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源于“误解”

2009-08-16 03:56董大肆
体育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困惑预设体育教师

董大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些新的教学思想不断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学观念,新理念、新名词让人应接不暇,且众说纷纭。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师对新课标难免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歪曲、误解新课标理念。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新课标,使得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很困惑和无奈,如很多教师反映体育课不知道怎么上了,还有些教师索性就“放羊”了,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上的混乱,也使得教师对新课改产生了怀疑和指责,一些教师议论说“都是课改惹的祸”。“困惑”源于“误解”,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容易产生误解的几个问题予以澄清。

一、重视“生成”不能削弱“预设”的作用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教师于课前全方位地了解有关教学信息,并认真地进行课案预设,将有利于教师自如操作课堂教学进程和冷静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将有利于达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体育新课标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故许多教师误认为课案预设已无关紧要,因而他们不对课的组织与实施、重点与难点的突破进行周祥的设计,结果时常在教学进程中出现“冷场”与“混乱”现象,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达到生成的目的,反倒使教学游离于目标之外。所以,笔者认为像那种没有任何准备而直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却收到了“奇效”,学生获得了丰富多样的“生成”,决不可以提倡。

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如果抛弃了预设,而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将其视为一种教学的“时尚”,这本身就偏离了生成的本质,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预设课案的过程,既是教师透彻理饵、稍化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多种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寻找新、旧教法结合点与突破口的过程,只有认真进行课案预设,对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对教学发展趋势能有预计,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能迅速判断其有无价值,这一切无不建筑在预设的基础上。唯有充分的预设,方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才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捕捉到学生霎那闪现的灵光,才能将计划性与灵活性融为一体,教师才能更好地掌握“主导”权,学生才会更快地进入主体学习角色,师生、生生互动才能卓有成效,课堂教学才会精彩,才更具有灵活性与生成性,否则再怎么重视生成,一旦出现真正的教学生长点却又无力把握。

二、学生好恶不能成为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把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作为体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之一。同时,新课标又没有硬性规定统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使许多教师误认为学生的兴趣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唯一标准,学生喜欢什么我就上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只要学生玩得开心,兴趣得到满足就可以了。正如一位教师辩解“放羊”课:“我这样教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的学生喜欢踢足球、打篮球,有的学生爱跳皮筋、踢毽子,我就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呗,况且新课标又没有规定一定要教什么不能教什么。只要学生喜欢就行了……”新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出具体规定,但并不等于实施新课程就可以随意选择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以学生的好恶来选择教学内容,貌似对学生的尊重,其实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迁就,试想以学生的”好恶”为标准,岂不是陷入了“学生中心主义”的泥潭?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具备教育功能,我们从教育的本义上来说,教育绝不是对学生爱好的肤浅迎合,不是片面的投其所好,它绝不会允许学生阿Q闹革命一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自身的规律和明确的目的要求,因此有时它也势必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凡学生喜欢的我们也喜欢,凡学生反对的我们也反对,那体育教育岂不成了随学生所欲的东西,其存在恐怕也没有必要了吧。

三、尊重学生不能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已成为当前教师的共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许多教师误认为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丢掉传统的教学方式,否定传习式教学,轻视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师在教学行动中仅仅扮演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不是教育和批评,也不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去改变,而是甘做老“好人”,虚伪的表扬充斥着课堂,教师放弃自身的指导作用,这种自我否定的做法,最终会使体育教学失去正常的秩序和应有的教学效率。我们应当明白,作为不成熟的受教育者的个体,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其扶植、引导和管理,而不是随学生的个性任意发展。一味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表面看上去是尊重了学生,实际上是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弱化其耐挫力,对其是有害的。

确实,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这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然而,这种平等,我们更多地应该理解为人格上的平等,而尊重学生则是维护这种平等关系的具体体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不等同于专业地位的平等。把人格上平等视为专业地位的平等,那不是一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否认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更是对教学的误导。尊重学生不能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新课标也指出“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所以,要晟大化地发挥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体育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

四、构建民主课堂不能放松纪律要求

新课改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为此,很多体育教师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出现了部分教师因片面扩大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忽视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主导作用与管理作用。结果给少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提供了自由散漫甚至是故意捣乱的可乘之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其本人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严重妨碍了他人的有效学习,所谓的民主体育课堂成了滋生学生自由散漫的沃土。课程性质决定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室外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所以相比其它科目,班级之间、学生之间更容易受到相互干扰,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也更需要课堂纪律来约束。

我们要认识到构建民主课堂与纪律管理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在体育课堂上,良好的纪律会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成功感,能培养和完善学生对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行为规范。同时,纪律能让课堂安全、有序、轻松。现在的体育课堂,学生一般多达六七十人,稍有不慎教师会因为学生违纪而浪费很多教学时间,为了保证教学时间,有序的课堂环境更需要纪律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严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构建一个安定、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学情境,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趣,才能引领学生向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前进。去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真正完成新课标所规定的各项任务。

新课程改革给当前的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场改革,并不是“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而必然是站在传统的肩膀上,“吸取营养,痛改前非”,是扬弃。因此,我们的改革不能无视传统,无视规律,不能矫枉过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有序而健康地发展。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314500)

猜你喜欢
困惑预设体育教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