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纳谏”之我见

2014-09-22 18:34杨金平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9期
关键词:纳谏齐威王寡人

杨金平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就如“良药苦口”。但“忠言逆耳”并不一定利于行,相反,忠言顺耳则一定利于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很好的见证。

我们都知道讽谏,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从而使谏言者与言语环境、说服对象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使谏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人们都喜爱听顺耳之言。况且就封建社会而言,皇权赫赫,不可侵犯,历史上有多少谋臣良相在朝廷上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如爱国诗人屈原向楚怀王进忠言,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逆耳),则被奸臣妒恨,最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成为千古奇冤;还有比干,纣王不耐烦他提意见,就下令将其剖腹挖心,也因逆耳葬送了他的性命;还有伍子胥,他建议吴王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却遭到拒绝,最后引剑自刎,临终前他悲愤地要求把头颅挂在城门上,要亲眼观看越王勾践东山再起,来攻打吴国;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等,都是千古奇冤,忠言逆耳的结果。

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即“忠言顺耳”,“良药蜜口”,足见这种劝谏办法聪明巧妙,劝谏技巧之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替对方考虑——不暴露劝谏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像屈原、比干那样忠言逆耳效果不一定好。然而邹忌注意进谏艺术,入朝后,他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并切实感到“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用婉言相谏——忠言顺耳利于听

通常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却实话实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但“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以此创设情景,“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取悦威王。邹忌谙为“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三、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谋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王之蔽甚矣),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结果是“燕、赵、魏、韩闻之,皆朝于齐”,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由此看来,《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中,邹忌的力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的确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良药一定要苦口”吗?“忠言一定要逆耳”吗?因此,我认为“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借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当然,《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劝谏的成功,除了自身劝谏技巧外,也在于劝谏对象齐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因此邹忌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他赢得了名声,赢得了国家的强盛。以史为鉴,作为今天的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作者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

猜你喜欢
纳谏齐威王寡人
田忌赛马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田婴巧荐王后
田婴巧荐王后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太宗纳谏
栾书纳谏
编辑部的故事
嗜好可以当药
马路公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