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谱华章

2009-08-22 07:35
群众 2009年8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业江苏

周 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城乡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建设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建国以来,江苏省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嬗变中追求和谐,在延续历史中活力四射。城市化率从建国初的12.4%提高到2008年的54.3%,年均提高0.70个百分点,是全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城镇人口从437万人增长到3775万人,60年间新增的城镇人口相当于增加了30个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新世纪以来,城市化率年均递增1.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37.25万人,新增城市建成区102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新建一个特大城市。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全省城镇空间布局日趋合理,“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全省初步形成了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二、城乡居住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建国初期,城市住房十分简陋,结构简单,一套20多平方米的住房往往是几家合用,1949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积仅为4.63平方米;农村住房问题更为突出,基本都是以“土坯墙、草屋顶、纸糊窗”为主的简陋房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住宅建设仍然存在规模小、标准低、配套不齐等问题。随着江苏经济腾飞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幅度改善。1998-2008年,江苏商品住宅竣工面积达35002万平方米,若按每套70平方米的基本住房标准,10年新建商品住房共解决了500多万户的城镇居民住房问题。2008年,全省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9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了近7倍,提前达到省定小康标准;住房成套率达90%左右,套型结构日趋合理,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住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日益普及和规范。在城市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住房的条件也日益改善。建国以来,全省农村经历了2-3轮建房高潮,实现了从草房到瓦房再到楼房的飞跃,农民居住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9.77平方米。基本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与此同时,全省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计划将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我省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三、人居环境和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建国以来,江苏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国初期,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道路狭窄、坑洼,城市日供水能力仅7.35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不足10%,烧饭只能依靠燃煤和秸杆。经过60年的大力推进和不断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设施滞后、数量不足、功能不全、承载力低下的局面,实现了适度超前、服务提升的跨越。到2008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从改革开放初期每年10多亿元增加到每年700亿元:各大城市基本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等级分明的网络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经形成社会共识,南京、苏州、无锡正在加快地铁建设,常州在全国率先建成BRT线路。2008年,县以上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356.86万立方米,是建国初的320多倍,并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城乡的区域集中供水网络。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980年的0.1吨/日,提高到2008年的748.4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4.13%。城市垃圾处理由以前的简单填埋处理向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向发展,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7.6%,无害化处理率约为80%。积极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上升到42.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7平方米达到12.31平方米,在全国31个省、市中名列前茅。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南京、扬州、张家港等3个城市获联合国人居奖,19个城市获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称号,数量居全国第一。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先后实施了两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加大农村道路、交通、饮水、草危房改造、环境整治、垃圾收集处理、河塘清淤等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设施配套适宜、环境卫生整洁、乡土风情浓郁的村庄。不断加强城市管理,逐步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积极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南京、扬州、盐城、常州、泰州、南通、宿迁等7市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已建成运行。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四、城乡规划引导调控作用日益增强

60年来,江苏城乡规划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期以物质生产与建设为核心到市场经济时代注重多元弹性政策指引的转型,逐步建立完善了对城乡发展有效引导和调控的城乡规划体制,成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省城乡规划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区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全面启动,城乡规划技术和法规逐渐成熟,规划设计精品不断涌现,规划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2005年,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目前,全省65个市、县全部完成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全省12个省辖市、23个县级市和19个县实现了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制了镇村布局规划,将全省25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5万个左右的集中居住点。与此同时,全省完成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460多项。规划全覆盖目标的实现,为促进规划引导城乡建设和发展、依据规划实施管理和调控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

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建设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崛起的过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建国初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福利化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除一些从事房屋管理和维修的房管部门外,几乎没有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房地产市场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992年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停止实物分房,促使住房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江苏房地产业由此实现巨大飞跃,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产业规模、生产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从1998年到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5%提高到4.03%,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从4.2%提高到20.35%,2008年,江苏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44.45亿元,占地税收入的20.8%,成为经济主要增长点和重要财税收入来源,支柱产业地位逐步确立。

建国至今,江苏建筑业企业规模由小到大,施工能力由弱到强,成为一支奋进在全国各地名符其实的建筑业“铁军”,成功实现了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跨越。建国后,我省建筑业经历了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兴办农村建筑队到乡镇企业的转变,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集体建筑施工企业一直是江苏建筑业的主要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江苏建筑业的主导力量,建筑业发展进入迅猛腾飞的时代。至2008年,全省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972.41亿元,是1990年的48倍,是1978年的321倍,位列全国第一。建筑业从业人员501万人,其中吸纳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285万人,占全省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6.8%,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达到28.5%,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全省工程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建设市场不断规范。2008年,全省共获得国家优秀工程鲁班奖11项,11项工程获国优奖,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城乡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江苏城乡建设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构建21世纪人居家园的宏伟蓝图。实现江苏城乡建设从全国总体领先向总体率先、全面领先的跨越,谱写新时代的建设华章。

责任编辑:戈尚达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建筑业江苏
数读江苏
动物“跨界”建筑业
数独江苏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数读江苏
江苏
2004~2013年建筑业坍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
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