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与秋的情感共鸣

2009-07-30 05:55关雅园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秋景宋词词人

李 莉 关雅园 王 亚

摘要:本文将秋置于中国古代宋词的背景下,主要从宋代词人钟情于秋的原因、秋词之情感内涵、秋词之风格三个方面探讨秋对宋词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宋代词人与秋之间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秋宋词情感内涵

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令人瞩目。纵观整个文坛,历代的文学都弥漫着秋的气息,回荡着秋的声音。文人们在真实展现秋的千姿百态之外,还将人类复杂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蕴藉其中,从而赋予了秋具有特殊意义的“灵魂”,成为文人们表情达意、叙事言志的重要寄托物。

宋代词人格外钟情于秋,翻开宋词,要想寻求“秋”这个字眼儿,一点也不难。可以看到从北宋到南宋,从城镇到乡间,从思妇、游子、失意文人到末路英雄,秋的旋律始终未曾中断过。秋似乎与宋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宋代词人笔下的秋更为萧索,更为沉痛,似乎更具有情韵和感人的魅力,更具人世苦难的积聚和生命深层的感触。

一、宋代词人钟情于秋的原因

为何在四季中宋代词人格外偏爱于秋呢,这与秋本身的特质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一)秋本身的特质。

一到秋天,百草枯黄,万木凋零,词人置身于秋,感受秋气之凛冽,秋声之凄厉,秋云之密布,秋雨之绵绵,不禁体验到一种下降的、凝缩的、紧张的、威严肃杀的压力和劲力,这恰好与人的忧愁、悲凉、抑郁、苦闷的心理状态相一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使得中国古代文人或十年寒窗、皓首穷经,或涉身仕途、沉浮宦海,然而专制政治的沉重压抑,不仅对士人的人格和心灵进行严酷摧残,而且使他们命运常常成为悲剧性的结局。“怀才不遇”仍然是文人常面对的问题。同时现实的黑暗污浊、时局的动荡不安、进退出处的突变、生死哀乐的无常都极大地刺激着古代文人的心灵,而秋正以其独特的风貌与中国古代文人产生生命的共感,触动着他们灵魂的末梢。

秋除了给人以悲凉、凄清之感外,还为人们展示了清新高远的境界:天高云淡,征鸿南翔,秋原莽莽,西风劲吹。置身于秋的天地,文人们感到一种脱尽尘俗的心灵净化,面对寒秋,文人们豁然感悟到了深隐着的自我,他们被窒息的灵魂得到了复苏,他们被扭曲的灵魂得到了舒展,他们的自由人格得到了确证。

(二)宋代的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汉、唐少壮期的蓬勃兴盛,到了宋代渐步人中老年,内忧外患极为沉重。令宋人倍感耻辱的“澶渊之变”、“靖康之变”,使得宋朝国势日衰,疆土日削,对外政策也愈来愈卑逊,同时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形成了“主势强而国势反弱”的结果,官僚机构极度臃肿,军队战斗力削弱,财政严重枯竭,对广大农民剥削、压榨、苛敛升级。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急剧激化,宋代农民不堪重负,掀起了起义的高潮,这不仅造成了对宋代统治者的极大威胁,沉重动摇了他们的统治基础,而且在客观上也给整个社会添上了一层浓郁的衰世、乱世色彩,添加了一股使万物衰败的萧瑟秋色。众多政治失意的士大夫看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仍在重蹈前代败亡的覆辙,局势之严重远过前代而无不及,怎能不产生身心的衰老之感,怎能不为那四处充寒的浓郁之气所动容?怎能不与萧瑟惆怅的秋产生情感共鸣呢?

二、秋词之情感内涵

纵观两宋众多的秋词,我们可以看到在秋叶、秋云、秋风、秋雨、秋草等中包含着文人对生命的悲叹与执著,对人生的思考和时代的感悟。大致看来,宋代词人在秋中大致寄予了五种情感内涵。

(一)对世事无常、人生易老、事业无成的感伤。

封建社会的文人惜时重时,自觉把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政治、建功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严酷的社会现实和官场的争权夺势使得他们往往以生命的白白浪费、大好时光的徒然流逝和惨痛的悲剧结局而告终。面对万木萧条的秋景,词人们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西江月》作于苏轼受贬后的第一个中秋,皓月之下,回首往事,瞻念前程,词人不禁百感交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词人撷取了秋色、秋景中最典型的西风、落叶,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风声、叶声充斥四周,震动了词人易感的心弦,不禁感叹人生之短促,事业之无成。

(二)国破家亡的沉重失落感。

尽管宋代涌现出一批力主收复失地、洗刷耻辱的志士豪杰,然而在与主和派、投降派持续不断的斗争中。正义者往往是失败的。生活在宋代的文人处在这样风雨飘摇、劫复难收的社会中,面对大厦将倾,却无力挽救的局面,词人们身处秋中不由发出故国之思和人生的感叹。

魏了翁在《八声甘州》里这样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被西风吹不断新愁,吾归欲安归?望秦云苍儋,蜀山渺{奔,楚泽平漪。鸿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独立苍茫外,数遍群飞。”南宋偏安,屈膝求和,大片国土陷入敌手,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如此“国破山河在”的场景使得词人在“西风”中涌出“新愁”,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三)怀古伤往,追昔抚今的幽恨。

宋代词人为求生存,为了民族的命运,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然而风雨飘摇,渔野秋声,最终换来的却是理想的彻底破灭、无以言表的国破家亡之痛,由此在那深悲巨痛的秋词中流露出无限倦意。流露出对往事欢乐的眷念。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写于一个晚秋的傍晚,“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词人登高临远,纵目远览,不禁开始怀古伤往,追昔抚今,“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表达了词人倦于机务,想退出政治斗争、解甲归田、颐情山水的思想。

(四)离愁别绪的凄楚,羁旅怀思的哀怨。

宋代词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重压下,不得不走上仕途,来实现自己的报国忧民之志。然而宦海沉浮,风雨坎坷,正直的文人经常遭受各种挫折、打击,过着流放、遭贬的生活,很少与家人团聚,加之中原沦陷、国破家亡,不得不四处漂泊。身处异地的游子,每逢佳节,常常登高怀远,触秋景而神伤。

范仲淹的《苏幕遮》堪称“以秋景写秋心”的绝唱,此词不是普通的游子秋思之作,而是边关统帅写的征人思家之作。词人笔下的秋景阔远美丽,毫无衰飒情味,“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身处塞上一片凄凉的秋景,不由得征人乡思缠绵,心绪黯然,只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五)屡遭打击但仍坚贞不屈的豪情。

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山河破碎的严酷现实面前,一些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挺身而出,投身于铁马秋风、枕戈待旦的火热战斗生活。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虽屡遭当权的投降派的忌恨和打击,但仍不忘杀敌报国、收复失地。

李纲是南渡前后威望最高的主战派代表,《苏武令》作于他为相之时,表达了他可鉴日月的忠诚、不为个人理

解的悲哀和夙志不改的决心。首六句“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一“空”字,一“尽”字,把对沦落敌手的徽、钦二宗的思念和关切,把自己的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形容得淋漓尽致。

三、秋词之风格

从宋词风格流派的角度来追寻秋韵,粗略地看宋词中的秋也有两种风格,即婉约之秋与豪放之秋。

(一)婉约之秋。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其词境具有“狭而深”、“狭而细”的特点,不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内敛于幽细的内心世界,长于以一种委婉含蓄的笔致,细腻地抒写复杂、曲折、微妙的心绪。因此。婉约派词人笔下的秋常常给人冷清凝重之感,感情基调抑郁低沉,题材多涉及闺怨、个人荣辱得失和情爱苦闷、身世飘零,往往离不开秋蝉、寒雨、枯叶等萧索凄凉的意象群。

在柳永的词中,秋的影子随处可见。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词人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经历了颠沛流离、骨肉分离痛苦的李清照。其词更是处处充满着悲秋的愁绪,《声声慢》称得上代表。全词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忽寒忽暖的天气,入夜骤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残菊,窗外的梧桐细雨,逐层深入地烘托出了女词人忧时伤国的愁绪。

(二)豪放之秋。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以抒豪情见长。多表现自我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态度,充满了生命的忧患意识。因此,豪放派词人笔下的秋意蕴广阔,境界宏伟,张扬着男性化的力度感。

苏轼笔下的秋是智者之秋,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感叹和以理遣情的自我宽解,有着在悲患中超越悲患,在困顿之中追求适意,在变动中把握永恒的人生境界。当苏轼只身一人到黄州后,作了《卜算子》一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的极细微的飘然之气,表明了词人不愿随俗同污、人世屈志的孤高品质。丙辰中秋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词人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了对人生的领悟,仅“我欲乘风归去”一句就体现了苏东坡笑看天下,豁达洒脱的人生境界。

辛弃疾笔下的秋是英雄之秋,充斥着悲壮之气,飞动之美,寄予了他满腔的爱国热忱,抗金复国的政治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战斗精神。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懑。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秋天落日的余晖的映衬下,如簪似髻的山影牵动了词人久蓄的闲愁。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不由得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了出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将士们吃着烤牛肉,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将军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然而,在词的最后,词人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地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全词表达了词人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懑。

可以说,秋在宋代词人看来不只是一个季节的概念,它潜入词人的观念和灵魂中,熔铸着词人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体验,记载着世事的沧海桑田和人间万象。秋,以其无法抗拒的魅力点缀了宋代词坛,使我们在秋意中与宋代词人产生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猜你喜欢
秋景宋词词人
宋词里的中秋月
摄影·美好安徽
半小时漫画宋词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秋景
画秋天,写秋景
羊艾茶园秋景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