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四海:江南壶痴,痴心不改

2009-08-24 08:09沈嘉禄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唐云四海紫砂壶

沈嘉禄

素有“江南壶痴”雅号的许四海,每年都要根据十二地支做一件紫砂生肖雕塑,到今年,正好满一轮。己丑年,中华老字号恒源祥一举收藏了许四海十二件紫砂生肖雕塑,在上海收藏界被传为美谈。

喝茶、聊天、赏壶,是朋友到百佛园后的规定节目。这里的环境非常好,光是树木就栽了数千株,四季常青可不是一句空话。但大家急着要观赏的,当然是许四海自己的作品,还有他收藏的宝藏。

初试牛刀,用汤匙挖了一把壶

“江南壶痴”的雅号,原是朋友们送给他的,形容许四海对紫砂壶收藏的迷恋和在创作实践上的执著追求。

许四海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紫砂陶艺家。上世纪80年代初,许四海从广东空军部队转业回上海,在公用事业学校任干部,业余时间就琢磨着做紫砂壶。但紫砂壶这个东西,看上去容易,做起来相当难,有特定工艺流程和100多件专用工具,想无师自通几乎不可能。

他的第一把壶是用汤匙挖出来的,然后拿了这把别出心裁的处女作去请教沪上大画家唐云。唐云是个爱壶人,在几十年的丹青生涯中收藏了许多紫砂壶,包括好几把国宝级的曼生壶。他见到许四海的处女作并没有露出讥讽的神色,而是鼓励他:“中国的科长有千千万万,但出色的紫砂艺人不多,你不要当科长了,就做紫砂壶吧。”

听了唐云先生的话,许四海停薪留职,去宜兴寻访名家、拜师学艺,并参与了紫砂二厂的创建。几年后,许四海正式拜唐云为师,画画写字,读了不少书。不久师徒俩还合作了一把,由许四海根据唐云设计的图纸做壶,唐云在生坯壶上题诗作画,再请名家镌刻后入窑烧成。这种壶被人誉为“云海壶”,是文化人竞相收藏的宝物。作品完成后,绝大多数都给了唐云,许四海自己只留下一把作为纪念。

在大师的引导下,许四海制作的紫砂壶及紫砂雕塑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评比活动,屡获大奖,享誉海内外。

囊中羞涩,脱下毛衣换老壶

其实,上世纪70年代许四海在广东空军部队服役时,就开始收藏壶具了。为了购藏一把前代名家的紫砂壶,他常常不惜节衣缩食,甚至倾尽囊中所有。

有一次许四海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一张西晋青瓷虎子的照片,一眼认定是遗世珍宝。这是安徽一个老农在田头掘沟时偶然发现的,拿回家后洗干净自己用了。于是许四海当晚租了一辆车赶到安徽,但那个农民已经卖给了“跑筒子”的古董贩子,于是许四海再折回江苏溧阳,出高价从贩子手里买了下来。

虎子从两汉和魏晋六朝起流行,是常见的随葬品,在民间就是夜间使用的溺器,俗称夜壶。许四海收藏的这件虎子,整体造型就是一头蹲着的老虎,双目炯炯有神,兽体胖肥浑圆,像一只蚕茧,四肢弯曲向前,似乎随时都会一跃而起。上海博物馆的专家看了之后,认为超过了上博的藏品。

还是在当兵时,有一次许四海看到一个地摊上摆着一把旧紫砂壶,壶面上刻着一老翁在树下悠闲地读书煮茶,从印章上判断像是清代雍正时的遗物。摊主索价五百,许四海掏空口袋也没掏出那么多钱,情急之下,摘下手表塞到摊主手里。但摊主还是觉得不够,许四海急了,扯开军装脱下太太为他新编织的毛衣往地上一扔,拿起壶就走人。

金石为开,大亨壶得偿所愿

当然,许四海最津津乐道的还是镇馆之宝—大亨壶的获得。1986年,在宜兴创业的许四海从朋友处得知当地有一户潘姓人家想出手一把邵大亨的旧壶,这把壶原来是邵大亨为潘家先祖特制的,准备当做传家宝传于子孙的。

许四海立即与潘家接洽,对方毫不客气地开价三万元。当晚,许四海就请来宜兴的上海朋友赶回上海向太太要钱,第二天再返回宜兴。谁想许四海兴冲冲地再次来到潘家,潘家又毁约了,原来他们想等港台客人来问价,以便卖个高价。可是来了几拨客人,都嫌壶价太高,没能成交。而许四海为了得到这把壶,三天两头往潘家跑,嘘寒问暖,送些生活用品,磨蹭了半年,终于如愿以偿。

30多年栉风沐雨的寻访,使他拥有了几百把从明清宗师到当代巨匠的紫砂壶,加上从仰韶文化到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历朝的各种材质和器形的壶具的拱壁,构成了一部相当完整又蔚为壮观的中国壶具史。13年前,他将中国第一个私人壶具博物馆建在上海市兴国路上,这个中国唯一的壶具博物馆为色彩斑斓的海派文化添上了一笔瑰丽绚烂的重彩。

2001年金秋时节,四海壶具博物馆新馆在绿树红花中落成,在这幢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里,几百件珍贵壶具按国家博物馆陈列方式展出。馆厅中央还有一尊唐云先生的半身铜像,许四海天天揩拭铜像,就像向老师汇报成绩。

七八年来,这个博物馆接待了无数陶艺爱好者以及外国游客,许多对陶艺一窍不通的人在此转了一圈后,从此成了紫砂迷。2004年6月,四海壶具博物馆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等主办的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

茶禅一味,百佛含笑佑中华

建了壶具博物馆,许四海还不满足,他要为壶具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于是,他带领儿子、徒弟拔去野草,平整土地,开挖沟渠,花了几年工夫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个中式花园。这是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以佛教文化为景点框架、以绿化城市为义务的江南园林。

许四海不是佛教徒,但他深谙禅茶一味的真谛。他常说:“壶就是佛,佛就是福,福也就是壶。”这不是绕口令,而是他通过20多年对中国壶艺的探索,深知喝茶与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他总是劝说朋友:不抽烟,少喝酒,多喝茶,喝好茶,用紫砂壶喝茶。他本人呢,则要加一句:不妨大块吃肉。因为天天喝茶,他虽嗜浓油赤酱的红烧肉,却从无“三高”。他每年还要外出作20余场健康报告,宣传喝茶的好处。

许四海给这座园林起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名字:百佛园。园中最让人啧啧赞叹的是一尊汉白玉卧佛,重三吨多,最早供奉在河北一个小城市的寺院里。抗日战争时,庙里的和尚避乱前把它埋在土里。后来和尚们流落各地,庙也夷为平地了,大家就把这尊卧佛遗忘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农民刨土时发现了它。许四海是从朋友那里看到照片的,当时正有文物贩子要打它的主意,他急了,心想这么好的东西不能流失到海外,就跟朋友说,我买下吧。不久,一辆卡车直接从河北运来了,它应该是明末清初的东西,躲过了日本鬼子的炮弹,也算是上苍有眼,庇护中华。

前来参观壶具博物馆的游客看到园中的佛像,跪地就拜,尤其是东南亚的游客,更加虔诚。但许四海从来不拜。他说,与人为善,人人是佛。佛在每个人心中。

许四海做的壶曾被董建华、马万祺、邵逸夫、巴金、柯灵、萨马兰奇等社会名人收藏,有一年,他还做了一把合欢壶送给邓小平。现在,有许多地方请他参加艺术大展,他一概谢绝,不是架子大,而是送不出展品,他自己的作品连一把也不剩了。

猜你喜欢
唐云四海紫砂壶
四海心连·云端汇聚
耿直的唐云
巅峰对决,四海争霸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歌飘四海
以壶载道 艺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