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小品文文本形式分析

2009-07-30 05:55刘盈汐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品文张岱赏月

刘盈汐 王 颖

摘要:本文着重从小品文体构成入手,以结构形式与内容主题问的差异与关系为着眼点,从语言、意象、结构三个层次逐一揭示张岱小品文的特色与本质。同时,本文运用逻辑理论概念,并加之具体实例,试着分析与定义张岱小品文,以求通过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揭示张岱小品文体现的个性与情感特征。

关键词:张岱小品文文本形式分析特色与本质

张岱一生著述宏富,有《石匮书》、《琅娠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快园古道》、《四书遇》等,并且很具功力,尤其是他对文学的贡献十分卓绝。他的小品文,继承公安、竟陵两派,取长避短,形成独具个性的文风。正如王雨谦《琅媛文集序》所说:“盖其为文,不主一家,而别以成其家。故既能醇乎其醇,亦复出奇尽变。”张岱的小品文与其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显得平淡自然,处处流露出个人性情。黄裳先生曾称他为“绝代的散文家”。而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更是其生活经历和晚明社会的生动写照与记录。本文从文本形式分析人手,从语言、意象、结构三个层次逐一揭示张岱小品文的特色与本质。

一、语言

从语肓层面上说,晚明小品在工具层语言和文学层语言两方面集中体现了自然形态的语言形式和富有变化的文学性语言,逐渐摆脱以唐宋古文为代表的传统古文在语言组织方面形成的规范与束缚。

(一)与“缓”相对的语言节奏。

在张岱小品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语言节奏与唐宋古文的明显不同,如《金山夜戏》。全文在描写“演戏”的过程中,语言顺畅通达,一气呵成,结构紧凑。接连几个短句由连续的动词衔接,“移舟”、“过”、“经”、“人”、“呼”、“盛”、“唱”,把从去金山寺到演戏的过程严密地缝合在一起,其间只有“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一句缓和语速,稍略停歇。

(二)自然语言节奏下的正常语法和逻辑秩序。

仍然以《金山夜戏》为例。全文每一短句或长句都为主动句,主语多为人,少许情况是事物,这也表明了张岱对个人主体化的重视。看似客观平静的描述,实则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判断标准。从语法角度看,句子结构规整,少有特殊句式或不合寻常的格式。词语组合多为主谓搭配,或因繁琐而省略主语。同时,整篇文章短小精悍,句与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开头一句九个字交代了年份时节,之后的“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清楚点明路程及时间地点方位的转变,利落干净,无一闲字。下一句中四字一组,从不同角度全面描写当时情景,分别提到“月光”、“江涛”、“露气”和“瞑天”,语言之简练,不等读者细细回想便立刻转向下一个方向,令读者时刻保持对下文的新鲜感与陌生感。

至下,作者迅速转移视点,由个人“惊喜”的心境转入对动作和场景的描写,主角由“我”到“仆”转到“老僧”,范围不断外扩。这一部分由视角的不同而层层推进。每一个情节都由一两句点睛之笔构成,描写的深度与韵味恰到好处,令读者刚刚品味到精彩却又戛然而止。

(三)形式与内容的反差与对立。

张岱的小品文中,类似《金山夜戏》所体现的语言特色经常出现在其场景类描写的文章中,例如《越俗扫墓》、《鲁藩烟火》、《绍兴灯景》等。其中大部分文章在描写场景细节时连续出现多处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称的语言形式。如《秦淮河房》中的“画船箫鼓,去去来来,周折其间。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栏绮疏,竹帘纱幔。夏月浴罢。露台杂坐”;《扬州清明》中的“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蹭;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人”。这些貌似传统古文的结构形式,字数对应工整,但音律散漫,语法也不相符。在整个场景描写中,这种方式如画近景一般,一点一线,面面俱到,丝毫没有因为唐宋古文在语言形式上的规范而导致其对内容的束缚。合乎规范的四六句式和离经叛道的内容形成鲜明反差,由此表现出一种落拓不羁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通过节奏创造而表现情感的语言艺术,才把对象写得神气俱现,个性尽显。

二、意象

如果说语言是文体的最基础的层次,它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那么意象则是文体最核心的部分。意象创造有赖于具体的语言组织,通过语言这种创造的“像”,以表“意”。但“像”与“意”之间并没有明确固定的相应关系,而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需要作者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完成“像”与“意”的衔接。

(一)场景式意象。

即通过多个物象的组合构成一个场景,在整体中共同表现着主观的情感。此时单个物象不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物象对照映衬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主管意境。对场景物象细致的独特提炼与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凸显了作者主观明显的态度与倾向。

场景切割化主要是通过对场景全面精细的分解式描绘,以张岱《不二斋》为例。该文对不二斋的描写细致入微,这种细致由两条线索完成,一是由外到内的位置关系,另一个是季节顺序。文中使用了“墙西”、“后窗”、“四壁”等表示方位的词语。不二斋在位置关系中被分解成几个部分,不仅能令读者较完整的了解不二斋的布置,更是体现了作者如数家珍的热情,仿佛通过这一具体描述,作者过去在不二斋的活动场景就展现在眼前。与之相对。后半部分按夏、秋、冬、春分别列出季节对应的特色花种。其中被列出的花种有茉莉、菊、腊梅、剑兰等,反映了张岱士大夫的高尚品德和天人合一之意。这些花对环境的点缀与作者的性情相得益彰,同时也令生活情趣盎然,生机无限。

(二)物象描写特性化。

即指场景中常常包含描写中心的个性化物象。这种物象又常常具有将整个物像群凝聚在一起并表现独特的主观感受的作用。张岱小品文在物象描写特性化方面则突出其角度广、范围宽的特点。

如《虎邱中秋夜》一文中的对不同时段的音乐描写就显然突出了这个特点。主要写五个时段不同的声响:第一次是在“天暝月上”之时,地动山摇,天翻地覆,发声者为“十番铙钹,参挝渔阳”。第二次是更定时分,主旋律改为管弦乐,并伴以歌唱,不如第一次震撼的轰鸣,但掺杂多种柔声的乐器,难以分辨节拍。第三次是更深,则以人唱为主,伴以南北曲的演奏。这时有些人在这些美妙的声音中打水嬉戏,充满生趣,有些则开始品评音乐,好不惬意。描写主体由乐器音乐转到人在音乐背景下的活动,暗合了人乐共生,人乐合一的境界;第四次是二更时分,先前的主体和映衬之声一律淡出,在与之前的热闹嘈杂形成鲜明对比的寂静中,一曲洞箫徐徐传来,先前鼎沸的场景突然被这一缕绵绵的哀愁撞破,前后的强烈反差导致人们冷静清醒的沉思与感叹。这里不仅应用了动静对比的效果差异来反映音乐的奇妙,而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反面渲染和烘托了黯淡孤寂的意境。第五次是三更。最后这一次声音的出场来自于人的本体。不借助轰隆之

声的场面效果和任何乐器的声音表达特征。而靠着“细丝”般的声音深深地撼动了听众的内心。这里张岱利用自然景色“月亮”、“凉气”的正面烘托和听众不敢鼓掌,只是微微点头的侧面描写,与四次声响所带来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虽然整篇文章多为热闹喧嚣的场景和一波一波的歌声,可那具有“裂石穿云”般震撼力的声音,最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张岱在前半篇极力体现热闹非凡的气氛,中心却是在写引起知音者心灵震颤的声音。这一过程中的过渡与转折都是在这一选段的对声音特性化细致的描写中体现出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繁杂的世界中,张岱独有的冷静和追求高远的心境。

三、结构

(一)以情感为主体的时空结构顺序。

张岱的代表作品《西湖梦寻》中所写的西湖各处风景,都是以回忆往昔繁华生活的笔调写成,并常常对景物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和梳理。从名字的由来到岁月的经历,从修缮或毁坏的缘由到对故人的凭吊,几乎从每个景物的描写中都能流露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人与事的困惑与感伤。依次排下的时空顺序和作者记忆中经历的时光,给《西湖梦寻》中的各种景致意象增添了历史的厚重。而他另一部代表作《陶庵梦忆》则把小品的结构视角更多地放于昨日。如《越俗扫墓》、《方物》等文章,有些只是单纯叙述过往的经历。更多的则是强调了时空穿梭下的美好与凄凉、安详与灾难、平静与动荡,常常有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悲叹和感触。而在这些时空对比的文章中,作者回忆自己的往事居多。这就更体现了时代交错、情感反差的张力。这种结构安排在文章结尾处会带给读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境和艺术效果:这种根据正常时空顺序按部就班的叙述下来的文章,乍看起来似乎毫无新意,但其中却含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形式上冷静朴实。甚至所写事物与作者毫无相关,实则声色俱全,充满生趣,富于鲜明的个性取向,暗自流露出张岱高洁、孤傲的心境与情趣。

(二)组合各元素并结构成具有情感的整体。

1并列循环结构

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并且这些个体共同作用于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也同样作用于这些个体,相互扩展含义的丰富性与厚重感。这是一个双向作用的循环结构。

张岱在其著名的《西湖七月半》一文中,以这种结构描写了被观察的五种人:一类是富闲的达官显贵看排场气派,却并非真正赏月;二类为理智上望月,但现实中因周围种种而无心望月;三类是注意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与地位,虽人在赏月,心却未在;四类是非纯粹的赏月,只是借赏月而狂欢散心罢了;最后一类是真正赏月。无暇注意赏月外的其他事物的人,他们讲究礼节和品味,注重赏月实质韵味,赏月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纯粹的事情,虽悠闲自如,却潜心体会其中滋味。这里暗含了一个潜在的中心,即作者对这五种人的态度与看法。五种人的描述,全面而细致入微地概括了人的千姿百态与万种风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习俗与趋势,从张岱本人的态度与视角中展现了各异的人生态度与追求,也揭示了张岱眼中的社会良莠不齐的现象。此外,并列循环结构的应用恰到好处的展现了社会客观现象与作者的立场与追求,看似客观公正,实则隐藏了张岱明确的观点态度。

2递进结构

这里的递进结构指每一单元都携带前一单元的内涵不断向前推进,并且加入了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拓开了无限回味的空间。这种结构在尽情享乐的主题里经常出现,如《不系园》。这种结构也常常应用在对某个特定人物的性情描写里,亦如《朱楚生》一文。全文由四个层次不断推进,至末才把朱楚生这个丰满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勾勒出来。先写她的专业基本功十分扎实,接着展现其外貌与气质,然后突出她视表演重于生命的人生态度,最后写其专情执着的特点。整个文章如剥竹笋般层层迫近,直到结尾才现出一个完整的形象,人物气质兰心的外形和专心认真的内心本质也深深地印入读者心中。

本文通过理论逻辑概念,并加上细致的文本和文体的解析,较理性地分析了张岱的小品文,尤其是《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作品。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结合应该是对文本的较全面的分析与尝试。文本形式分析也从另一角度打破了内容描述带来的局限性。

猜你喜欢
小品文张岱赏月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转瞬即逝的绝美——例谈小品文《蝉》的微解读策略
中秋一起来赏月
别样的中秋赏月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