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09-07-14 09:54包金花
电影文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电影历史教学作用

包金花

[摘要]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亦是历史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工具,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电影:历史教学;作用

电影就如黎民伟先生所言,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亦是历史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工具,电影往往不断反映当地的历史,不同国家的电影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历史及文化。利用电影可以把一些已被遗忘的历史片段通过影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重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现场感,将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加强思想教育。市见,电影对于历史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不容小视。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把电影灵活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用电影片段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导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热情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也有人说,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制造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如:在讲《五四运动》一课时,开始便播放电影《我的1919》的一个片断,然后设疑:“影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场运动为什么会爆发?运动的主力是谁?有什么意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体探究的兴趣,又把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变成了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有利于学生主体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成为主题性课堂的又一兴奋点。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了一个历史空间。这样就避免了历史教学的一个误区——对历史知识的过分识记,转而追寻新课程理念—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培育情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过来,主动参与的过程又推波助澜地把主体的兴趣和激情进一步鼓胀。

二、讲授新课——再现历史画面,突破重点难点

电影作为教学媒体,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瞬间的重现,把过去的事情、历史上的事实搬到教室里来,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如同身临其境,即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知识的突破。但是,科学选片是电影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前提,如何将课本知识点与影片片段有机结合,构建宏观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影片的作用,电影片段在课堂知识体系中的编排则是关键。根据需要主要有三种编排方式:

1插播引用

在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上,电影片段的编排处理可采用引用式、插播式。如讲解《辛亥革命》一课,整体知识体系可分三大块: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武昌起义、结局及影响。本课可选取电影《武昌起义》片段插入辛亥革命的经过,让学生直观感知这段历史。而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这一目标时,可剪接《阿Q正传》中阿Q闹革命的片段,配以相关问题:阿Q对革命如何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2补充教材

专题课的学习,电影片段尤其是纪录片是最真实生动翔实的补充教材,应与教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讲《新中国的外交》一课时,我选取了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新闻视频链接《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作为补充教材,本课传统的课堂进程与知识体系也被打破。本课教学分三个进程:第一个进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结合课本自主探究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外交方针及成就、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方针及突破、新时期外交方针的变化及成就等基本知识。第二个进程:观看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新闻视频链接《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第三个进程:学生课堂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方针、特点及变化的原因、外交政策方针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制约?中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原因、展望中日、中美关系的发展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3主体框架

在《戊戌变法》一课中,我利用影视作品《走向共和之戊戌变法》片断构建课堂知识体系的主体框架。本课主题为戊戌变法,知识结构为再现维新一审视维新一反思维新。其中影视片断是再现维新,为整个课堂结构的基础,审视维新贯穿再现维新整个过程,反思维新则是主题知识巩固与深化。这样的知识体系严谨科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加深知识理解,进行思想教育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晴。”“头难起,尾难落。”就课堂教学而言,“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

课堂小结就是在阶段学习任务或者新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艺术性的手段、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该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或是简单重复,更应该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运用历史影视作品,配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思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历史情境,以情激情,能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生动的剧想教育。

现在的学生都是“文革”以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种荒诞怪异的现象,对那场动乱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缺乏亲身的经历,也就难以理解,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不解决,在讲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科学地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根据教学需要,我组织选放了两组电影片段:一组片段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文革社会动荡的情景:出现了红卫兵扫“四旧”,造反派打砸抢、武斗四起、全国大乱的画面;另一组片段则反映了文革造成的严重危害:出现了工厂停工、农田荒芜、机关瘫痪、许多老干部被迫害至死的镜头。通过影视屏幕,把学生带人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学生在感知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后,自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革”是一场动乱,给国家带来的是一场灾难,必须彻底否定。两组片段真实地、客观地再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全国大乱的画面,同时又反映的正是那个动乱年代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交流,联系当今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际状况,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总之,电影就像黎民伟先生认为的那样不单是娱乐,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更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适当地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体会。教学中不能以影片替代课程,更不能播放那些严重失实的影视作品,应注意有选择性、有目的性、有实用性地适当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电影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电影历史教学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