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影壁的空间观念探析

2009-07-28 05:55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影壁空间观念风水

操 红

摘要: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构成中的独有要素,源远流长,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归纳传统影壁所展现的空间观念有三,即人界观念、风水观念和伦理观念。这三项观念对于影壁的确立及长期沿用都不同程度地起了作用,它们相互融合成为传统影壁的特殊文化背景。文章从此三方面剖析影壁的文化意蕴和传统特征,有助于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影壁在新时代的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影壁;空间观念;人界;风水;伦理观念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24-02

影壁,又称照壁,是建在宫殿、寺庙、园林、祠堂、住宅等各种类型建筑大门内外的一堵有特殊功能的墙壁,富有极强的标志性和装饰性。关于影壁的起源和名字有很多说法,其中最确切的解释是:影壁的名字由“隐避”二字衍化而来。设于门内者称“隐”,用于遮挡外人视线,隐蔽内院景致;设于门外者称“避”,用于界定建筑空间,令过往行人注意避开,二者合称为“隐避”,后来称之为“影壁”。

影壁的最早遗存见于陕西岐山西周宫殿,明清时期大量出现于各种建筑中。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使用地域最广泛的要素之一,影壁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确立、定型和多样化。影壁原有的遮挡和隐蔽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屏障对景、避邪镇宅、藏风聚气、美化装饰、显示等级、转换空间……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影壁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建筑学家关华山先生曾指出“空间观念为建筑与文化之间衔接的桥梁”。在影壁的文化积淀中,传统空间观念对其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归纳传统影壁所展现的空间观念大致有三项:一是人界观念;二是风水观念;三是伦理观念。本文着重从此三方面探讨和分析影壁的文化意蕴和传统特征。

一、影壁的人界观念

中国民间宗教是以古代原始精灵崇拜为基础,混合了儒道佛的教义而形成的,内容十分庞杂。源于“万物有

灵”,“灵魂不死”的古老观念,中国民间宗教崇拜的对象包括拟人化的自然崇拜和亡灵崇拜,其宇宙观包括三个世界:虚幻的天庭、超现实的冥府、人间现实环境,也就是神、鬼、人居住的境地。简称“三界”,即天庭、阴间、人界。

人界观念使传统建筑环境尤其是居住环境显示出一种潜在的内外空间的分辨,其层次是内由神明、外由鬼怪逐层界定。于是村有村庙,城有城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守护神。每家外门的门神,门墙上的兽牌,门内外的影壁,门内的刀剑屏,巷道折冲处的石敢当,则是层层防鬼的关卡。人界是一个中性的境地,神鬼交徴之地,人不得不祈求神明保佑并渴望藉神力逐鬼驱魔,因此设置影壁就具有驱鬼和祈神两重意义。旧时人们认为“鬼不会转弯”,如果有鬼来访住宅,即使进了大门也会迎面碰到影壁,再看到影壁上自己的影子,鬼便会惊慌逃走。这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影壁的起源之一。影壁祈神的意味则主要体现在影壁题材丰富的吉祥纹饰上。常见的装饰图案中,道家神仙形象最普遍,福禄寿三星、明八仙和暗八仙常雕在显要位置以求神仙保佑。还有佛教法器“八吉祥”、奇花异草、鹤鹿同春等吉兆装饰,其意都在于趋吉避凶,祈盼和迎接神明安居家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影壁的风水观念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对坟墓和住宅建筑影响深远。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生气第一义”。因此风水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气”,其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聚气”而展开,通过对宇宙天地之气的迎合、引导和顺应,使人体之气与之产生和谐。

风水学认为“天地生气藏气”,“天气从上,缺处入,障处回,宜采入收围”,要“求纳生气”。建筑应是接纳这种“生气”的场所,否则将被视为不吉。建筑的入口被认为是“气口”,生命之气由此进入,再通过庭院进入厅堂。因为“气乘风则散”,所以还要想方设法“藏风聚气”,避免过冷、过热、过强的风,要有一定风速的风吹过才好。在由室外到室内的过程中,影壁起到了对这种“天气”的吐纳与操纵作用。一方面影壁抵挡了恶风、“邪气”,减缓了风势;另一方面影壁疏导“天气”进入建筑入口,庭院的影壁或屏门又转化了它,从而改善了居住环境。《水龙经》云:“直来直去损人丁。”有了影壁,气流则绕着影壁而行,其轨迹成“S”形。由于气流减慢,气聚则不散,当气流减速后接近人体气血运行的速度时,人体就会产生舒适感,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影壁的设置位置便极为重要,进而讲求高宽度尺寸甚至平面尺度也要合乎吉祥步数。

三、影壁的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可以回溯到周代。商、周之际,理性的人文思想开始萌芽,周灭殷后,制定了基本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确立了伦理思想的基本要素,后来为儒家思想承袭,形成了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并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个角落。这种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伦理思想深深影响并制约了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影壁中同样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尊崇礼制而设的传统影壁最基本的内涵可归结为“礼”,其设置位置及规模大小带有建筑等级高低的含义。早在《荀子·外屏内屏》中就有“天子外屏(即大门外的影壁),诸侯内屏(即大门内的影壁)”,以后又发展到“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维”。各种行为礼仪也涉及到影壁的设置,如周代的诸侯行礼时应“出自屏南”,意指从大门外影壁的右侧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壁作为礼制设置的意义被淡化了,影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而不只限于上层贵族的建筑中,但是其体量大小、形式、材料、装饰等仍是建筑等级与门第的特殊标志,体现了贫富的差别。从华贵精美的宫廷影壁,到干净素雅的民居影壁都有鲜明的显示。影壁虽然具有形式的独立性,却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位置标记,形成“内外有别”分向人流的等级空间,并要求人们对应此过渡空间来变换伦理行为。又因为影壁的设置多位于轴线上,便直接加强了传统建筑的“正性”特征,严谨的空间序列更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观

念。

四、结语

综上分析,人界观念、风水观念和伦理观念对于影壁的确立及长期沿用都不同程度地起了作用,它们相互融合成为传统影壁的特殊文化背景,从而使影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味。作为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影壁不仅反映了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反映了中国社会伦理观念,还形成了丰富的空间过渡层次,产生特定的空间意蕴,并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从文化审美与伦理角度看,对影壁的美化和装饰同样显示了影壁文化的生命活力。可以说影壁是中华建筑文化独树一帜的创造。剖析影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它在新时代的设计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关华山.民居与社会、文化[M].台北:明文书局,1989.

[2]楼庆西主编.雕塑之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程建军著.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操红(1973- ),女,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影壁空间观念风水
别扭的影壁
老北京建筑里的影壁
门口有道墙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