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站人文化的民俗特征

2009-07-27 10:10
理论观察 2009年6期
关键词:族谱驿站习俗

许 铭

[摘 要]站人文化是形成于东北地区,是现今仅存于黑龙江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站人文化的民俗特征,是由生活生产习俗、语言特征、民间信仰等方面构成,在梳理站人文化的过程中,也应对保护站人文化进行探索。

[关键词]站人;文化;民俗[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6-0005-02

站人,是东北地区对从事驿站工作站丁及其后代的一种称呼。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是一支具有特殊属性的群体。他们最初产生于在清代康熙年间,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这群产生于清代的特殊人群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文化圈。

我以宁年驿站为例,进行了考察。宁年站即现在的黑龙江省富裕县的富宁村,距富裕县城大约有16千米。据当地老人介绍,村外东北方向现仍有一段古驿路。居民以姜、杨、袁、任四大姓站人为主,有少量的“民人”即后迁入的关内移民。全村有现有240—250户,人口1100人,其中站人仍居多数,有900多口人,耕地8700多亩。主要作物是玉米、黄豆等旱作农作物。

村中以姜姓为最多,其次是任、杨、袁三姓。另有李姓站人后迁入这个村子,仅几户。还有少数外来人口,他们大多是在东北光复后迁入这个村子。三十多里外的杨屯以杨姓居多。另外还有一个站人村叫小榆树,以袁姓站人为多。这两个屯子是杨、袁两姓站人迁到宁年后为了开荒垦种而建立的村屯。这种现象在黑龙江的各个驿站是非常普遍的。

一、生产习俗

站人在进入驿站时,由清政府“每男丁发给田五垧,均由设驿之村庄以附近之农田拨给。该拨给之农田内,若有熟地,则交付该将军,另以田补给该熟地之主。”〔1〕站人的站地是不纳税的,产品全部归站人所有。清政府也是以此代替站丁的俸禄。从此,站人就在各驿站开始了亦农亦“军”的生活。

当时的东北地区是以满、达斡尔、蒙古、锡伯民族为主的。他们基本上是以渔猎、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只有少量的农业生产。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非常落后,仍然采用古老的“火田法”即“一岁锄之犹荒,再岁则熟,三四岁则腴,六七岁则弃之而别锄矣”这种落后的耕种方式,每垧只能收一、二石。〔2〕

由于站人多为辽东、山东、河北人,他们早就掌握了很高超的农业技术。到达东北后,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种植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作物。他们种植的作物有“谷凡种:曰稗子、曰小麦、曰大麦、曰粟、曰秫、曰黍、曰稷、曰高粱、曰荞麦,而以稷子为最”。此外还有蚕豆、豌豆等作物。由于站人采用了“休闲、轮作二法”。若砂碱地则用休闲法,每年耕作一分,休闲一分;轮作法最为普遍,即高粱、谷子、黄豆之类,每三年轮作一次。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产量比上述土著民族要高出很多。“大垧十亩,得粮四五石,多者七八石”。〔3〕

站人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对于黑龙江地区早期的开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驿站附近,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从事农耕的当地土著民族也从站人那里学习到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在驿站建立初期,由于站丁数量少,而驿传任务重,没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从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驿站全部开通后,清政府决定先从蒙古、锡伯、达斡尔族购买粮草。后来,决定征调蒙古、锡伯、达斡尔索伦族人来协耕驿丁的土地,派郎中来进行管理。到康熙三十年(1692年),随着站人数量的增加,遂改变由当地少数民族协耕的做法,站丁地全部改由站人自耕自种。

但是,站人长期受到清政府的控制和压迫,生活非常困难,所以到了清末开放设治以后,大批新户来到黑龙江地区,站人开始大量的典卖土地。民国以后,站人全部被改为民籍,不再从事驿站工作,站人便开始以为人做佣工生活。在1946年,对黑龙江地区的统计,站人中无地的农民占站人总人口的88%。

二、生活习俗

由于站人在很长时间里是受到清政府严格控制的。所以他们只能在一个比较窄小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又形成了封闭性的特点。

站人经过了长时期的繁衍,逐渐地形成了以家族为主的组织形式。在每个站人家族内,都有着非常严格的长幼辈份的界线,形成了一种尊上的习俗。站人之间的交往是非常讲究辈份关系的。站人如在路上相遇,辈份低的要给长辈让路。为了不使辈份发生混乱,他们都有严格的行辈排字(站人称为“犯字”),站人家族都修有家谱。宁年的任氏排辈是用了十二个字,姜姓是用二十个字排辈,姜姓站人又有新辈字二十字。

现在四大姓均有保留完整的族谱。其中,以姜氏族谱最为完整。但是,站人的族谱与我们常见的大多数族谱不同。最为显著的差别是这四部族谱仅有一篇小序和谱例,然后就是记录世系,而没有我们通常所见的那种除了小序外,还有族规、五服图、恩荣录、传记、年谱、艺文等内容。即使是世系的记录,也仅仅是按行辈记录名字和妻子的姓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四部站人族谱只能说是世系谱,而不能称为族谱。虽然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重要的站人社会的信息,是一种不可以替代的重要的站人史料。

这四部族谱均为工楷手书,线装。开本不同,我们仅举《姜氏族谱》〔4〕为例来说明。《姜氏族谱》的本名应为《姜氏家谱》,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其称为族谱。姜氏的《族谱》大八开本,分上下两栏,每栏八行,每行字数不等,记一“神祖”(即祖先)名讳、妻子姓氏、生子数及名讳。其余三家均为大十六开本。

姜氏谱书的序记载了姜氏家族的来源,立谱的原因,立谱的原则,家族成员死后入祖坟资格和排列的方式,从谱书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叙述中得到一些站人历史的真实情况。

家谱所反映的祖籍。《姜氏族谱》中说“先是世居云南,相传有大槐树者,族大支繁,瓜瓞蔓延。后因连年饥馑,苦无西成。经前明官府运筹,徙居山左。”其中虽然说出了世居云南的大槐树。但大槐树具体位置却不可考。族谱上又说“经前明官府运筹,徙居山左”这里的山左又不明确。《任氏族谱》中说他们是“原籍云南巧山县,”由此可以断定他们的祖籍是正确的。

家谱所反映的到站时,《姜氏族谱》中说他们的始祖姜纯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又因公务播越至此,此吾先祖颠连流离之由来也。”

《任氏族谱》:“于康熙二十三年岁次甲子,奉差迁移黑龙江省驻防宁年站,承驿务差役。”

除了家谱外,站人每个家族都有家庙,在每年的春节举行全家族的祭祀祖先活动。在祭祀时使用各种礼器,其中他们每个家族都有一套祭祀用的乐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演奏这些乐器,由于宁年站的“大庙”早已被拆除,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宁年站人祭祀的场面了。不过,在我们齐齐哈尔地区,仍然可以找到站人祭祖的仪式。这说明站人三百年来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生活习俗。现在多住砖瓦结构的房屋。但仍有一些原居民的草房。以小叶草苫房顶。屋顶是起脊的,有大檩子,上以柳条编成席子铺上,上面再盖上编好的小叶草。墙体早期是用垡子(塔头墩)砌成,外面用泥抹平。屋内过去是圈炕,南北大炕,

西侧有小炕联接大炕。

烟囱在屋外的东南或西北角。离房子有一米半到二米远,在地面砌起。不高出屋顶。有的砌成方型,有的是圆锥型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秋冬多是西北风,春夏多是东南风,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烟火窜上草房,另外主要是因为垡子砌成的墙不易留烟道,所以,烟囱只能砌在屋外。

另外房屋有通气口,直径有十几厘米。这是与当地人最大的区别。现在居住的房屋已无此通气口。

窗户是上下两扇,上扇是向外开,下扇向内开,现在村内已无这样的窗户。已经全部变成现代式样的。

屋内炕上有炕琴,地面多是土地,富人家以砖铺地,

站人对有人居住的屋子称为暖房,无人居住的如仓房、辗房等称为冷房。一般家家都有辗房,只是大小不同。穷人的辗房很小,富人的辗房很大。

现在村内村委会附近仍有一口古井。据当地人讲,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有可能是在建村时就有的。这口井原来是为驿站的站丁和驿马而挖。现在的村委会原来是驿站的马圈,当年这里有三五十匹驿马,每天都要有二匹驿马(当地说要“吊起来两匹”)备好马鞍,时刻准备出发。如有驿务,则可立即乘马而去。这在当时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

二十几年前,在村后挖牛圈时,曾挖出一只马蹬,一只有二尺多长的大剪子。马蹬很大,是原来驿丁用的。

站人从南方发遣到东北后,在饮食、服饰方面很快就吸收了当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采吃野菜,穿戴狍皮衣服已经成为站人的普遍的风俗。饮食多以豆饭为主,长年以稷子米为主,过去家家厨房的锅内总是煮有各种豆子,小孩饿时,就抓一把给孩子吃。面食很少,过去穷人家只有过年时才会吃一顿白面。

站人的婚丧习俗中的新婚拜祖习俗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这是一种区别于其他人群一种习俗。

站人的礼仪制度很严格,以辈份严格区分人际交往。由于经过了300多年族人繁衍,所以出现了人的年龄很小但辈分很高的现象。在族内有大型活动时,辈份高的要在上座,而辈份低的不论年龄,要在下座,有些辈份再低些的不能与会。

在宴饮时,也严格按照辈份来安排座次,有十几岁的在上座而六十多的在下座,老人向小孩敬酒的现象。

如走在街上,两人相遇,辈份小的要向辈份高的先问候、打招呼,否则会被视为不敬,以后会在族内受到众人的歧视,而失去颜面。

三、语言特征

方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语言,方言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历史、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当地的站人中目前还在使用一种被称为“站话”的特殊方言,这种方言有别于俗称的“东北话”,目前仅存于黑龙江地区的站人当中。这种被当地人称为“站话”的语言,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方言,它仅流行于站人中,是站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一种语言。其特点是语调变化多,以冀鲁辽等地语调为主,其中又掺进一些云贵一带的方言。总体说来,站话属于汉语北方官话语系。有如下几个特点:1.介音、韵腹、韵尾基本上有同等地位。每字的发音,介音、韵腹、韵尾基本上处于同等地位,韵母发音加重。2.声调的对转。站话将普通话中发阴平的声全部发阳平声。还有一些阴平字发下滑音,几乎形成上声,降升幅度都小于上声。3.一些后舌音发作舌尖音。4.一些高元音发成二合元音或三合元音。

四、站人的信仰

站人在进入东北地区以后,保留着其固有的信仰,同时也吸收着当地各民族的信仰习俗。其中重视祖庙,对祖先的崇拜是其原有的习俗。在对待佛、道、萨满等宗教上,站人与汉族人一样,是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式,几乎是全盘接受的。由于受到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满族的影响,在站人中对关公的信仰是最为普遍的,在所有的站人村屯中,几乎都建有关帝庙,当然关帝庙并不单单供俸关老爷一个,还供有“娘娘”和“鬼王”。另外,站人也有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在站人村屯中,几乎都有关于“神树”的传说,“神树”具有祛病驱邪,平治灾难的功效。每到大旱之年,全村人都要到“神树”前进行祈祷,求其降雨。在宁年驿站现在仍有一株过百年的老榆树,当地站人中流传着此树的很多的传说。在天旱时,大家齐聚树下进行“求雨”的仪式。家人有生病的也要到此来祈祷。此外还有关于“黄仙”、“狐仙”的崇拜,这些被称为“保家仙”的黄狐二仙成为站人中家祭的主要神祗。

我们在调查中,深切地感受到站人文化正处于濒危之中。所以,我们就积极地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提出保护规划。在我们的帮助下,当地政府将站人文化申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批准。成为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这成为我们齐齐哈尔市四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年间吉林至瑷珲间的驿站〔J〕.历史档案,1982,(3).

〔2〕〔3〕黑龙江志稿·卷八:经政志·垦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姜氏族谱〔Z〕.现存于富裕县姜氏族人家中

猜你喜欢
族谱驿站习俗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囫囵吞枣
吴有春
背水一战
在十八驿站(二首)
古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