稍稍正常的君王,就会知道冒险进谏的臣下越多,对他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18期2008-10-16

  • 现代社会何言“进谏纳谏
    王学泰进谏纳谏并非表达权言论自由、表达权一类的话语,在中国已经讲了一百多年了,知识分子最关心、也最爱议论这个问题。可是每当他们提到这个问题时,就常用古代士大夫的进谏传统去比附,如钦佩“邹忌讽齐王纳谏”,呼吁“诽谤之罪除而良言进”等。把自己想象成社会的谏臣,希望自己的表达能得到社会理解和宽容;官员也习惯从纳谏角度理解民众的表达权,告诫部下要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有“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的肚量。这些说法虽然各自有其智慧和意义,但是用来解读和张扬表达

    廉政瞭望 2008年4期2008-06-17

  • 浅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言性
    茂樟《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小事设喻,讽劝齐王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的故事。历来文章主旨的解读并无分歧,但对本文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却有所争议。我认为,如果能够从文体论入手,所有的分歧与疑问都将迎刃而解。因此,与其纠缠于本文史实的真假,不如把它当做一篇寓言来解读,这样似乎更加合宜。寓言是以讽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某些方面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实就是这样一篇寓言。文章开头写进谏的缘由。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这让他有了与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2期200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