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2009-07-28 05:55刘雪梅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师评价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教师评价影响着教师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进步。当前的中职学校教师评价存在许多的问题,围绕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文章着重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3-0183-02

教师评价促进发展。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而要想整合每个教师这几方面的因素,使这些因素发挥出最佳效能,学校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科学的评价,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角色转变。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基础就是要明确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的依据

(一)国家的教育政策依据

实施教师评价在我国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职业学校教师评价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务院依据《教师法》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的建立,使得师资来源渠道更加顺畅,也为教师评价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职业学校教师工作职责》等政策法规,明确了教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定了教师的任职资格。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对于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是确定职业学校教师评价内容的重要依据。

(二)科学的教师评价观

观念,是指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观念更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思想基础条件。人的观念、人的价值观与人的行动是一致的。“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人的行为及其变革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的变革,价值观念是人的行为及其方式变革的前导” [1]。教师评价观对教师评价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就有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目前,我国的教师评价观主要有两种,即新兴的发展性教师评价观和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观。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科学的评价观是两者结合。

1.教师评价的人性化。教育过程是一种价值定位过程,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在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关系上,我们应坚持“任何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教育价值观,应以教育目的性价值观统领教育工具性价值观,确立并努力实行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价值观,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所谓人性化就是反对那种专断独裁的评价作风,而倡导符合人性的评价规范,就是要以对待人的方式评价教师,摒弃那种把教师当作工具使用的价值观,使教师评价真正成为通过教师主体、为了教师主体和在教师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放在工作首位。

2.发展性教师评价和奖惩性评价各有局限性。这两种评价体系也各有自己的局限性。奖惩性教师评价的局限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片面的教育价值观,在于它把终结性评价得出的评价结论绝对化,在于它仅强化了学校利益的满足,而忽略了教师发展的需要。尽管奖惩性教师评价模式的缺点很明显,但其优点也很明显,例如它使教师的动态配置有客观依据,能够通过合理的奖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杜绝不合格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误人子弟的现象,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适度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样,发展性评价是现行的先进的教师评价理念,但也并非是无懈可击的理论,以教师发展为价值取向,颠倒了教育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教师发展了,未必就会带来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过于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容易出现教师评价的报喜不报忧现象,其评价过程无法操作与控制,且与商业化的人性论相悖,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放任与不负责任,淡化教师自身所肩负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过于注重评价过程而不太注重评价结果;过于强调教师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奖惩不免有失客观公正,从而难以真正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展性教师评价标准的模糊性、目的性差和“温和性”,同样也使其陷入了困境。因此,“两种教师评价体系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人所支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难以带来预期效果,而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又都反对弊端重重的奖惩性评价体系,这样的矛盾与冲突其实也正是近十多年来教师评价发展的现状”[2]。

3.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奖惩性教师评价的结合是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需要。“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并非西方学者所言是势不两立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存并相辅相成的” [3]。从长远利益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与获得奖励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发展的结果本身是最好的奖励。这两种评价制度具有互补性。首先从哲学角度辨证地看以上两种评价制度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对教师过去工作成绩的了解和评价,站在什么基础上对教师未来发展进行设计和展望呢?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奖励和必要的惩罚,靠培训和进修就有如此大的内在推动力,激励每位教师自觉地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奋斗吗?如果没有惩罚,那工作与竞争的压力还有吗?如果有,是否足够令人进取?“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是一句至理名言。由于没有奖励与惩罚,是否存在一些经过多次培训与进修仍旧没有责任感,不思进取的教师呢?

中等职业学校资金和教育资源不充足、教学和科研水平不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评价要发挥促进教师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作用,就应该树立发展与奖惩相结合的教师评价观。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的原则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动力

“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线,要培养出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级技术人才,就必须确保教学质量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企业接受、社会认可”[4] 。因此,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将是评价的重要项目。“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长流水”。如果教师业务评价仅仅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罗列,教师就会习惯于按部就班,不关注专业发展、教学研究,最终将导致学生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难以“适销对路”,造成新的“知识无用论”。在评价中必须体现教师对教研、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及效果。

(二)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原则

教师教学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因素、学校的因素以及教师个人的因素等。因此,教师工作评价不能仅注重教学结果,还需要进行过程评价,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安排和活动是否符合规律和原则,是否有创新,是否最优化,等等。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方案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考核,更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次评价与检阅。制定者一定要本着对教师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在广泛征求教师、校领导、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拟定讨论稿,依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进行修订并执行。

(三)公平和公开相结合原则

在评价中尽量做到具有相同经历、相同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用同样的尺子衡量。在考评活动中严格按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防止人情关系的渗入,防止领导印象。评价指标的拟定必须事先征求教师意见,指标标准应符合大纲要求,符合教师实际,遵循了教育方针政策。评价结果必须公开,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既了解评价结果的分数,还应反馈得分在哪里,失分在何处,以便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和改进工作。

(四)统一和分类评价相结合原则

职业学校的全体教师都从事着同样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担负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任务。因而在评价中应有共性的体现,应有相同的指标。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有自己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即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职业实践课。与此相对应的教师也分为三类,即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三类课程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不同。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文化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其内容以满足专业课程的需要和职业教育的标准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理论课要满足专业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类课程更偏重于实际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职业实践课包括实验、技能操作训练、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等,其内容以形成职业技能为目标,尤其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和创造力的培养。三大类型的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评价中应有体现差异的指标标准,做到既统一又分类相结合。这才能避免评价中的“一刀切”,避免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蓉.中职校教师业务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无锡:机械职业教育,2005,(4).

[2]钟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教师评价初探[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3]张奇勇.可行性教师评价理论的分析与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2005,(4).

[4]张奇勇.可行性教师评价理论的分析与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2005,(4).

作者简介:刘雪梅(1968-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省警官培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教师评价中等职业学校
美国核心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评价的困惑及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