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杭州情结

2009-08-17 09:53王春华
文史月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陈云杭州领导

王春华

在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钟爱杭州,眷恋西湖的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之外,就数陈云了。

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40年间,陈云来杭州不下数十次。尤其是1977年以后,他每年春季都要来杭州小住,长时几个月,短时几十天,大都是3月来5月走,有时春季不来秋季来。

陈云生活俭朴。他反对繁文缛节,每次来杭州,他都不准浙江省和杭州市的领导去机场迎接。在杭州逗留期间,也要求他们“不叫不来”。他外出不搞前呼后拥,只带秘书和几个随身警卫。

他的穿着也很朴素,每天总是那一套中山装,那一双老皮鞋,天冷外出时再加一顶兰布帽,一件旧皮袄。陈云吃饭也十分简单,逢年过节也不例外,在杭州期间,从不见他吃请,他也不请别人吃饭。

有一次,杭州的厨师说陈云的饮食太简单,提出要给他做几样杭州名菜吃。陈云听说后马上讲,我已经习惯了,还是吃我原来的那一套不变。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倒想请你们给我做几样家乡菜吃。陈云提出的家乡菜就是3种:一个是蚕豆泥,二是笋干煎豆付,三是炒鳝鱼丝。这几样菜,都是陈云幼年时常吃的。那时,他因父母早亡,被舅舅收养。舅舅家开了一个小饭铺,舅母经常做这几样菜。

陈云生长在江南,从小酷爱曲艺。后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因病休养期间,常以听曲艺段子作为娱乐和休闲的方式,尤其他对家乡的评弹,更是情有独钟。

评弹源于苏州,流行于江苏、上海和浙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江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形式。陈云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听评弹,先是跟舅舅在家乡练塘镇上的茶馆里听书,后来听上瘾了,有时大人不去就自己去,靠在墙边站着听。他风趣地说,这叫听“壁书”。投身革命后,陈云就失去了听评弹的机会。一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因病到江南休养期间,才又开始重新听他喜爱的评弹。

他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利用公余和疗养时间,听了大量的评弹书目,并广泛接触评弹艺人、创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对评弹艺术和解放后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1959年11月25日至27日,在他的倡导下,文化部门召开了发展评弹艺术会议,这是建国后评弹界的一次盛会。会议的最后一天,陈云就新书老书问题、长篇短篇问题、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问题、自弹自唱和弹唱分工问题、苏州话和非苏州话问题、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问题,发表了深思熟虑的意见。他指出:“通过发动艺人搞创新和整旧工作,可以加强政治思想的领导”。“通过创新和整旧,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满足广大听众的需要;二是促进艺人的思想改造;三是提高书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强调评弹“这一艺术形式要发展,必须更深入工农群众。评弹艺术如能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掌握,他们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教育自己,也可以参加创作,丰富评弹的演出书目。”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陈云和评弹界中断了联系。粉碎“四人帮”后,陈云在还没有完全恢复党内领导职务的情况下,决定首先在评弹艺术方面实行拨乱反正。他来到杭州,接见了一些老艺人、老熟人。消息传开,大家知道陈云又开始抓评弹了,评弹界的人们个个欣喜雀跃。

1977年6月15日至17日,在陈云倡议并征得文化部同意,由他主持在杭州召开了又一次评弹座谈会。陈云除了在会前专门写了《对当前评弹工作的几点意见》的书面发言,还在会上多次讲话。鼓励评弹界的文艺工作者,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建议说新书的艺人要读书读报,要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要学习一点马列著作。这样,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这对提高业务也有关系。会议结束后,形成了《评弹座谈会纪要》。杭州评弹座谈会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不仅对评弹艺术,而且对整个曲艺界都有指导意义。后来的实践证明,它甚至对当时调整党的文艺政策、调动艺人的积极性、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政治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全党的面前,那就是必须从上到下选拔培养一大批坚决拥护并忠实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各级领导干部。陈云作为一位曾经主管过党的组织工作、又长期在第一线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981年4月,陈云来到杭州休养,5月中旬的一天,薛驹与浙江省的其他领导人去看望陈云。陈云又一次谈到要大量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当时,他问省委几位领导同志的岁数,王芳和薛驹说都已60岁。陈云说,他自己也已70多岁了,省部级干部大部分60多岁,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他接着指出,一个人年纪大了,精力有限,老年人要少做些工作,少做就是多做。现在要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就要成千上万地培养中青年干部,着重培养四五十岁上下的干部。他说,培养干部一定要安排到领导岗位上,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一是老干部要对他们传帮带,扶上马,送一程;二是可以安排到副职岗位上进行锻炼,或者让他们下基层,挑重担。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把他们放到负责岗位上,只要三年五载,就可以锻炼成才。他认为,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才干固然重要,但德还是第一。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过硬、党性强、组织纪律强,敢于坚持原则,有文化、有管理能力的干部。他还从浙江“文革”的情况,讲到对造反起家、帮派思想严重、打砸抢“三种人”,不仅一个也不能提拔,而且已经提拔的,还必须坚决从领导班子中清除出去。

不久,陈云在杭州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思考,就这一问题还专门给中央写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的报告。他写道:现在党的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很严重,省、部委的领导同志大多年岁已高,“这些干部身负重任,都在党政军第一线工作,日夜操劳。这种状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近十亿人口大国的繁重的领导工作。”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迫地不得不仓促提拔一些很不适当的中青年干部来担任领导工作。”这样对党的事业很不利。因此,要“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使大量的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

陈云的这个意见,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他的报告很快在当年6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印发。7月初,在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座谈会上,陈云专门就这个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及时提出的关于培养和提拔成千上万的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的建议,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11月1日上午,陈云散步来到杭州玉泉公园,一阵噼噼啪啪的算盘声吸引了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公园茶室的一位女会计正在算账。对算盘情有独钟的陈云,不觉一阵手痒,自己已有多年没摸过这个“老伙计”了,真想拿过来一试身手。

原来,陈云14岁就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文具仪器柜当学徒,后来又当店员。在此期间,打算盘是每日不离的业务。因为他勤奋好学,当时练就了一手熟练的打算盘的技能。

全国解放后,我们党面临着转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陈云又以懂经济、善管理、成为统帅全国经济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当时,在老—辈革命家中,能熟练运用算盘的并不多,陈云确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那个计算机尚未发明的时代,懂得珠算、能熟练地使用算盘,在经营管理方面无疑是一大优势。

曾有老同志回忆,在陈云全面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期间,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可以听到噼噼啪啪的算盘声。正是在这噼噼啪啪算盘声中,一组组重要数据被核实、被调用,从而为中央的一项项财政工作的重大决策出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这时,陈云轻轻走过去,十分谦和地对那位女会计说:“你的算盘让我打一下可以吗?”女会计开始并不理解,心想这是什么年头,还有人会稀罕算盘。转头看是一位彬彬有礼的长者,就起身让道:“可以,请打吧。”陈云坐下来,十分熟练地打起算盘来。

那位女会计看陈云算盘打得如此熟练,开始还以为他大概是位老会计,便佩服地用杭州话夸耀道:“老同志,你的算盘打得真好!”

陈云也忙用上海话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

此时,公园的领导赶来了,当大家得知这位长者是中央首长时,都非常惊讶:中央领导还会打算盘?

就在陈云打算盘时,一位跟随陈云到公园散步的工作人员将这个情景拍入镜头。1981年1月,当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先生看到了陈云这幅打算盘的照片,惊叹之余,赋诗一首,刊登在当年《财政杂志》第3期上,诗曰:“唯实是求,珠落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

(责编 丁杰)

猜你喜欢
陈云杭州领导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My plan for new term
市领导会见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杭州旧影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陈云令人起敬的“脾气”
“称职”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