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兵种联合作战

2009-08-12 04:58张毓强
对外传播 2009年5期
关键词:美国之音广播交流

张毓强 钟 营

编者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国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旷日持久的冷战、冷战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新世纪以来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颜色革命”的打磨和积累,其对外宣传策略手法样式繁多,总体特点鲜明突出,一些做法可资借鉴。

美国对外宣传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其执行的所有对外宣传活动中,无论是围绕长期目标(如“和平演变”),还是短期目标(如战时宣传),都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宣传力量,针对目标进行信息征服。有时如“狂风暴雨”,集中而密集。有时像“和风细雨”,达成目标于“润物细无声”之间。

“三军部队”:大众传媒、文化教育交流和辅助手段

大众传媒、文化教育交流以及相关的辅助手段构成了美国对外宣传的主要力量。这种力量分布在不同的传播路径中,关键时刻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同时覆盖一个目标,从而形成合力。

大众传煤

美国政府掌握的大众传媒对外宣传力量主要包括国际音频广播、卫星电视、印刷媒体以及互联网四大力量。特殊时期,电影也会被列入其中。

音频广播主要是指美国之音及“替代”广播系统。美国之音面向整个世界介绍美国情况,展开舆论攻势。而美国之音的“替代”广播系统是针对特定地区、力图“替代”对象国或者地区的广播电台。

卫星电视系统同音频广播系统相似,有针对全世界同时播出的“世界网”、针对特定地区的马蒂电视台(针对古巴)、针对中东地区的“自由一号电视台”。

美国的外宣机构并没有创建专门进行对外宣传的大众印刷媒体。但是,在每个阶段,都有针对特殊地区的印刷媒体建立。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在欧洲发行了《星条旗报》,“9·11”之后,出版了旨在影响中东年轻人的《你好》杂志等。

冷战后,互联网在美国对外宣传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成为对外宣传的一个全新平台。包括美国国务院信息局在内的多个外宣机构都设立了自己的多语种网站,及时公布美国对外宣传方面的各种信息。同时,各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都设立自己相应语种的网站。另外,“9·11”之后,美国还特别设立了针对阿拉伯世界的互动网络平台。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在美国对外宣传中一直起着非凡作用。虽然美国宣传机构并不直接控制电影的生产和制作,但无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9·11”之后的反恐战争中,美国“好莱坞”都以“爱国主义”的名义,紧紧站在美国政府一边,成为战争宣传的“传输带”和“政治共鸣箱”。

文化教育交流

相比大众传媒外宣队伍,美国的文化教育交流队伍范围更加宽泛,成员更多。它主要用来完成长期的思想、文化渗透工作。美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主要渠道包括富布赖特等众多独立的项目。

富布赖特项目包括很多子项目,由美国国务院负责组织实施。其形式主要是促成文化教育领域里的人员培训和交流。它是美国对外宣传系统中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项目。

另外还包括美国国务院组织的短期交流项目、美国的图书馆以及图书项目、英语教学及相关项目、美国研究和东西方交流中心的发展等。

文化教育交流是美国对外宣传领域里的长线项目,也是美国对外宣传“温和派”的首选措施。事实证明,这些项目意识形态色彩不强,在利用它进行对外宣传时,更容易使人失去防范心理,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

在支持阿富汗战争的国家中,其领导人多数都曾经接受过美国文化教育交流项目的资助,在美国学习过。曾任主管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的夏洛特·比尔斯指出,反恐联盟领导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曾是交流访问学者。她认为,从“9·11”之后美国反恐的支持者来看,教育文化交流。是政府做的最合算的一笔交易。”

辅助手段

如果说上述两个方面的力量是美国对外宣传“正规军”的话,与之相对还有大量的“辅助军队”。这些组织有和平队、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以及包括福特基金、索罗斯基金、卡耐基基金会、全国民主基金会等在内的“独立基金”,这些组织和基金均和美国对外宣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一些以推销美国的“民主”和“自由”为己任的非政府组织也在此列。

当然,美国对外宣传的“士兵”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个体,比如美国总统本人以及内阁成员、白宫和国防部的新闻发言人等。他们是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信源,在很多时候也成为美国对外宣传信息传播的始端。

一些和美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目标一致的宗教电台等也被纳入“辅助军队”,得到美国官方的资助与关照。

严密组织,统一协调

为了制定对外宣传的目标,协同各个部门的作战计划,美国对外宣传有着相对严密的组织。这种组织和协调在日常对外宣传中有,在危机到来时体现得更为明显。

日常组织协调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建立了统一指挥和协调对外宣传工作的“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协调当时各个部门的战时宣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有战时新闻局负责对外宣传的指挥。冷战开始一直到1999年,美国新闻署成为美国对外宣传的大本营和司令部。“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成立了全球传播办公室,和负责公共事务与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一起协调美国的对外宣传工作。

特殊时期的组织协调

每当对外宣传工作进入特别紧张的时期,美国一般都会设立特别的委员会或者工作小组以加强其对外宣工作的协调和指挥。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就曾成立“跨部门联合心理战工作组”(Interageney Psyops Working Group),并在越南设立了“美国公共事务联合办事处”(The Joint U.S.Public Affairs Office)。1983年和平演变进入紧张阶段,里根政府成立了“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公共外交的管理”特别规划小组,由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任组长,成员包括国务卿、国防部长、新闻署署长、国际开发署署长和总统通讯助理等,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和监督美国的对外宣传活动。2001年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在华盛顿、伦敦和伊斯兰堡建立了“联军信息中心”(Coalition Information Center),任务是纠正可能对美军造成不良影响的报道,尽可能提供有利于美国的新闻。

多层次、多兵种联合作战

在美国宣传历史上,宣传总是以多兵种面目出现的,很少有一种媒体手段单独冒进的时候。多兵种联合作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硬性宣传手段和长期软宣传的结合,新旧媒体的综合使用,战争期间的“总体宣传”。

“软硬兼施”

在美国对外宣传中,始终存在着

软硬两手。硬的一手是指通过广播等宣传媒介直接表述,在其宣传内容中并不避讳宣传的实质。而软的一手则从来不会称自己是宣传,而总是以“文化”、“学术”等面孔出现,以文化教育之名,行宣传之实。这一点,在冷战期间体现得较为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防止出现“失去盟友的下一代”,里根政府设立了国际青年交流项目,这是美国加强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标志。该项目主要针对美盟国的青年人。当时,联邦政府出资1000万美元,由美国新闻署和“国际青年交流总统委员会”共同负责该项目的运作,1982年到1984年,大约三年时间里就有2万多青年参加该项目。无独有偶,1985年10月,在停播30年后,美国之音重新开办了一套面向西欧的节目,每天24小时英语广播,同时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6种语言定时播出。据称,这一广播的目的同样是“改变多年来美国的新闻信息在欧洲青年中传播不足的状况”。

综合使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

美国对外宣传中特别注意新媒体的使用,但是也不会放弃传统媒体。最多的时候,则是新老媒体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对外宣传的任务。

如,1997年2月,美国国际广播局与亚洲卫视广播公司签订协议,利用亚洲2号卫星播出自己的节目。此后,美国之音还尝试利用广播和电视同时联播节目。1994年9月,美国之音的阿拉伯语部与世界网电视部联合播出了节目《与西方对话》。这次节目成功播出后,美国之音在世界网的支持下在其总部设立了演播室,1996年开始大量制作与世界网联合播出的节目,节目涉及到波斯尼亚语、汉语等多个语种。

1994年,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了美国之音新的机会。这一年,美国之音上网,成为世界上首家利用互联网络的国际广播电台。1996年,美国之音开始在线广播。如今,美国之音的广播可以从网络下载到mp3等新媒体形态中收听。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甚至可用手机收听美国之音了。

战争期间形成合力“总体宣传”

有专家认为,美国对外宣传成效的最集中体现,就是其技巧纯熟的战时“总体对外宣传”。战争期间美国往往能够最充分调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资源,包括其广播、能够利用的私营媒体以及教育文化交流中储存下来的能量,并以“特别正当”的理由将他们串联起来,形成合力,服务于美国的战争目标。

总之,无论是何种层面、何种形式,美国的对外宣传都具有很强的“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在特定阶段内都会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努力。

猜你喜欢
美国之音广播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美国之音”正副台长双双辞职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交流平台
VOA:专访郭文贵不代表美认同其说法(独家报道)
交流平台
阿塞拜疆 停止西方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