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赫拉克勒斯之名

2009-08-31 06:46
现代兵器 2009年9期
关键词:机身飞机系统

欣 鑫

C-130“大力神”(Hercules)运输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现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生产,是一种可以从未经铺设的简易机场起降的四发涡轮螺旋桨式中型多用途战术运输机。C-130是美国最成功、最长寿和生产数量最多的现役运输机。自1954年成功首飞以来,该机共生产了70多个型号,超过2300架,在67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和民用航空部门服役,现仍在生产。C-130从开始服役至今,一直在美国战术空中运输力量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同时也是美国战略空中运输力量的重要辅助。我国运-8和C-130是同级别同用途的军用运输机,但是两者却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回顾C-130发展史对于运-8的发展将是很好的借鉴。

C-130由洛克希德公司著名的臭鼬工厂(Skunk Works)研制,它的诞生源于“柏林危机”。在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长达近一年的“柏林空运”中,英、美两国以及后来参加的法国总共出动飞机278000多架次,向西柏林空运、空投救援物资达2326000多吨。“柏林空运”使美军充分认识到性能出色的运输机对于空运的重要性,因此,1951年2月2日美国空军和陆军向美国各大飞机制造公司发出为期两个月、关于研制新型运输机的技术招标。空军要求新机能做高空高速远程飞行;陆军要求新机可在中空中速状态下提供近距离的大重量运输能力,并可在前线野战跑道起降。

其技术要求细节如下:

1、当运送92名步兵或64名伞兵时,航程必须达到1980公里;最大载重要达到13-608吨,能够运载当时美军大多数装甲车辆、火炮和卡车等大型货物;

2、货舱主舱门设计应能使车辆直接进入,必须有空投伞兵用的侧舱门:

3、可在土质或钢板平铺的简易跑道上进行短距起降;

4、为了确保低空低速空投,必须能在225公里/时的低速条件下做稳定的掠地飞行;

5、能在一台发动机失灵的情况下正常飞行。

“臭鼬工厂”根据这些要求设计出了代号L-206的原型机方案。经过与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设计方案的竞争,L-206方案于1951年7月2日赢得了为美国空军制造2架原型机的合同。第1架YC-130原型机(SN/53-3396)用于静力测试,第2架YC-130原型机(S/N 53-3397)于1954年8月23日在洛克希德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工厂(Burbank California)成功进行长达61分钟的首次飞行后降落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经过对原型机的试飞,美国空军对C-130感到十分满意,随即订购了27架C-130。首架生产型的C-130A于1955年4月7日试飞,并于1956年12月9日首次交付美国空军驻阿德莫尔空军基地的第463战术空运联队。美军以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的名字“Hercules”来作为C-130的绰号。

结构特点

C-130采用上单翼、四台发动机的常规气动布局。下面以C-130H为例对其结构特点进行介绍。

机身C-130采用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机身,前部为驾驶舱,在驾驶舱后面有供机组人员休息和用餐的卧舱和厨房,中段为货舱,在尾部设有兼作货桥的大型后舱门,所有舱室均采用气密增压并配有空调。驾驶舱设有正、副驾驶员、领航员和系统操作员,货舱内设有一名货物装卸员。在机身货舱上设置的跳伞舱门(在主起落架舱后)以及采用上下两片开启设计的尾舱门,均由液压操作。尾舱门也是整机气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尾舱门在地面和空中均能开闭,在地面停机状态时该舱门是一个很好的货桥,在飞行中放下该舱门即形成一个很好的货物空投平台。机舱可运载92名士兵或64名伞兵;或74名担架伤员和2名医生;或1辆加油车、1门155毫米榴弹炮及其牵引车;或5个463升的货盘。

发动机4台艾里逊公司的T56-A-15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362千瓦,使用汉密尔顿公司的54H60四桨叶恒速可完全顺桨和反桨的螺旋桨。可在后机身两侧装8枚15KS-1000助推火箭,每枚火箭工作时间15秒,推力453公斤。

机翼C-130采用悬臂式上单翼结构,其优点是给螺旋桨留出了足够离地距离,使得机身能够贴近地面,因而减小了机身和起落架的设计复杂度,并方便装卸货物。翼根翼型为NACA64A318,翼尖翼型为NACA 64A412,上反角2度30,安装角:翼根3度、翼尖0度,1/4弦线后掠角0度。机翼为全金属双梁受力蒙皮结构,采用机械加工的整体加强变厚度蒙皮壁板,长为14.63米。副翼由普通铝合金制成并安装有调整片,采用由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供压的串联式液压助力器。襟翼为液压驱动的富勒式铝合金后缘襟翼,紧急情况下可手动操作。机翼内有6个整体油箱,每侧机翼都有重力加油口。

尾翼悬臂式全金属受力蒙皮结构。固定式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和方向舵都有配平调整片,升降舵调整片由电力驱动。各舵面均采用串联活塞式液压助力操作。

起落架采用前3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前起落架有2个并列机轮,可操作向左右转弯60度,起飞后收入机身内。主起落架各有2个串列机轮,起飞后向内收到位于机身左右两侧突起的流线型主起落架舱内。这种主起落架舱的设计不占用主机身空间,使得主机身结构连续而完整,而且强度大,极大方便了货舱的设计,在主起落架舱内装有启动主发动机的辅助动力装置,右起落架舱内有1个压力加油口,采用气冷式液压刹车系统。

系统机舱空调和增压系统最大压差0.53公斤/厘米2。两套独立液压系统工作压力211公斤/厘米2。电气系统包括4台40千伏安交流发电机,1台由辅助动力装置驱动的40千伏安备用交流发电机和直流电池。机翼、尾翼和雷达罩从发动机引气来防冰,螺旋桨和风挡玻璃由电热防冰。

设备所有货运型的C-130均可在贴地飞行的状态下投放货物。当货物重量不超过11吨时,采用GPES系统空投。即飞机贴地飞行准备空投时,后舱门首先打开并拖出一个钩子,钩子的一端与机舱内的货盘和货物相连,当钩子与地面空投场上的钢索啮合时,货物就被从后舱门拖出。由于货盘有能量吸收系统,货物只需着地滑行30米后就可以停下。当货物重量在11吨至22吨时,采用LAPES系统空投,即采用条带式降落伞将货物从货舱中拖出。

主要型号

C-130可按需要运送或空降人员以及空投货物,返航时可从战场撤离伤员。经过改型后,还可用于执行高空测绘、气象探测、搜索救援,森林灭火、空中加油和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射与引导等多种任务。在50年的时间内洛克希德公司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用途,发展、出

了超过70个型号的庞大C-130家族。

C-130A该机是C-130的第一种生产型。第1架C-130A(S/N 53-3129)于1955年3月10号出厂,并于1955年4月7日成功的进行了首次飞行。1956年6月,2架C-130A交付美国空军进行适应性测试,随后首批5架C-130A在1956年12月9日正式交付美军。最初的27架C-130A使用AN/APS-42雷达和“罗马鼻”机首,以后的均改用AN/APN-59雷达,机首也因此增大并外凸,结果被称作“小木偶鼻”。至1959年停产时,C-130A共生产233架(包括2架原型机),除美国外还交付澳大利亚空军12架。

该机装4台T56-A-1A发动机(出口澳大利亚的使用T56-A-11发动机),单台功率2296千瓦,使用直径为4.57米的三桨叶螺旋桨。增装两个容量为1703升的翼下副油箱,机内燃油19873升,最大起飞重量56.337吨,有效载重15.876吨,航程为3520公里。

从1957年底开始,有12架C-130A根据“铆钉胜利”(Rivet Victor)计划被升级成安装智能通信和信号收集系统(COMINT/SIGINT)的C-130A-II。除了在1958年9月被击落的56-0528号机以外,这些飞机在1971年被升级到C-13013-II。

C-130B该机是C-130A的发展型,1958年11月20日首次试飞(S/N 57-0525),1959年6月12日开始交付使用,1963年3月停止交付,共生产了230架,其中有4架改型为LC-130F,12架改型为HC-130B,46架改为KC-130F、7架改成C-130F。C-130B出口加拿大空军4架、印度尼西亚空军9架、巴基斯坦空军4架、伊朗4架、南非空军7架。

该机装4台T56-A-7发动机,单台功率加大到3017千瓦,采用直径4.09米的四桨叶汉密尔顿式螺旋桨。在内侧发动机短舱以内的机翼里增设了容量为6472升的油箱,全机载油量达到26346升。飞机加强了起落架,起飞总重可达到61.235吨。为适应更大的起飞重量,机身结构进行了加固,液压和电子设备也进行了改进(安装AN/URT-26失事定位器)。

在1961年有13架携带远程侦察相机和电子侦察设备的C-130B交付驻日美军使用,这些飞机被称作C-130B-II,在完成任务后均被恢复到标准的C-130B。

C-130C该编号是美国陆军对NC-13013试验机的称呼。

C-130D该机是美国空军的极地运输机。C-130D为C-130A的改型,由第48架C-130A(s/N 55—0021)改装的原型机在1957年1月29日首飞。主要用于南北极地区的运输,共制造了12架。起落架改成机轮滑橇式,并可使用助推火箭起飞。为适应去两极的长途飞行,在机翼下增挂两个容量各为1703升的副油箱,机舱内也增设两个容量各为1890升的油箱。

C-130E该机为远程型,1961年8月25日首次试飞(S/N 61—3258),1962年4月开始交付,1975年2月停产,共生产491架,用户包括美国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及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沙特阿拉伯、加拿大、瑞典、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家。C-130E在越南战争中被美军广泛使用。

该机是为了满足军事空运局在C-141运输机服役前对越洋运输(从美国本土至前西德)的需求,在C-130B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基本结构和B型相同。该机装4台T56-A-7A发动机,单台功率3017千瓦。在机翼内侧挂载的吊舱中装有2个副油箱,每个载油5148升,机内油量增加到26347升,全机总油量达到34923升(后期型达到36642升)。对起落架进行了加强,起飞总重量增加到70.308吨(超载时可达79.379吨),飞机最大有效载荷20.412吨,当载重9.072吨时航程达到7411公里。后期有部分C-130E被改装成带富尔顿回收系统或ABCCC系统的C-130E—I/II。

C-130F该机为美国海军空运专用型,原编号GV-1U,共生产了7架。该机与KC-130F类似,采用艾里逊T56-A-7发动机,后改装T56-A-16发动机。和KC-130F不同的是无翼下副油箱和舱内加装油箱,起飞总重61200公斤。

C-130G该机为海军潜艇支援运输型。和C-130E基本相同,用于运输战略导弹核潜艇的物资装备以及艇员。共生产4架,后来均改装成EC-130G。

C-130H该机为加大功率型。第1架C-130H(新西兰空军编号4052/NZ7001)于1964年11月19日首飞,1965年3月首批3架交付给新西兰皇家空军。截止1998年1月1日,共交付了1089架。除美国空军(1974年首次交付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外,另外有50个国家和地区订购了C-130H。

C-130H的基本结构同C-130E一样,装T56-A-15发动机,单台功率3661千瓦,但由于机翼结构的限制,发动机功率只能使用到3355千瓦。机身中段结构得到改进,制动系统得到提高。为了安装新型辅助动力装置,主起落架舱加长了0.559米。

目前,美国空军装备的C-130H在进行重要改进后被命名为C-130H3。这些改进包括采用电子飞行仪表(包括姿态指示器和水平状态指示器)、AN/APN-241彩色导航和气象雷达、微光夜视系统、TCAS II空中交通告警/防撞系统和数据总线连接。

C-130H-30该机为加长型,1970年8月14日首次试飞,共生产了56架。已经向阿尔及利亚(8架)、阿联酋(1架)、喀麦隆(1架)、乍得(1架)、埃及(3架)、法国(9架)、印度尼西亚(7架)、马来西亚(6架)、荷兰(2架)、尼日利亚(3架)、葡萄牙(1架)、沙特阿拉伯(3架)、西班牙(1架)、泰国(6架)和韩国(4架)等多个国家出口。

C-130H-30结构上的改进与C-130K类似,机身比C-130H加长了4.57米。C-130H-30保持有2个世界航空航天协会该级别飞机的世界飞行记录和1个美国记录,分别为:一次通过连续投下总重达19.624吨的24个集装箱;一次通过空投一个完整的榴弹炮班组(包含三只货盘上的装备及8名炮手);一次空运空投92名全副武装的伞兵。

C-130H-MP/PC-130H该机为军事巡逻和搜索救援型,于1980年1月开始改装,当年交付马来西亚空军3架,1981年11月交付印度尼西亚空军1架。

C-130H-MP的基本结构同C-130H—样,最大起飞总重70310公斤,最大载重

18630公斤。设备包括搜索雷达、微光电视摄像机、红外搜索仪、计算机控制的惯性/欧米加导航系统和照明弹发射器。搜索半径370公里时,可续航16小时50分钟;飞行高度1525米,搜索半径3333公里时,搜索时间为2小时30分钟。

C-130K 该机为英国皇家空军专用型。1966年10月19日首次试飞,1966年12月16日交付使用,生产数量为66架。

英国皇家空军自1965年起订购C-130K,并赋予“大力神”C.MK.1的编号。机体结构和C-130H相同,大部分电子设备和装卸设备由英国制造提供。1979至1985年生产的后30架C-130K和C-130H-30一样,机身延长了4.57米,可多装载两只货盘或28名士兵。国皇家空军把这种1979年12月3日首飞的飞机称为“大力神”C.Mk.3。

1972年至1973年,位于剑桥的马歇尔公司把1架c.MK.1飞机(编号XV208)改装为“大力神”W.MK.2气象侦察机,并在1973年3月31日进行了首飞。这架绰号“史奴比”(由于机鼻安装了一根5.5米长的仪器探杆而得名)的飞机航迹遍布全球,于2001年退役。

从1982年4月和1986年起马歇尔公司分别为25架C.MK.1和30架C.Mk.3增加了空中受油设备,编号也相应的改为C.MK.1P和C.Mk.3P。另外还给6架C.MK.1安装了MK.17B空中加油系统,形成C.MK.1K空中加油机。

C-130T该机为美国海军后勤支援型,基本结构和C-130H一样,共生产20架。安装4台T-56A-423发动机。在美国海军“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的表演中,经常可以看见该机使用助推火箭,拖着长长的浓烟大角度起飞的作秀表演。

衍生型号

AC-130A该机为武装攻击型,绰号“飞行炮艇”II(Air Gunship II)。

1967年6月6日,美国空军航空系统分部在怀特一佩特森空军基地开始把1架JC-130A导弹跟踪机(S/N 54—1626)改装为新一代的武装攻击运输机。这架被称作“丑姑娘”(Plain Jane)的AC-130A上装备了包括4门20毫米M61“火神”6管航炮和4挺7.62毫米MXU-470“米尼冈”机枪在内的武器。机上安装有微光夜视仪和光强达1500000烛光的AN/AVQ-8探照灯。该机于1967年9月底抵达越南,开始进行为期90天的实战试用。在1968年8月至12月期间,LTV电子系统公司将另外7架由JC-130A改装成的AC-130A交付美军。这些飞机装备了AN/AAD4侧视红外仪、AN/APQ—136移动目标传感器和AN/AWG一13计算机。1968年底至1969年,4架驻扎在泰国乌汶第16特种作战行动中队的AC-130A被正式投入越南战争。

在“突袭包裹”(Surprise Package)计划中,“突袭包裹”、“超级小鸡”(Super Chicken)和“冠状突袭”(coronet Surprise)等3架AC-130A的武器被改成2挺7.62毫米MXU-470“米尼冈”机枪、2门20毫米M6I“火神”航炮和2门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机上设备包括AN/ASD-5“黑鸦”热辐射传感器(可以探测到地面上卡车的红外特征)、AN/APQ-133目标跟踪雷达、AN/ASQ-24A稳定跟踪仪(带ASQ-145微光电视),因而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

另外,9架新的AC-130A按照“快速铺路”(Pave Pronto)标准,装备了AN/ASD-5“黑鸦”热辐射传感器、AN/ASQ-24A稳定跟踪仪(带AN/AVQ—18激光目标指示器和轰炸评估照相机)、SUU-42箔条布撒器,翼下外挂AN/ALQ-87电子对抗吊舱。早期AC-130A则升级到“加强快速铺路”(Pave Pronto Plus)的标准

AC-130E

1970年4月,2架C-130E在华纳罗宾斯空军后勤中心被改装成AC-130E的原型机。它们最早安装了2挺7.62毫米MXU-470“米尼冈”机枪、2门20毫米M61“火神”航炮和2门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在1972年,AC-130E依据“铺路保护”(Pave Aegis)计划将武器变成了2挺“米尼冈”机枪(可随时拆除)、2门“火神”炮、1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门40毫米机关炮。

1971年2月,美军又订购了9架C-130E,按照“铺路鬼性”I(PaveSpectre I)标准改装成AC-130E,并于1971年7月完成了首架。这些AC-130E具有较厚的装甲防护。安装了AN/APN-59B导航和目标指示雷达、AN/AVQ-17探照灯、AN/ASD-5“黑鸦”热辐射传感器、AN/ADD-7侧视红外仪、AN/ASQ-145微光电视、AN/ASQ-24A稳定跟踪仪(带激光目标照射器和激光测距机)、SUU-42A箔条布撒器、AN/ALQ-87电子对抗吊舱和AN/APQ-150火控雷达等电子设备。

1972年3月30日,1架AC-130E(S/N 69-657I)在越南战场被击落。此后,所有的AC-130E都在1973年被升级到AC-130H的标准。

AC-130H该机绰号“鬼性”(spectre)。从1973年6月开始,一共有10架AC-130E根据“铺路鬼性”II(Pave Spectre II)计划被升级成AC-130H,并在1978年增加空中受油能力。这些飞机中,69-6567号在1991年1月31日参加“沙漠风暴”行动时被击落,69—6568号在1998年1月被改作其他用途,目前仍有8架AC-130H在美国空军中服役。

AC-130H装2门20毫米M61“火神”6管航炮(备弹3000发),1门40毫米M2A1“福博斯”机关炮(备弹256发),1门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配专用炮架,液压操纵,方向射界20度,高低射角40度,备弹100发)。该机机体下部有防弹装甲,采用功率更大的T56-A-15发动机。全机成员14人,包括5名军官(驾驶员,副驾驶,领航员,火力控制军官,电子战军官)和9名专业成员(飞行工程师,电视操作手,红外传感操作手,装弹手,5名炮手)。飞机装有数字化火控系统,从1989年开始AC-130H进行了特种用途/部队改进计划(SOF-I),机上加装了新型电子设备,包括:AN/AAQ-24(V)“复仇女神”定向红外对抗系统(DIRCM)、AN/ALQ-172(V)机载防御电子对抗系统、AN/AAQ-17前视红外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等。

AC-130U该机为最新型的武装攻击型,绰号“幽灵”(Spooky)。AC-130L

是在C-130H的基础上由罗克韦尔公司改装的,1990年12月20日首飞,并在1994年7月交付给美空军特种部队司令部,共有13架。

AC-130U配备的武器包括1门25毫米 GAU—12/U型5管航炮、1门40毫米“福博斯”机关炮、1门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从2007年开始用2门30毫米MK44“大毒蛇”II机关炮替换25毫米和40毫米机关炮。该机采用了先进电子设备,机舱内的战斗管理中心设有7套操作台和 4部IBM公司的AP-102电脑,机载设备包括:AN/AAQ-17前视红外系统、微光电视系统、平视显示器、AN/ALR-56M雷达告警接收机、AN/AAR-44导弹告警系统、WJ-1840信号情报侦察系统、AN/ALT-32噪音干扰器、AN/ALE-40箔条布洒器、AN/ALQ-172(V)机载防御电子对抗系统等。由于使用了AN/APQ-180合成孔径雷达和新的GPS,惯性组合导航系统,该机能同时攻击相距1000米远的两个不同目标,这一能力在对地攻击机中是独一无二的。AC-130U全机成员13人,整个机舱都具有增压能力,飞机可以接受空中加油。

DC-130A该机为靶机控制型。1962年,原来的8架GC-130A被改称DC-130A,其主要任务是投放和引导各种无人驾驶机。DC-130最多可一次在翼下外挂4架“火蜂”(Firebee)无人驾驶机并在空中投放,它还可对投放后的无人机在敌占区之外进行远距离遥控,引导其飞向敌方目标完成侦察或攻击任务。

DC-130E从1968年开始;一共有7架早期型的C-130E被改造成DC-130E,广泛部署在东南亚地区。

DC-130H该机于1975年由2架HC-130H改装而成。

EC-130E美国海岸警卫队利用该机进行罗兰导航系统的校准,只在1966年8月生产了1架(编号CG1414)。

EC-130E(ABCCC)该机为战术机载指挥和通信型,机背上方有卫星通信天+线,机翼下面刀形天线外侧和尾翼弹丸形舱中装有长达几百米的拖曳天线。

为了适应越南战争的需要,从1962年起,美军给10架C-130E安装AN/USC-15战场控制指挥系统,形成了新的C-130E-II,并从1965年9月开始投入越南战场。该机作为“机载战场指挥控制中心”使用后,被称为EC-130E(ABCCC)。

70年代后期,EC-130E(ABCCC)被升级到ABCCC II标准。到了1990年,随着AN/USC-48系统和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LINK16数据链的使用,EC-130E(ABCCC)被升级到ABCCCIII的标准。

EC-130E(CL)该机为电子战飞机,共有5架,用于执行“高级猎人”(SeniorHunter)电子情报搜集等任务。

EC-130E(RR)该机为心理战飞机,绰号“铆钉骑士”(Rivet Rider),共有4架,装备美国空军第193特种任务团。

该机安装了新的天线吊舱和全球彩色电视系统,执行“突击队独奏”(Commando Solo)心理战任务。除了可以播放普通调频/调幅和短波广播外,还可以利用军用通讯频道传送彩色电视节目对敌军和敌对国家的居民开展心理作战。

EC-130G该机为战略导弹核潜艇指挥控制型。1966年至1970年,美国海军对原有的4架C-130G进行改进,从而形成了EC-130G。机上安装了TACAMO(抗毁战略通信)I/II系统,可利用甚低频通信向航行在世界任何地方的美国海军“北极星”导弹潜艇传达指挥和控制指令。这些飞机从1966年起进入空中预警第1中队(VW-1)服役。

EC-130H该机为通信干扰型,绰号“罗盘呼叫”(Compass Call),于1982年4月开始服役。美军现装备14架,均部署在驻扎于亚利桑那州戴维斯一蒙山空军基地的第55电子作战大队。

EC-130H乘员13人,安装有“指挥控制和通信干扰系统”(CCCCM)。机上主要的侦察干扰设备包括AN/ALQ-62侦察告警系统、SPASM干扰系统(干扰频率0.22~1.0千兆赫、平均干扰功率为5千瓦/兆赫)、AN/ALQ-122多功能雷达、AN/APN-147多普勒雷达、AN/AAQ-15红外侦察系统、AN/ARN-52塔康导航系统等。其明显特征是翼下吊舱、下垂天线以及垂尾增加了几个大型刀形天线,飞行中下垂天线可伸展出几百英尺。EC-130H在实战中可在目标区120公里以外一面接收敌方通信信号,一面对其无线指挥通信和导航设备进行压制干扰;既能达到干扰目的,又可保证本机安全。目前,美军正在把所有的EC-130H升级到Block35标准,包括加装新的电子干扰吊舱和LINK-16数据链。

EC-130H(CL)美军在1993年至1994年分别将2架C-130H(s/N 74-2134和89-1185)改装成EC-130H(CL),机上装备了“高级侦察员”(Senior Scout)信号情报侦察系统。

EC-130Q该机为战略导弹核潜艇指挥控制型,在C-130H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与EC-130G相似,但装有更完善的TACAMOIII系统(采用AN/USC-13机载甚低频通信设备)。从1968年7月开始,18架EC-130Q分别进入第3和第4舰队航空侦察机中队(VQ-3/VQ-4)服役。在1975年这些飞机开始换装TACAMO IV系统,用于在E-6A服役前对“俄亥俄”级导弹核潜艇实施控制和指挥。

EC-130V该机为美国海岸警卫队研制的预警机,在1架HC-130H(1721号)机体上安装海军E-2C“鹰眼”预警机使用的APS-145雷达系统而形成。

该机于1991年7月31日首飞,在1992年4月前进行过试验性的使用,在执行边境缉毒任务时它可以提供比E-2C更大的续航力,还可以执行搜救、护渔、专属经济区巡逻等任务。1993年EC-130V项目终止,被改成NC-130H执行飞行试验任务。

GC-130A

该机为靶机控制型。1957年,美军将2架C-130A改装成DC-130A,随后又改装了6架,供美国空军发射和引导无人驾驶机用。

HC-130B/SC-130B

该机为搜索和救援型。美国海岸警卫队是HC-130的第一个用户,订购了12架从1958年开始改装的C-130B。这些飞机当时的编号为R87V-1G,1962年美国空军赋予其SC-130B的编号,1962年9月三军统一命名后最终被称为HC-130B。HC-130B的特点为增加了机组人员座位(全机乘员8人),可

容纳74副担架,保留了包括APS-59机头雷达在内的基本电子设备,增加了搜索救援必需的特种设备。

HC-130E该机为海上搜索救援型,在C-130E基础上改进而成,增加了2个翼下副油箱,共生产3架。

HC-130H该机为远程搜索救援回收型,从C-130H改进而来,1964年12月8日首飞,1965年7月26日开始交付。美国空军空中救援部队订购了45架,海岸警卫队订购了23架。

从外观看,HC-130H在前机身背部装有一个大型球面雷达天线罩,里面装有用于跟踪宇宙飞船和侦察卫星返回舱的AN/ARD-17“库克”(cook)电动跟踪系统。该机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机头安装有可反复从地面或海上回收227公斤重的人或物的富尔顿回收系统(Fulton STAR)。该系统在机头前安装了2个长4.42米的尖齿,通常它们折叠贴在机身下,在使用时可以向前伸出成“V”形叉。飞机上还载有包括救生筏和氢气球在内的回收用具。后者在充气后浮在空中与一条152米长的绳索相连,绳索的另一端连有救生衣。当HC-130以225公里/小时的速度迎风接近气球,用机头叉夹住绳索后,可以把人员或回收物拖出水面。然后气球被脱开,当获救人员或回收物被绞车提升到机内后,绳索被固定或收入货舱。如果接近失败,从机头到尾翼的聚四氟乙烯缆绳可以避免连在气球上的绳子缠住飞机螺旋桨。

该机乘员9人,采用功率3661千瓦的艾里逊T56-A-15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除机翼下有两个5148升的副油箱外,机舱内也增加了两个容量为6814升的油箱,具有和C-130E相当的载油量,转场航程增加到8803公里。另外飞机的机翼得到改进,电子设备也更加现代化。该机的标准救援设备包括4艘ARK-1救生艇、两副担架、16套人员回收装置、一台绞车和10个照明弹发射器。

美国海岸警卫队另外还有11架使用T56-A-7B发动机的HC-130H,它们装备侧视雷达和前视红外系统,但没有安装富尔顿回收系统,被称为HC-130H-7。

HC-130(N)该机为搜索救援回收和空中加油机。在1990年至1995年共有6架由C-130H改装成的HC-130(N)被交付。该机和HC-130P的基本任务一样,用于在阿拉斯加执行救援遇难人员和为直升机空中加油的任务。

HC-130N该机为搜索救援回收机,和HC-130H的基本任务一样,用于救援遇难人员和回收宇宙飞船返回舱。机上采用了先进的方位仪,但未安装富尔顿回收系统。共生产15架,其中11架在1996年被改装成MC-130P。

HC-130P该机为搜索救援回收和空中加油机,由HC-130H改装而来。为了应付越南战场上日益增多的救援要求,美军在1966年给20架HC-130H的机翼外侧加装了和KC-130F一样的空中加油吊舱,最多可以同时为两架HH-3E直升机进行空中加油。这些HC-130P飞机与西科斯基公司的HH-3E直升机一起成功地挽救了许多受伤士兵的生命。在1996年,有13架HC-130P被改装成MC-130P。

JC-130A该机为导弹跟踪机。在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有16架C-130A被改造为JC-130A用于辅助火箭发射及太空任务。后来这些飞机被改装成AC-130A、NC-130A和RC-130S。

JC-130B该机为卫星回收机。共有14架C-130B被改造为JC-130B,用于回收“发现者”号侦察卫星的返回舱和跟踪回收导弹,其中1架用于评估HC-130H和MC-130E使用的富尔顿回收系统。后来,这些飞机除1架被改装成VC-130B以外,多数被恢复成标准C-130B。

JC-130E该机为试验机。1964年3月,第一架C-130E(S/N 61-3258)在被改装成JC-130E后,交付给位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飞行试验中心。这架飞机在1972年又被改装回标准C-130E。

JC-130H该机由1架HC-130H(s,N64-14858)改装而成,交付驻夏威夷海卡姆空军基地的6593试验飞行中队使用。在被改回至_JHC-130H后,最终于1996年2月被改装成MC-130P。

JHC-130H1965年至1966年,美国空军将7架HC-130H改装为.JHC-130H型用于回收侦察卫星的返回舱。1986至1987年,这些飞机改装回标准的HC-130H。

KC-130B该机为空中加油机,由印度尼西亚的2架C-130B和新加坡的3架C-130B改装而成。

KC-130F为了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需要一种装有加油管和锥形受油接头并可兼做空中加油机的战术运输机需求,1957年8月,美国空军2架C-130A(S/N55-0046和55—0048)被借去在机身内安装了2个各载油1915升的油箱,并在机翼下安装了2个KB-50J空中加油机使用的空中加油吊舱。这种改装后的飞机在成功进行加油试验后,海军陆战队随即以GV-1的名称订购了46架。第一架生产型于1960年1月22日首飞,当年即交付使用。在1962年9月18日三军统一命名后,这种飞机后被称为KC-130F。

生产型的KC-130F从C-130B的基础发展而来,安装艾里逊T56-A-7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后来改装了单台功率为3661千瓦的T56-A-16发动机(T56-A-15的海军型)。该机增加了1个6814升(超载时可装2个)的可拆卸机身油箱和2个加油吊舱,全机载油量40125升,燃油输送率达到1136升/分。KC-130F装备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52空中加油运输机中队、第252空中加油运输机中队、第352空中加油运输机中队和美国海军第22空中加油机中队。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10月,1架拆除了空中加油系统的149798号磁C-130F成功在CAV-59“福莱斯特”号航空母舰上进行了起降试验。

KC-130H该机和KC-130R类似,共生产了22架,并用C-13DH改装了6架。KC-130H主要用于出口,共有阿根廷(2架)、巴西(2架)、加拿大(6架)、以色列(2、架)、摩洛哥(3架)、沙特阿拉伯(8架)、西班牙(5架)和新加坡(1架)等8个国家装备。

KC-130P为了弥补损耗,美国海军陆战队订购了14架基于C-130H的KC-130R加油机。这些飞机使用T56-A-16.发动机,和KC-130F相比强化了机身结构,起飞重量有所增大。飞机外挂油箱可载油10296升,货舱中也增加了一个13627升可拆卸机身油箱,全机载油量达到50420升。1975年9月至1978年,KC-135R被交付给驻扎在加利福尼亚州埃尔托罗的海军陆战队第352空中加油运输机中队服役。

KC-130T该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最新型空中加油机,共有26架交付给第234空中加油运输机中队和第452空中加油运输机中队。该机和KC-130R类似,采用4台T-56A-423发动机。飞机装有新的自动驾驶仪,AN/APS—133搜索雷达和组合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奥米茄导航和塔康战术导航)。

KC-130T-301991年10月至11月,共有2架KC-130%30(164597号和164598号)先后进入海军陆战队第452空中加油运输机中队服役。该机和KC-130T的区别在于机身加长了4.57米。

“大力神”c.Mk.1K该机为英国空中加油型。马岛战争使英国皇家空军紧急要求增加空中加油机的支援,1982年5月,马歇尔公司开始把“大力神”C.Mk.1改装为空中加油机。机身上安装了4个容量为4091升的油箱,在后舱门安装了Mk 17B空中加油系统。该机于1982年6月7日首飞成功,在随后的3个月内又改装了4架。目前有6架“大力士”c.Mk.1K的加油机在莱纳姆运输联队服役。

(未完待续)

(编辑一翔)

猜你喜欢
机身飞机系统
飞机失踪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国产新舟700首飞机机身后段成功交付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乘坐飞机
卡西欧推出第二款镜头机身可分离相机
神奇飞机变变变
飞机飞起来啦