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探析

2009-07-28 05:55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影响因素青少年

林 敏

摘要:文章根据对北京市1600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调查,着重分析了北京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现状,并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总结出网络成瘾与自身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因素与网络成瘾的形成关系,为家庭和社会对待网络成瘾行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65-02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98亿,其中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35.2%,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绝对数量超过1亿。

然而网络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患。网民如果过度或不当使用网络,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而且会使其身心受到影响,尤其是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大量调查及文献表明:痴迷网络会使青少年失去和其他人交流的能力,并极易诉诸暴力。另外,还将造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失眠、紧张性头疼、急躁,影响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种因不正确地使用网络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的现象引起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将之命名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Young,1996)。

与成人相比,网络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对社会而言,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沉迷于虚幻的世界,逃避现实,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易产生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导致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受到阻碍,无法发展正常的社会能力,将来难以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担。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而有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其高冲突和不稳定也会导致家庭的社会功能无法正常运转,成为危害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抽样调查

近几年来,国内外在网络成瘾的研究中均取得了不少成果,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网络成瘾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我们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实际特点和情况,借鉴网络成瘾诊断工具和网络行为评价工具自编符合在校学生特点的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问卷,着重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特点;并辅以个体访谈法深刻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一)样本构成分析

调查问卷的被试者来自于包括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北方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中学、大学学生,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447份,其中有效问卷1285份,回收率90.4%,有效率88.8%;被试的年龄分布在13~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34岁。其中,男生686名,占被试总数的53.4%,女生567名,占被试总数的44.1%;在所有样本中,中学生共632人(其中初中生362人,高中生270人),占49.3%;大学生569人,占44.3%;硕士84人,占6.4%。家庭和睦的为1224人,单亲或再婚家庭54人。家中能够上网的有711人,不能的有510人。父母都会上网的804人,都不会的318人,只有一方会的为153人。

(二)网瘾行为分析

本研究中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采用的是Bread 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该标准由8个条目组成,用“是”和“否”作答。当其中的五个题目回答为“是”可以认为被试是网络成瘾者。研究发现在中学至大学这个阶段中,网络成瘾者所占的比例大约为4.2%,略低于以往研究所得出的在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成瘾者大约占到6%~10%这样的结论。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受社会称许性的影响;二是大学生的取样可能有些偏差。

(三)网瘾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结合调查研究的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本研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分为背景因素、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层面。

1.背景因素。在背景因素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素都与网瘾行为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就越清楚,明白网络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因而更多地鼓励子女接触、学习网络;其中母亲的文化程度对网络行为的影响大于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母亲往往承担了教育子女的主要任务,因而母亲的言行和观念往往更多、也更方便地传递给子女,并为子女们接受。而家庭的经济条件与网络成瘾的正相关并不费解;但本研究发现,家中能否上网并不与网络成瘾有关,这表明在家中创造上网条件并不能增加子女网络成瘾的可能,关键是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有关。父母离异对个体的发展成长的危害不言而喻,并且影响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网络成瘾来说也是如此。由于父母离异往往会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子女也会由此心烦而去网上消遣并最终沦为网络成瘾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本研究大规模的调查也发现,无论是离异后单亲抚养的家庭还是重组家庭中的网络成瘾比例都显著高于父母双亲均在的家庭。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发现父母离异后,无论是否重组家庭,子女感受到的幸福感都低于双亲抚养的家庭。可见,父母离异的影响之大。由此,对于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来说,要重点关注这类人群。

2.个体因素。在个体因素中,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个体的人格因素,如雷雳等人的研究发现,神经质对网络成瘾有正向预测作用。考虑到个体的人格前人已做过许多研究,而且往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而本研究选择了更容易培养和改变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支持。本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支持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表明个体如果拥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则更不容易成为网络成瘾。这主要由于具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往往意味着个体也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在网络使用上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也意味着他们在遇到挫折或烦恼时往往会进行积极地应对方式,而不是选择比较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回避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等。本研究还发现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多少也可以显著地预测到网络成瘾的可能性。那些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个体更不易成为网络成瘾,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他们具有较好的性格特征,因而与现象与人交往的需要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较多的社会支持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根据富者更富理论,那些有具有较多的社会支持和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的个体往往更多地受益于互联网使用,他们即使较长时间地用于上网,但仍然比那些情绪控制能力差、较少得到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少地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3.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而且父母教养方式往往也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多个方面,如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等。本研究发现,过于包护、严格、苛刻的教养方式往往更容易导致孩子的网络成瘾。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种严格的教养方式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引起学生的发展失衡,使得学生们去网络上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这同需要的失补偿理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叛逆期,而严格的教养方式往往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反抗力和更多的异常行为。这提示我们在预防和干预时,单纯地控制、一味地严格管理并不是有效地防止方法。

三、结论

网络成瘾对个体发展的危害非常巨大,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网络成瘾引发的自杀、伤人事件时有报道;引发的家庭悲剧也绝不鲜见。在我们的访谈中,虽然没有如此极端的事例,但网络成瘾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业的影响也得到了广泛的证实。通过数据分析,还揭示了个体的网络成瘾对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都有非常强大的负向影响。这不仅体现在成瘾学生和非成瘾学生在这三类指标上具有的显著差异,而且我们通过多元分层回归这种高级统计方法,在控制了相关的背景因素后,仍然发现网络成瘾对个体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上网费用的增加、人际圈的缩小、学业的失败不仅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不良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给自身也带来重大的压力,长期生活在这种压力之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由此,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因此,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应及早地对网瘾行为采取预防性措施。如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不同程度的网络知识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技能,规范网络使用行为,并从上网内容、上网时间等给予明文规定,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正确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为防范网络成瘾提供前期保障。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唤起全社会对网络成瘾的关注,可通过举办展览和公开讲座、设计宣传单、张贴健生活小贴士等方法,以便青少年及其家长了解网络成瘾的症状和作简单的自我评估,获取处理网瘾的方法。而对于已经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则要加强预防网络成瘾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创办专业的网络成瘾治疗机构。总之,需要个体、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努力,学会健康上网,预防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

[2]李平.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其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8).

[3]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8.

[4]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m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3).

[5]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

[6]郭跃华.青少年网络应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7]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

[8]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影响因素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