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2009-07-30 05:55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淡化子女意识

尹 玮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格素养。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与缺失的表现,深入分析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并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从认知层次提高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从情感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转化成为报恩行为,培养出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化甚至缺失。从“一名心酸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到“研究生嫌家贫欲解除父子关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化与缺失已经凸现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十分薄弱。因此,弘扬感恩文化、加强感恩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与缺失的表现

1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经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愿意通过各种途径感念父母给予的爱。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却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或理所当然地接受,只知道要求父母来关心自己,却不知道关爱父母;不虚心听从父母教导,在父母面前经常顶嘴耍脾气;在生活上奢侈浪费,不能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甚至还有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成为“啃老一族”。

2淡化教师的教导之恩

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而教师传授给我们知识、经验和做人的道理。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成人,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有的大学生却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反而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现出反感、厌烦的情绪;而且许多时候师生关系仿佛变成了“商品关系”。部分大学生认为教师付出劳动是理所当然的,是自己出钱买来的,所以不尊重教师的劳动,随意旷课:更有甚者还辱骂教师,对教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冷落社会的关爱之恩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前行。但个别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回报意识减弱。2007年8月中旬,湖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其原因就是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

4淡漠朋友的帮助之恩

现代社会物质利益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人际关系往往会被贴上实利化和物质化的标签,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被疏远和冷漠取代,个人利益大于一切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处世哲学的形成。对待朋友是否心存感恩,部分大学生认为是有选择性的。友谊源于“相互需要”,学生间的交往因利益驱使而缺乏真情和友爱。有的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只要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就不会去关心,更不会去帮助别人。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与缺失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中感恩意识淡化和缺失的种种不良表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学校、家庭和社会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家庭教育存在严重误区

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具有启蒙作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父母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而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在教育观念上,许多父母认为只要子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父母的过度溺爱,使子女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之情。本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成了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子女不能从父母的爱中学会去爱、去回报。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有些家庭中,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子女应该做到某些行为,而自己却做不到。心理学证明青少年具有“模仿性”,所以在教子方法上应是“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应该做好子女的榜样。

2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

虽然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很多高校仍然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学校以科研成果及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最重要的尺度,德育教师、辅导员得不到高度认同,重智育轻德育。另一方面,传统的德育往往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方法,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引起共鸣。感恩教育本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社会环境存在不良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西方国家的种种思想随之而来,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求西方所谓的“个性”和“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金钱和利益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感恩意识被削弱。

4学生自身修养与自我教育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虽然自主意识、权力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薄,享乐思想、依赖思想严重。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品质缺乏锤炼。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经常满腹牢骚、怨天尤人。自身修养的匮乏,导致当代大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

三、进行有效感恩教育的对策

有效的感恩教育,除了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外,学校、家庭、社会还应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感恩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在这个体系中感受学校的栽培之恩、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塑造。

1学校教育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感恩教育只有渗透在各学科的课堂的教学中。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才能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健康成长起到有效和持久的促进作用。

(2)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感恩情怀。

校园文化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因此建设校园感恩文化,在文化中陶冶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尤为重要。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中要体现知恩、谢恩、感恩的观念和行为,利用感恩制度文化,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养成感恩习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领悟感恩的意义。

(3)加强师德建设,影响学生感恩行为。

高校教师不仅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是践履笃行的典范。在感恩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修养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和学识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感染力,自觉培养感恩意识,并用实际的感恩行动去影响大学生,为大学生树立履德践行的榜样。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感染作用。

(4)重视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感恩体验。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们要重视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校园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让大学生感受生活,实践生活,让大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感受恩德,感念恩情,履德践行。

2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中所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1)转变观念。

家长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子女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而是要在努力提高子女智商的同时,注重子女情商的培养,让子女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2)树立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长辈要关心体贴尽孝道,平时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谦逊、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家庭的日常生活处处充满着道德情景,应让孩子融入其中,获得道德体验,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亲子关系。

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关系,时常保持与孩子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孩子正确施爱,而不能过分溺爱与娇生惯养。要做孩子的朋友,与其平等对话,让孩子了解到生活的艰辛,这样才能让孩子识恩、知恩、感恩、报恩。

3社会教育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应增强在社会环境领域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指导与宣传力度。

(I)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感染功能。

社会进行感恩教育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可以同时对多数人进行教育。可通过播放有关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公益广告等来启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对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给学生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榜样,从而营造感恩氛围,促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应相互支持。形成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教育精神,形成“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从认知层次提高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从情感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次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为。

猜你喜欢
淡化子女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稳定 衔接 淡化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