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诗歌赏练

2009-08-11 09:01姜绍英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09年21期
关键词:昏鸦柴门黄莺

姜绍英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赏析:

周敦颐的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暮春晚景图,仔细阅读全诗可以发现,作者写景用了两种手法。前两句运用空间的不同写了近景的落花、柴门、夕晖和远景的昏鸦、树林,构成了立体的景致,后两句通过“我”和“樵渔”的动作对比烘托出“闲”乐和“忙”乐两种不同情景,一方面,作者吟罢诗书悠闲地立在阑干外远眺,一方面“樵渔”急匆匆地赶路回家,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拓展训练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赏析:

这首诗全诗突出了一个“晚”字,由此抒发恋春之情。前两句写景,描写夕阳余晖中的红树青山,一望无际的青青碧草。这景色显现出的是暮春时节,且天色已晚。后两句抒情,多情的游客不管春天即将逝去,不顾天色已晚,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游人及诗人自己的惜春、恋春之情跃然纸上。

3.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赏析:

这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只随风而动的小船和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小童的形象。

“春风吹入钓鱼湾”一句点出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从远处悠悠荡荡地飘进钓鱼湾来。乡村春日,大人们都在田间劳作,只有儿童在村子里嬉戏,而一位小童见船来了,以为有客人到,便急忙去打开柴门迎接客人。“疑”“急”把小童的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准确、传神。整首诗朴素自然、诗味浓郁、意境悠远。

5.这首诗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展示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分析。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浑:皆,全。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搬家之时,描写出其对故居的一草一木都深深依恋的感情。诗句节奏明朗,语意浅显易懂。

全诗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在作者眼里不只是自己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这些事物也像他一样痴情,与自己难舍难分。如:前两句中“系”字不仅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且抒写不忍离去之情,生动而传神。后一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我”与它已像老朋友一样。“欲别频啼四五声”,“频啼”也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总之,整首诗春景迷人,离情依依。

6.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7.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写春诗歌赏练》

1.吟余小立阑干外。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3.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4.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5.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6.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7.“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其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鸣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

猜你喜欢
昏鸦柴门黄莺
安全吃“伞伞”(上)
春韵
腊梅花
人勤柴门
热情好客的小苇鹣
小安告诉你
柴门的温度
柴门的温度
小新全知道
小新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